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08 23:57:37瀏覽999|回應2|推薦15 | |
幾個熟齡的高中同學有個初夏的約會,各自請假,在樹蔭下的荷花池畔小坐, K帶來小泡芙讓大家享用, 看荷葉田田輕軟的擺動, 白鷺鷥在荷塘上低飛,涼風習習, 心情甜蜜極了, 也去植物園散步認識一區又一區的各類植物, 又進入博物館二樓咖啡屋, 點上一壺茶,一杯咖啡,將小徑,荷塘, 野玫瑰花欄等美景盡收眼底, 才體會到追著趕著那麼多年, 總算可以放鬆心情, 放慢腳步, 悠悠然的過生活了. 野玫瑰花期已過,只剩下十數朵, 鳶尾花一片豔紫, 但也看得出來, 絢麗的花彩即將要過去. 我們來的也正是時候, 五月份是張大千先生的誕辰,歷史博物館為先生籌劃了一項"張大千 110 書畫記念特展" , 正巧碰上. 先生早期臨摹古人的清逸文人水墨, 臨敦煌壁畫後轉為濃麗的飛天, 和躲避共產主義移居到巴西自建中式庭園~八德園, 後期回到台灣,在故宮附近的摩耶精舍頤養天年, 各個不同創作期的代表性作品都商借搜集來展示. 這本是美意一樁,只是不知怎的,展覽場的狀況比十年前兩大報系辦展鬆散許多. 這個展覽沒有作太多的媒體宣傳,大部份人並不知道有展; 就算知道而專程來看展, 恐怕看完心情上挺失落的. 我們好歹也是電子產品的主要出口國, 也懂得運用媒體, 然而連豬哥亮復出,都有專人設計造型, 設計情節, 造成轟動,讓大家記住他要復出了.張大千的遺墨都是國寶, ,卻是這麼寂寞. 現場雖有電視畫面, 卻不比現場畫作來得吸引人; 現場音樂並不貼切, 選樂太過激情, 和高古的情懷沒法相對應; 最糟的是介紹不詳, 只有少數幾幅三言兩語的加註. 並不怎麼看重這些飽讀詩書的文人.珍貴的畫作燈光設計太強,不夠保護這些珍品. 一幅"蜀山秦樹"是張大千與友人同遊山水後的簡筆寫生, 左側有當時的文人朋友交相題詩題字唱和, 我不內行,憑著印章才認出.張大千和 溥心畬, 于右任, 羅家倫等諸大家紛紛發紓感言, 這原本應該是件多麼有趣的引介教材, 現場卻一字未提. 另外居士畫了幅櫻桃的小畫, 溥心畬畫上芭蕉,臺靜農先生題上: 紅了櫻桃, 綠了芭蕉. 這些活生生,有趣的引子沒用來教育賞畫者, 賞畫者沒被感動到, 總覺得太可惜了. 國外的博物館一般都很重視教育功能, 他們沒法提供充足的現場人力導覽, 就會提供語音導覽, 或在作品旁的註解牌上下功夫, 讓有興建的參觀者自己去尋寶. 記得從前幾位畫界重量級的專家, 在重要的展覽要開始前,都會在大報上刊出專文介紹, 闢如:巴東先生和蔣勳先生, 他們的講解能讓靜態的作品栩栩如生 . 不知道是教育體系鬆了螺絲, 還是市場導向偏愛流行資訊, 遺忘了我們特有的這些寶貴的遺產 , 或是因為金融海嘯, 預算少了, 機構窮了 , 凡事就簡陋了 ? 長住上海的高中同學紫老虎說, 彼岸文化性的介紹節目像"百家講壇"在她們那裡,是叫好又叫座, 我們這兒連有人提出"重新尊儒"的建議, 就被大家反對,認為不適合目前的時代.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已經成熟的: 儒, 道, 法, 墨哲學思想,各自使用在不同的領域裡,相安無事, 傳到我們手上,在學習認知上就不被重視, 眼看就要失傳, 也要被對岸趕上了. 同學沉重的說 : 從前是我們看不起人家 , 覺得人家沒文化, 文化落後 ; 現在人家求知若渴, 我們拋棄文化, 眼看就要被我們所看不起的落後國家看不起了 . 這個展覽: 4/10 ~ 6/14 展覽場: 南海路49 號 歷史博物館 門票 : 僅 NT$30 張大千基本功夫下得深, 仕女, 山水, 花鳥, 無一不精, 在西方八德園居住時, 接受西洋水彩理念創新水墨, 臨老的眼疾又逼他練成意在心上的大塊寫意. 光看那四幅墨荷的懸腕大氣勢已值回票價, 還有稍後期一幅一筆到底,更精簡的墨荷並列讓觀者回味,更加有意思, 一定不要錯過. 這樣的傑作得要趁年輕有體力時才能揮洒, 後來的大千居士已經畫不出這樣莖幹筆直的墨荷了.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