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一~二)
2014/07/18 21:10:02瀏覽301|回應2|推薦0
最近有個善因緣,
受邀講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我把講課的內容整理成文字檔,
貼在臉書跟大眾分享,講得可能不及格,
還請諸方大德指教是幸。慧良合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重點會要一★

一、〈前言〉︰〈觀音讚〉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還沒有開始講《普門品》,
我想先說個故事給大家聽。

《五燈會元》卷三載︰
華林善覺禪師,參馬祖道一和尚得法,
後往潭州華林寺(今湖南省長沙附近)。
禪師常持錫夜出林間,七步一振錫,
一稱觀音菩薩聖號。
某一日,有觀察使裴休(791-864)到訪。
裴休問說:師父可有侍者嗎?
禪師說:有一兩個。
裴休問:是在什麼處?怎麼沒看到。
禪師乃喚大空小空。
此時,有二隻老虎自庵後而出。
裴休大為驚嚇。

善覺禪師跟兩隻老虎說:
有客人來,先下去吧。
二虎哮吼即離。裴休問:
請問師父平常是做了甚麼功德,
能感得如此的景象呢?
禪師良久不語。
過了一會問裴休:明白嗎?
裴休說:不明白。
禪師說:山僧常念觀音。
裴休聞之,大表讚歎。

華林善覺禪師生卒年,姓氏及籍貫皆未詳。
據《景德傳燈錄》卷9載︰
華林善覺禪師是
百丈懷海(749-814)禪師的首座,
與溈山靈祐(771-853)禪師是同參。
溈山靈祐禪師後來與弟子
仰山慧寂禪師(815-891)
建立了禪宗的第一個宗派〈溈仰宗〉。

華林善覺禪師常念觀音菩薩的聖號,
感得老虎的護持。
而我們呢?
想想我們自己心裏常常念的是什麼呢?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重點會要二★

二、〈讚歎觀世音菩薩〉

《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中的第25品,
是《妙法蓮華經》的一部分,
但這一品對於我們漢傳佛教
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也是我們漢人信仰中的重心,
有一句話說︰人人阿彌陀,家家觀世音。
或是說人人念彌陀,家家拜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漢人每一個家庭的保護神,
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最歡喜的大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大家共同認定的大菩薩,
是救苦救難,是大慈大悲的菩薩,
在我們佛教徒的心中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會有這樣的緣由,
有很多人都是從《普門品》來的,
很多人也是因為《普門品》,
才真的相信有觀世音菩薩,
我們今天能夠在這裡集會,
首先就是要感恩、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威德。

觀世音菩薩透過聲音光照來教化世間,
觀世音菩薩有特殊的功德力,
能讓眾生聞此音聲而開悟,
我們現在都理解成︰
觀世音菩薩是因聽到苦難眾生
所發出求助的聲音,而來化度我們。
我覺得這樣說也沒有甚麼不對,
眾生本來就很苦,
如果苦難的聲音沒有一個管道來表達,
我們總是不會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

觀是智慧,是觀察、察覺、
憶念或是觀想,怎麼個觀呢?
入禪定觀,觀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觀察到世間一切眾生苦的音聲。
我們一個人生病了,去看醫生,
醫生會開藥給我們吃,
這個藥就是善巧方便的組合各種元素,
用以治療我們的病。

佛法的道理也是一樣,
我們有許許多多的煩惱,
有貪瞋癡慢疑所變現出來的念頭,
我們很苦惱,佛法就能對治我們的苦惱。
觀世音菩薩就有這種威德與方便能化度我們。
這個化就是轉迷成悟,
化也是轉的意思,化除我們的煩惱,
將我們過度到生死的彼岸。

觀世音和觀音都是漢文翻譯的用語,
有人認為用觀音不用觀世音,
是因為要避諱唐朝李世民的名諱中的世字,
這種說法不是事實。

因為觀音是比觀世音更早出現,
鳩摩羅什大師在
翻譯《法華經》時就是用觀音,
時間是公元406年,
當時李世民還不知道在那裡。

我倒是覺得唐代以後的人,為了更本土化,
更貼近觀音菩薩的救渡形象,
而用了觀世音的稱號。
但不管是觀音或是觀世音,
都是我們心中大慈大悲的大菩薩。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hsma91&aid=15199141

 回應文章

蓮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四)
2014/07/18 21:31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重點會要‧四★

四、〈經文解說〉

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
為求金、銀、琉璃、車磲、瑪瑙、
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是說︰
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都在護念著眾生,
只有一個人很恭敬又虔誠的執持聖號,
不管在那裡有急難了,
觀世音菩薩就會來救度我們。
觀世音菩薩就是十方世界的救難大隊長。

「無盡意菩薩」是普賢如來的大弟子,
無盡意菩薩的意思是說有無量無邊的慈悲,
無量無邊的善心。永遠無盡。

善男子的這個善的真義就是慈悲,
有人起惡意要惱亂我們,
要傷害我們,甚至殺害我們,
我們心中都無惱怒瞋恨心,此是真善。
我們對十方一切眾生無惱害心,
這也是真善。不管環境如何改變,
我們都不會改變這個善心。

