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弓箭 介紹 -- 弓箭的歷史沿革
2011/04/17 18:10:53瀏覽10038|回應1|推薦11

弓箭的歷史沿革

中國古人對弓箭的發明有獨特的解釋,對弓箭的威力,也有獨特的讚頌。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並出,烈焰焦烤,江河乾涸,大地龜裂,草木枯死,百姓遭受空前的災難。於是天帝遣天神羿下凡,賜給他彤弓素矢,為民除害。羿面對蒼穹,上射十日,金色的神弓貫注千鈞之力,白色的神箭疾如流星,弓弦響處,光輪爆裂,流火紛飛。羿一鼓作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只嚇得最小的一個太陽戰慄著躲進了扶桑木的濃蔭,大地於是恢復了生機。這個神話,是先民對征服自然的英雄的一曲頌歌,也是對他們心目中最具威力的武器----弓箭的一曲頌歌。

一、弓箭的初創 

遠古之際,先民們為了自身的生存,要依靠智慧和力量去跟大自然搏鬥、跟凶禽猛獸搏鬥。在漫長曲折的過程中,人類創造了許多取勝的方法和器具,棍棒、石塊只是天然形態之物,出擊的距離範圍有限;而弓箭則系人類以石、骨和木質造成的複合工具,是一種得以進行遠距離射擊的最有實效的武器。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道: 

弓矢對於蒙昧時期,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期和槍炮對於文明時期那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 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發掘出的一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制石鏃,是用很薄的長燧石片製成的,有很鋒利的尖端。器身兩側的邊緣也不十分鋒利。這種石鏃明顯地符合箭頭的三要素:鋒利、尖頭適度、器型周正。這三點可以說明它是箭頭。在與尖頭相對的另一端(底部)左右兩側有點凹進去,成為一個小把,這顯然是用來安裝箭杆的。從這兩點可以推知峙峪人已經使用石制的弓箭。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這枚長約2.8釐米的薄片燧石箭鏃的產生年代距今約有28000年以上,發明並使用弓箭的年代至少也應是3萬年以前的事了。而後羿射日的傳說儘管只是一則神話,但也說明了弓箭在上古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弓箭的使用,在人類技術史上以至整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實屬一次真正的革命。自從有了弓箭,人類的活動天地就更為廣闊,人類便開始走出山洞巢穴,離開大樹、森林,來到平坦廣闊的平原草地安家。人類有了弓箭,不但能夠得到更多的獵物,為自身的生存繁衍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而且也大大加強了自身的安全防禦能力。 

古代文獻《易*系辭》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稱。 

雖然在考古發掘中,難以見到石器時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採用竹、木、藤之類的易腐物質難以保存至今),但出土的石器時代的箭鏃卻十分豐富,有石、骨、蚌殼、陶質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經過磨制,形狀多樣。在中國與蒙古國交界一帶,在新疆、寧夏、黑龍江、吉林等北方省區以及部分內陸省份,都散佈著細石器文化遺址,常有大量的石鏃遺存地表之上。而在新石器晚期,有些箭鏃被磨制得形體規整對稱,十分光滑,已與爾後的金屬箭頭很是近似了。箭鏃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應用。隨著階級的逐漸產生、國家的逐漸形成、人類社會的不斷進化,弓箭的用途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原本射向禽獸的矢鏃,開始轉向人類自己,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用武之器。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者都曾發現了被箭射中的人類骨骸;而在江蘇邳縣的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
址中的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則被一枚骨鏃深射進去達2.7釐米,至今那枚折斷的骨制箭鏃殘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約5600年前的遺骨上。 

黃帝戰蚩尤于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惟當時的弓矢,都以竹木製成,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此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改造,於是弓矢逐漸成為戰爭利器。考工記雲: 

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代考證,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的作用,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可以及遠,精研而熟嫻者,穿楊貫虱,百步射人,比起現代的火器,也不遜色。《史記· 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 

