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6/04 11:15:58瀏覽561|回應6|推薦92 | |
四年前第一次到中國大陸,是從澳洲飛抵北京與台灣的旅行團會合。第一站當然是天安門廣場及紫禁城,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可以想見。跟著旅行團的好處是,跟著導遊就好了,不用操心排隊買門票。 觀賞各個景點時,一簇簇的人潮以導遊為中心,但是彼此沒有什麼距離。我們這一個團的導遊是個姑娘小楊,能言善道,對皇宮秘史如數家珍,引人入勝。小楊解說時,總有別的團的人湊過來。我們從別的團隊身邊走過時,我也會湊過去聽聽別的導遊的解說。我的結論是,小楊的解說最好。 中午到仿膳房用餐。還沒有進餐廳,就聽到萬馬奔騰的馬蹄聲響。餐畢出來,還是聽到馬蹄嘀嗒的聲音,非常密集,感覺離跑馬場很進一般。我心裏納悶,導遊沒有解說這是什麼聲音。我自己便循聲而去,來到餐廳旁邊一個新建好的空屋子。不算建好,只是殼子吧!圍著屋子的外牆窗沿,工人一個一個緊貼著,一點空隙也沒有,面對窗沿,每一個人手持榔頭之類的工具,在那兒敲敲打打。原來,這就是萬馬奔騰聲音的來源。 說起來好笑,紫禁城裏導遊的所有趣味解說,都沒有這個一群農民工,排排站著做一樣的動作的工地寫實吸引我,而且印象深刻,永遠不忘。試想世界上,那一個國家的工程隊有這樣的人工資源?這樣的密集人工作業在西方國家豈不奢侈? 一年後我到杭州工作。杭州就像中國的每一個城市,處處是工地,所以處處是農民工。現在在上海也是如此,出門不管到哪裡,一定會走過工地。最近碰到一個海歸(海外歸來)。她高中畢業出國唸書,在雪梨待了 10 年,幾個月前剛回國,目前在上海工作,住處離我很近。我問她,回來習慣嗎?她說,不習慣。 她住的 小區外就是工地,到處是農民工,走出去很不舒服。 上海是一個國際化都市。我女兒說,走在路上感覺跟墨爾本的 box hill shopping centre 差不多。老中老外夾雜。 但是這個中國80後出生的海歸,覺得路上農民工太多了。我想農民工的衣著,舉止跟預期的大都市不太協調,80後的海歸是會不習慣。 中國製造的東西一般人都感覺質量沒有保障。但是住在中國的好處是,東西懷了,叫修很方便。如果說隨叫隨到,有點誇張,但是跟國外比,就不太離譜。由此可見中國的人多,每一個人都需要工作阿! 不過要有心理準備,人到不難,是否達成圓滿的修復任務就真是不敢說 。 順手寫來只是想描述中國農民工人口之眾的片面具體印象。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