但是如果今天我們身在三惡道中,
怎麼能夠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呢?
就比如我們現在人道,
但是身染重病,身不能動,口不能說,
怎麼還能稱念聖號呢?
天上的天人福報很大,
一直在享樂,也很難再能學佛,
要稱念聖號,也很不容易。

我們在欲界的眾生內心是很汙濁的,
無量劫到現在,我們積造的惡業,
自己是不知道的,
但是十方佛菩薩都有大悲心,
知道我們的苦惱,都會來幫助我們,
但是如果我們的業報要現前了,
佛菩薩來跟我們說要修行,
我們有聽話嗎?
我看是沒有,為什麼?
我們現在身邊有很多經論,
有很多同參道友,可是我們有珍惜嗎?
有發精進心清淨心要來學習嗎?我看是很少。

這樣,業報能不受嗎?苦惱能解脫嗎?
我們每天心都非常散亂,
這樣的散亂如果再不稱聖號,
怎麼有辦法得到佛菩薩的救護?
怎麼能滿我們的願望離苦得樂呢?
平常都不訓練,
苦惱來的時候才要念,這樣行嗎?
我們欲界的眾生,
愛欲心是很沉重的、很大的,有如大海水。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這是說我們如果處在任何危難的時候,
只要能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火不能燒,水不能沉。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
為求金、銀、琉璃、車磲、瑪瑙、
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
這是比喻我們眾生歡喜寶物,
喜歡好的東西,貪求好的東西,
大海就有如我們娑婆世界。
也比喻我們的貪瞋癡慢疑的煩惱無量無邊。
「羅剎鬼」男的醜,女的很漂亮,都是吃人肉。
羅剎鬼要來吃人了,這個時候,
只要有一個人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
所有的人都能脫離羅剎鬼的迫害,
因為這些種種的原故,所以稱為觀世音。

蓮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三)
2014/07/18 21:22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重點會要三★

三、〈大乘佛教的義理〉

《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
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因此我們有必要稍為了解一下這部
《法華經》是要告訴我們什麼佛教的真理。
經上說︰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大乘佛法的全體就是教、理、行、果這四種。
這個大乘佛法,或者小乘佛法的全體,
就是這四個字:教、理、行、果。
「教」,就是語言文字。
用這樣的語言文字去表達,
沒有語言文字無法溝通,
大家沒有辦法了解。

「理」,就是這裡面有佛法的理論。
「行」,就是依據教所詮顯的理論去修行,
成功了就是得「果」,就是得入聖道的果了。
能夠掌握了教、理、行、果的要義,
就是一乘法,就是大乘佛法的教義。

好,我們回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來,
觀世音菩薩早入聖道,
是甚麼因緣來成就的呢?
《印光大師全集》中有提到說︰
觀世音菩薩久遠成佛,號正法明如來,
今倒駕慈航,為阿彌陀佛的弟子,
成為備位菩薩,
為救護十方世界眾生,而無處不現身。
這個緣由是在無量劫以前有寶藏佛出世,
有一位轉輪聖王兒子供養寶藏佛及弟子,
就向寶藏佛發願說︰
我願在十方世界行菩薩道,
十方眾生以念我名號得以解脫,
寶藏佛即與授以聖號觀世音。
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最前身。

接著我們再解說一下這個菩薩的意思,
甚麼是菩薩?
據《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
為學一切法無障礙,
亦如實知一切法,是名菩薩義。
當為大眾做上首,名為摩訶薩義。
於是中心無所著,亦名摩訶薩義。

菩薩這個意思,我們常常聽到,
如果要說全了應該是︰
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漢文翻成了大覺有情。
菩提薩埵是覺有情,
摩訶薩埵是大有情。

這個覺有情:
是按著他的慈悲心來說,
他能令一切眾生覺悟,
並且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所以稱為覺有情;有情就是眾生的意思。
按他的智慧來說,
就是他已經覺悟第一義諦了,
已經是入聖位的人了,所以叫覺有情。

阿羅漢也是覺悟了,
辟支佛也是覺悟了,也可以說是菩薩。
但是我們現在加上摩訶薩埵,
那就不同了,他是發無上的菩提心,
那就不是二乘所能及的了,
所以說是大有情。

薩埵,翻成心的意思。
這個心,不是通常的見聞覺知這個心。
是有一個願力的意思存在,
菩提願就是具備有智慧的願望,
就是非常堅固勇猛的菩提願,叫做心。
就是他具足了堅固勇猛的無上菩提願的聖人,
他是要廣度眾生的,
不是自己得道入涅槃就好的。

這個小乘佛教的這些阿羅漢,
阿羅漢也是聖人,境界也是很高的,
但是他若一入無餘涅槃,
他就不再度眾生了,
所以他不是摩訶薩埵。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知道了︰
發菩薩心、行菩薩道,
就是大乘佛法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