進入青銅時代以後,弓的形制經過改革更加完善。在商代已出現了用兩層以上材料粘成的合體弓,比原始的單體弓更為強勁,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商周時期的車戰中,弓箭是雙方主將執掌的主要兵器,在號稱周代兵器寶庫的曾侯乙墓中存有大大小小的4500餘件周代武器,其中就有木、竹製作的長弓、短弓、單弓、雙弓等,同時還有一些箭杆為竹質、長約70釐米的箭,其青銅箭鏃則有扁體雙翼形、三棱形、四棱形等多種形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高級一些的複合弓開始面世。(複合弓是指其弓臂由兩種以上不同彈性的材料複合而成的,通常是牛角和木材,兩者間用動物膠黏合一個C形,然後將其反拉上弦,因此在兩肩處形成特有的突起。由於複合材料韌性比較適中,通常只需要比較短的弓臂
就能提供足夠的張力。)持弓者的力氣至關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氣特別大的勇將則能拉開300斤的強弓,因為弓的挽力決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確度。 

弓箭作為能夠遠距離射殺敵人的武器,被列為兵器之首,其應用自是相當普遍。當時的貴族、將門之子被從小教習射箭;作為一門技藝,成了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六藝之一,不僅在國君會盟、宴會上被視為一種很上檔次的禮儀,早時的貴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禮記*射義》)東北地區的滿族人家門上有時掛起一張弓或一枝箭就是這種古老民俗的遺續。 

到春秋時代弓箭製作已經相當講究,選材,製作工序和規格,都有嚴格的規定。有的好弓需要3年的時間。這個時候的弓都是複合弓,通常核心是岑木等韌性較好的木材,外面包上硬度較好的木頭,最外麵包上牛筋,大大加強了弓身所能儲存的勢能,使人的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能將更多的力量轉化成勢能射出更遠的弓箭。這種弓箭工藝要求極高,工序複雜,有效射程為60-80精良的弓箭在進距離可以射穿一隻野牛!持弓者的力氣至關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氣特別大的勇將則能拉開300斤的強弓,因為弓的挽力決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確度。東周時期複合技術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儲存的勢能,使人在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能將更多力量轉化給弓身,射出更快更遠之箭。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始于商代的扳指的功勞。扳指這項不起眼的發明,卻令拉動強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傷手指。扳指對射手的意義如此重大,以至騎射起 家的清朝王公貴族們,竟最終使其異化成為一種首飾。 

漢代是弓箭大發展的時代,漢劉熙《釋名·釋兵》:「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簫,言簫梢也;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撫,撫也,人所撫持也。簫撫之閑曰淵,淵,宛也,言宛曲也。」漢代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弓身多半鑲有銅飾或玉飾。而且漢代時關於弓箭的射擊技巧和理論也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漢書· 藝文志·兵書略》:《逢門射法》二篇、《陰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將軍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蒲苴子弋法》四篇,等。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箭的說明: 

論及弓弩就不能不提箭,弓弩是力量的來源,箭則是力量的載體,載體的性能對力量的發揮有相當影響。設計成熟的箭,通常分為箭頭、箭杆和箭羽三部分,箭頭是戰鬥部,箭杆是平衡部,箭羽則是調節部。我們先來說箭鏃,最初的箭鏃是由獸骨、石頭或蚌殼等製成(以骨制為主),殷商時期出現了銅鏃,但由於成本較高,石鏃和骨鏃仍在使用。(西安 張家坡的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銅鏃62枚,而骨鏃和獸角鏃達310枚。)直至春秋戰國時期,仍 有部分骨鏃用於習射,但已經不再出現在戰場上了! 

箭鏃的種類要遠多於弓弩的種類,《周禮》中就記載了多種箭鏃。商代的銅箭鏃的設計已頗為陰毒,帶有凸脊、三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後,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最多達到6條!)會將敵人的血液不停放出,使殺傷力大大增強。秦代 箭頭則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鉛含量,可稱毒箭!(秦簇的含鉛量高達771%)同時與某些秦劍一樣,飛越時代的表面氧化鉻技術也使某些箭頭曆久常鋒。但銅材較難得,秦代已經嘗試用鐵製作箭頭鋌部,而隨著西漢煉鋼業的發達,全鐵制的箭頭也問世了。早期鐵箭頭採用鑄造,顯然是捨不得銅箭頭樣式的陰毒,不過隨即就發覺其鋒利尚不及後者,於是只得改用鍛制。鍛制的缺點是澆鑄而成的複雜造型必須捨棄,改為如鐵劍的四棱劍身那般易於打造,但優點更為顯著,鍛制將使其比前輩堅韌得多。銅箭鏃退出舞臺,其開始與結束都在東漢。 

