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25 09:49:08瀏覽3681|回應54|推薦220 | |
台北七天每日下雨,天氣濕冷,什麼地方也不想去。住在忠孝新生的酒店,搭了公車沿著新生南路往南,在臺大下車。我猜新生南路大概是全台北市教堂最多的一條路吧?如果今夜是聖誕夜,一路上也許很有報佳音的聖誕氣氛! 這幾日看新生南路非常安靜,我突然想起當年這條路是沒有蓋的人工河,名瑠公圳。新生南路與新生北路以中正路為界,新生北路這一邊是舊書報攤,新生南路的頭是省立圖書館,圖書館隔壁是台北工專。台北工專當時是優秀男學生選擇建國中學之外的另一選項。 我那時候常跑省立圖書館,尤其是考大學的時候。圖書館只有兩層樓,總是人滿為患,好友之間彼此占位子是很平常的。我喜歡大桌子上坐滿人的熱鬧氣氛。不過記憶中我好像是趴在桌上睡覺的時間比較多。 高三的時候學校接到交通流量調查的委託,我們每天分組到各地交通繁忙的路口,觀察記錄來往交通流量。坐在店門口的騎樓,手拿計數器,按照車子種類,每隔10-15鐘記錄流量。新生南路上的點我也來過,是坐在一個家具店的門口。整個交通流量調查時間是一個禮拜。印象中當年這個臨時工作的鐘點費還滿優厚的。 說到學校主辦的暑期臨時工作,我還參與過師大附中圖書館的書目建檔,以及戶政單位的戶籍資料建檔。看戶籍資料看到好幾個名人或歌星的資料,不過看人家的戶籍遠不如看到本人有趣吧! 我帶著女兒從新生南路轉進濟南路,因為我的母校在濟南路。從前我很少走杭州南路以東的濟南路,印象中並不熱鬧,現在走來好像也沒有什麼變化。到了杭州南路濟南路路口,我很興奮的指著告訴女兒,這是我高中三年的母校。外觀一點也沒有變。 進了校門,女兒說我的母校真小,我說,校園雖小,可是全國最好的商職耶!校門內,看到教室圍繞的足球場已經沒有了。第一張照片就是與校門對望的大樓,從前是三層樓,我記憶中的教室就在右邊靠近樓梯的三樓。下課時間我們總會站在走廊,靠著護牆向下望,不是看足球賽就是看籃球賽,邊看邊彼此聊天。 至今印象深刻,高三快畢業時,我們為了即將畢業而恐慌。不是擔心找不到工作,而是擔心社會人心險惡,當時好像有羊要入虎口的心情。
下面這一張照片是西面的樓,當年只有那個矮樓,好像是三層高,是圖書館。右邊沒有樓,是游泳池。我怕水,上過一次游泳課,就放棄游泳了。那時候的教學怎麼這麼自由,不逼我們游泳呢? 東邊跟圖書館相對的,當年是食堂餐廳。我記得我是在這裡吃飯學會開始吃辣的。
走出校門,我跟女兒說,我們當年有一句話,跨過馬路到臺大。對面的樹後就是臺大法商學系,正門是徐州路。跨過馬路到臺大也是我的夢想,從來沒有實現的夢想。不過我先生畢業於墨爾本大學的法商學院也算是我的夢想的間接實現。 從濟南路右轉紹興街,這是我們放學時最常走的路。紹興街的西側是成功中學,是男校。過了學校後面的青島東路,當年的西側有幾個麵攤子,天冷的時候幾個人進入攤子吃陽春麵或餛飩湯,真是美味。徐州路那邊一排的攤子都是牛肉麵,我記得老闆端麵上桌的時候,都會大聲喊著開水燙之類的話,驚醒學生們讓開。 走到忠孝東路,那時候叫做中正路,我等車的地方。我有近視眼但是不愛戴眼鏡,車子來的時候我總是問一起等車的同學,那是幾路車。那個個子瘦小的同學,我忘記名字了,很好笑的指著其他東西問我看得到嗎?我說,我是近視,不是瞎子。 我帶著女兒往西走,走過警務局、行政院、監察院,還有從前的市議會。記得那時候常常在上下班時間看到監察院的員工專車。 樓下這張照片是中山北路口的中央大樓,就是當年的模樣,只是又老又舊了。我是1976年開始在這裡上班的,好像是九樓,這裡有我很多的記憶。公司對面一家很少看到人的公司裏的滿里成為我的好朋友之一,後來她嫁到美國去了,已經 20多年沒有音訊。我在這裡的時候因為牙齒不好,午餐後天天拿著牙刷在洗手間刷牙,從此每個公司的小姐都跟著我一樣有用牙刷刷牙的習慣。 在這裡上班的時候,好像是影印機開始通行。接著有 Telex 電報機。後來有一個貿易公司的小姐告訴我,她們公司已經開始用傳真機,很自豪的告訴我傳真機的好處。 中央大樓的西樓有一個天主教對外的單位,常常主辦年輕人的活動。我沒事也常去參加,認識了在那裡工作的佩玉,她小我八歲。十年後,她發願成為修女,我們至今仍然見面聯絡。 我原來工作的公司早就搬到敦化南路的大樓去了。現在看中央大樓的外貌就像是被人遺棄的建築。 那時候下班的時候,我在台北車站前面等 37 路公車。總是人擠人,人多的狀況可以跟現在上海地鐵的尖峰時間相比。這裡是起站,我通常是有位子坐,上了車就打瞌睡,瞌睡中皮包被扒過幾次。照片中的交通流量跟當年的流量相比簡直像是從都市變成了鄉村。 這一張相片是從當年的希爾頓飯店地點東望中央大樓。 【後記】 這是 2013年12月22日從濟南路走到西門町的心得日記。 今天正逢聖誕節,祝各位格友聖誕快樂。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