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6 14:57:15瀏覽1010|回應7|推薦101 | |
剛到中國,聽很多人說,中國的很多東西吃不得。在杭州時,第一次去農貿市場,看到那些青菜,綠得很誇張,我看得怕怕的,失去買菜的興趣。我去聯華超市,有機的蔬菜,長得不好看,(像是養分不足的生產) 價錢跟澳洲的當地價錢不相上下,我也買不下手。所以在杭州,沒有開伙,天天為了上哪吃傷腦筋。這樣過了足足兩年有餘。 搬到上海,還是一樣外出覓食。上海的餐廳更貴,吃起來也不怎麼樣。說到吃,有誰不想念台灣的吃?當然,我不想去太貴的餐廳去吃也許味道還可以的伙食。所以請格友不要把我的,對吃的意見跟那些台灣的大餐廳的消費者比。 在上海待了半年後,有一天打掃的阿姨看我洗碗,她說,外面餐廳洗菜都沒有我洗碗乾淨。沒想到這句話聽進了我們夫妻倆的耳裡發生了作用。老公喜歡吃青菜,誰知道餐廳裡的菜怎麼洗的? 就這樣我決定自己開伙。小區的隔壁就是菜市場,買菜很方便。如果要在家吃,我總是在下午5點左右匆匆忙忙去買菜。 幾個月下來,我已經成為市場內幾家攤販眼裡的老顧客。我固定跟這幾家攤販買,因為他們不因為我這麼小的消費量,減少他們親切的笑容與招呼。 我去的水果攤通常是兩個年輕的女子在打點,年輕的嬸嬸及18歲的姪女。兩個女子看到誰都親切的招呼阿姨,阿姨的,看起來也很忠厚的模樣。所以我就自動固定了。 豬肉販子是我試了很多家後固定下來的。年輕的夫妻,還有看起來像是家族裡的晚輩(我沒有問),不管是誰在賣,看到我來,總是很親切。略顯腆點的笑容,讓我感覺他們很重視我這個顧客。 雞肉販子像是一對夫妻。我總是只買一個雞腿塊煮湯用。第一次買的時候,我要求去雞皮切成三塊。第二次去,男人沒有看到是我,不很耐煩的問女人,要怎麼切。女人告訴他說明那是我要的,他們趕快歉意的表示,他沒有看到我。知道是我,就清楚我的要求了。 我聽了也感覺很舒服,所以我從此固定下來。 青菜販子很多,我總是晃來晃去,買的量也很少,所以跟他們不熟。 今天一早9點不到,我進了菜市場,買菜人潮非常忙碌。聽到有人用麥克風在講話。我買青菜的時候問那個女菜販子,誰在講話。她說是“場長”,原來菜市場還有場長。講話內容不外乎,要求攤販對老年顧客要有禮,我說,那對我這樣不是很老的顧客呢? 女菜販子說,當然啦,對所有的顧客都要親切有禮的。真有意思,在菜市場擺攤子,也有精神講話。 (外面的大中型商店都有) 坦白說,在上海,菜市場裡的這些攤販應該都是自營商,都懂得服務的觀念,是我在上海感覺最舒服的銷售態度。外面商店裡的售貨員,甚至餐廳態度就不是很好。很多商店看我看熟了以後,態度才轉好的。一般來說,他們對陌生客人的態度很冷淡粗魯。 還有,上海的外地人比上海本地人親切。如果不覺得親切的話,可能他們是初來上海,還在適應學習的外地人。我想,也許上海的觀光客太多了,所以上海人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對陌生客人提供品質的服務。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