關於箭鏃的種類,《唐六典*武庫令》中記載了利於射穿皮甲的透甲錐箭,宜於射馬的狼舌箭,人馬兼射的柳葉箭,攜帶引火物的火箭等等。為了提高箭的殺傷力,古人還採取將箭鏃煨以砒霜、塗以毒汁的辦法。我們都很熟悉的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就是毒箭應用的一個實證。有些箭具有特殊用途,如鏃細如絲專射網子甲的穿耳箭,專射敵船蓬索的月牙箭, 鏃後有發聲哨用於指示方向的鳴鏑(即響箭),尾部有繩,射出後可以拉回的曳射等。

另外提一句,古人為避免水戰時所射火箭穿透力過強,射穿帆蓬無法引火,專門在引火藥後綁上個小木頭十字,這樣火箭就可以釘在風帆上燃燒了,我們先輩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由於鍛制鐵箭鏃樹立了宋代以前鐵箭鏃的基本特徵—扁平四棱形,這是利於鍛制的樣式。 

從魏晉到隋唐,鐵箭的分類就很簡單,發展路線也就是使箭頭更硬更長,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撕裂敵人的肌肉和骨骼。到南宋時的《翠微北爭錄》中,所規定的箭鏃種類只有5種了,有利於大規模的標準生產。 

至於箭杆和箭羽的製造古代時期的變化不大。輕而韌的竹、木始終是箭杆的首選材料。而使飛行和下落遵循正確角度,從而飛得更遠,攻擊更加有效的箭羽,則以雕、雉、鷳翎為上品,雁鵝翎為差,在東周時期就能根據箭杆的浮水狀態,決定其安裝長度了。上面提到的《翠微北爭錄》中,已經分別詳細規定了弓和弩的箭鏃,箭翎,箭杆的形制、粘翎的材料工藝、箭鏃與箭杆的重量比例,品質檢驗方法,工匠的追查制度等等,使箭的生產製造完全規範化了。 
至此,弓箭就已經成為了非常完善的戰爭利器! 

三、弓箭的發展和延續 

古代戰爭常以軍陣對壘的形式展開,弓箭在軍隊中的作用和地位相當重要,唐代《太白陰經*器械》中記載:唐一軍編制12500人時,裝備“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弦三萬七千五百條,箭三十七萬五千支。”弓箭手們于戰陣前一字排開,控弓發箭,千弓同張,萬箭齊發。 霎時之間,矢如雨注,箭若飛蝗,一場殘酷的鋒鏑噬血就此生成。 

對鐵箭鏃種類的細化始于宋代,這真是個頗為有趣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以他那令人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武器都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棱形的單調,變得更加專業。到南宋時更拉開了火器時代的帷幕,對遼,西夏,金、元的連綿戰爭使火器迅速走向成熟,成為主宰戰場的力量。不過在當時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不能令人滿意的情況下,箭之序列的壯大一直持續到明代,並繼續創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種類和造型。 

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士兵主要武器就是弓箭,原因很簡單,這也是他們的主要狩獵工具。在馬背上長大的戰士,只吃牛羊,不吃米麥,驅羊隨軍,不愁後勤,一人數騎,不愁勞累,因此進軍神速,刹那間併吞八方。由於這些遊牧民族只能裝備皮甲(這反而使得他們的機動性得以保持)而且他們作戰不講究戰法,進攻隊型不嚴密,所以並不適合象西方騎士那樣排成方陣去衝擊。只有弓箭才能發揮攻擊的威力和靈活性,使不必接觸敵人就可以給予敵人殺傷。他們的箭術是可怕的。史載,漢時一支漢軍的巡邏隊遭遇匈奴的射雕者,一仗下來,幾十人的隊伍就只有跑回去報信的一個傷兵,3個射雕者不折一人,最後還是飛將軍李廣親自出馬來把他們射傷捕獲。不過遊牧民族的弓論其品質並不比農業民族的要好。匈奴人早期的箭頭是骨制的。而人在馬上,無法借助腰俯力量,所以也不能使用很強的弓。遼軍和金軍騎兵,所開之弓箭不過6~8鬥。即使這樣也夠了。野戰時遊牧民族往往聚集軍馬,集弓箭騎兵猛衝一側,導致對方因為一角崩潰而全線崩潰。在與中原軍隊的戰例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弓是以輕便、快速為特點的,在清中期前始終佔據著騎兵遠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當火器的發展淘汰了強弩時,弓也仍能揚己所長與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 

弓箭雖是戰爭殺伐之物,但在中國古代生活中也被擴衍使用:箭既能攜帶書信遠距離射寄,也能夠被用以遊藝比賽、因事設判。射箭也就成為古代一種競技和娛樂色彩濃厚的活動,帝王將相們常以射箭比賽來賞賜屬下,嬉戲遊樂。唐時宮中連宮女也要學習射藝,並有射鴨,射粉團等多種遊戲。而在宮廷中沿習了很久的雅戲“投壺”——將箭枝徒手擲向壺口,就是春秋“射”禮之變。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以前,一直處於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戰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為自製。但是隨著蒙元軍東征西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勞動力,弓弩的製造逐漸精良。蒙古鐵騎發動的強勁旋風在征戰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過程中,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將從被征服地區學到的制弓術容入到中國弓箭製造中,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弓箭的工藝水準。

 

宋朝建立以後,對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戰極度重視,而弓弩作為一種最適合守城的遠距離殺傷兵器,由此在製造規模和品質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宋朝統治者不僅在京師設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設有軍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弓弩。據《宋史》兵志記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余萬。”我國古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寫就了《夢溪筆談》。該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6個特徵: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且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關於弓的製造,他提出要選用幹透的動物韌帶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制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幹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節”的長短要合適,這樣弓才會強勁有力;制弓時膠要塗得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關於弩,沈括特別強調弩機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彈道接近直線,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對準箭鏃再對準目標後發射,以提高命中率。 

宋弓制型圖:按從左到右分別是黃樺弓,黑漆弓,白樺弓和麻背弓。

 

明朝時期,軍隊使用的弓除了宋時使用的4種弓以外,還有開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種。見於《武備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等。腰開弩是將一根有勾的帶子系於腰後,張弩時將勾掛於弩弦上,然後身體向後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將弩上弦。雙飛弩是一種裝在簡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窩弩是將弩弦上好後,掛上絆線藏于路旁,用於預防敵軍偷營劫寨。 

  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和鳥銃等先進火器的傳入,將弩完全排擠出了戰爭舞臺,但是由於當時火器射擊速度過慢,所以並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軍中所用之弩,已經只有用來防止敵軍偷營劫寨的多連裝窩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長槍手隨身的武器之一。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環境,必須改進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樺樹皮包裹,在節處要用線捆紮,箭鏃必須採用鋼制。 

  隨著明末政治統治的黑暗和軍制的敗壞,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為遊獵部落,精於騎射,弓箭是每個戰士必備的主戰武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曾被箭射穿鐵盔和鎖子甲圍領,受傷甚重,幾次昏迷,足見弓箭殺傷力之強。 

明弓制型圖:左是開無弓,中是小梢弓,右是兩番木弓。

 

滿清乾隆御用弓箭

 

 

當冷兵器時代在一百多年前結束時,弓箭矢鏃也從歷史舞臺上黯然消逝。 

四、弩的使用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弩的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為發矢之機,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當扭其弩鼻,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小者以手攀弦,其大者須用足踏。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根據考古發現,仰韶和龍山遺址中就有小型有孔的骨匕,極似現在仍在西南各少數民族中使用的木弩上的骨制懸刀。這樣,我國使用弩的歷史可能約在4500年前! 

  由於,弩是用腰身力量開弓,不但比僅用手臂開弓的弓力量大,更重要的是它使瞄準和開弓分為了兩個階段,使射手瞄準時不須全身用力,更能集中精力。後來弩上也裝有了類似現在準星尺規的原始瞄準裝置—-望山,使弩的有效射程大大延伸,比弓遠了很多。 

強弩的特點是又遠又准,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根據這些特點,強弩通常被用於防禦和伏擊,射擊的連續性則依靠幾組射手的輪番射擊。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此時強弩成了戰車的心腹大患,遠程打擊的強大殺傷力令戰車堅固的盾甲也黯然失色。但強並不是當時弩的唯一發展方向,足夠輕巧的弩在簡化射擊步驟以提高射速方面另有優勢,於是出現了帶有箭匣和活動臂的迷你連弩,這可視為諸葛弩的前身。《戰國策·韓策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許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蠻夷柘弩,皆善材。韓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時力,作之得時,力倍於常,故名時力。距來,當為「距黍,《荀子·性惡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與弓箭相同,西漢對強弩的發展影響深遠。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蹶張弩」兩種。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礎上,又添刻度,使弩擁有了穩定的彈道參照,且隨著銅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對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強了。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達370公斤,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有效射程超過500,可惜由於實用性不如臂張和踏張,漢代以後就很少使用了。《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其理論之完善與弓相比也不多讓!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對抗魏國的強大騎兵,便製成了俗稱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時一種主將戰車,後代指將軍之意。弩箭用鐵制,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裏,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元戎最誘人之處在於機巧而非實用,雖曇花一現,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設計,卻成了被當代人津津樂道的古代傳奇。 
   
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如晉安帝義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劉裕用萬鈞神弩,連破盧循。為防禦草原部落的侵襲,終於南北朝時製造出巨大的強弩之王—床弩。這種弩戰國亦出現過,當時稱為‘連弩’,應是取多張弩聯合一體之意,可惜後代一度失傳。此時的床弩用多頭牛絞軸上弦,威力已大大強于戰國人力絞軸的連弩,發射以皮或鐵葉為羽的巨大標槍,並且可以在弦上綁著一個能裝數十支箭的鐵兜子,使弩能一次射出幾十支,威力驚人!賦予床弩以機動性的是唐代,用牛牽拉的車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靈活性和生存機會,更錦上添花的將絞繩與車軸鉤連,行進就可上弦,大為提高了效率。車弩裝置1張拉力860公斤的巨弩,有7個發射槽,最遠射程超過1公里,中間槽所用的箭有1多長,主要用於攻守城時撞毀樓臺、攻城器、城牆等,其宋代極者的最遠射程超過 1.5,是古代世界射程最遠的冷兵器。宋代最猛的床弩最遠射程1.5公里。是古代射程最遠的 冷兵器。檀州之役,北宋軍隊曾用這種弩射殺遼國前敵指揮,征服南唐時,洞穿戰象象腑。擊潰南唐象陣。但這種須畜力或數十人使用的弩射速太慢,也太笨重,宋代以後就很少再被使用了! 

弩在宋代得到大發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將其視作對抗北方騎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張弩,採用三組輪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發明,使宋軍的有效射程可至370,《宋史》說:「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床弩則從兩弩至四弩,從小型至巨型,種類繁多,兩床和三床弓還能在弦上綁一個裝 有數十支普通箭的鐵兜子,使床弩擁有了更大的殺傷能力。南宋初年,宋軍和金軍鐵騎大戰于和尚原,他們以“分番迭射”的戰術就是3人一組,一人張弓,一人搭箭,一人發射,大大提高了設計的頻率。不可一世的金軍鐵騎死傷無數,大敗!充分顯示步兵只要使用好弩,是可以有效對抗鐵騎集團的。至善於騎射的元朝,因其本身以騎兵為主,弩的價值不大,竟乾淨俐落地手起刀落,將弩留在了前朝,於是弩從宋代的極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極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haros01&aid=5103826

 回應文章

Caty's 跳傘小站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可以買的到嗎?
2012/03/02 02:25
台灣還有賣類似古代的弓箭嗎?  想買類似武術用的弓箭
世界就是我的跳傘場! The World Is a Drop 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