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29 10:37:11瀏覽482|回應1|推薦8 | |
儒家的外王,要透過三種路徑來實踐:心性、制度與心術。心術就是做事情的靈活手腕,制度則是能讓所有人安然處事的規則,心性則本屬於人的內聖層面,正就是我們現在談的覺知。利益民主強調制度,認為這是理性思維能被實踐的原因,對心術則基於教條的道德並不悅納,卻基於效益主義而視作理所當然,然而,利益民主完全沒有心性的思維,認為心性的關注是種不符現實的「理想」,這纔是其會如此失敗的癥結,因為利益民主基於人性本應自利的觀點,完全承認人人都應該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要人人都如此,則社會就能獲得整體的幸福,同時為防範人追逐個人利益時影響他人或眾人的利益,因此制度的設計都是基於防止弊端,而忽略心性的覺知纔是個人與眾人共同獲得福祉的源頭,制度的設計則應該站在如何實踐心性的角度去設計。 心術,人的直覺會說這是「壞東西」,然而老實人既反對心術,卻不能避免受著心術的危害,由於社會上老實人佔多數,因此釀就一種觀點,就是政治很污穢,只有壞心術的人想牟取自己的利益,纔會去從政,否則正常人不需要沾染這些事情。這種偏見的結果就是:政治的局面日趨敗壞,而人只能由一群奸詐的政客裡,選擇那個政客的主張最符合我自己的利益,這就使得利益民主常與族群利益、階級利益與環境利益環環相扣,只要政客喊出的主張符合這三種利益的任何一種,就會獲得某些選民的積極支持!難道沒有心術會是「好心術」嗎?如果心術裡沒有心性,這就是壞心術,如果心術裡含著心性,這就是好心術。鑑別心術的好壞,端賴心性的有無,鑑別心性的有無,就看發用心性的人,其意念究竟是為眾人,而是為自己,思考的主體在自己的人,其實沒有心性。 然而,思考的主體在眾人,思考的本身已經沒有主體,而是受體。然而這受體並不是直接只聽取最大交集的民意,而是要自問:這樣的思考,真能替眾人換取真正的福祉嗎?至於何謂真正的福祉,請容我們日後再討論裡面的內容。然而,思考有時不是大腦的運作,而需透過靜坐冥想,感受宇宙本體對成就事情的傾向,並認識世界本體對相關事情的指示,從而對焦出能長治久安的答案。如果不同的政治競選者,透過這種過程獲得不同的答案,就訴諸公開講會來尋覓觀點的交集,如果依舊無法獲得共識,則就意味著不同的觀點其實各有存在的價值,這就訴諸選民來做這一階段的決議,意即選民得明確針對議題與觀點來投票,而不能透過媒體,藉由表面化的視覺,來輕率給出自己的「感覺」。覺知民主承認選舉的需要性,然而不認為具有競爭意識的選舉,能幫忙人做出精確的判斷,因此,政府辦理選舉事宜,宜在制度層面避免競爭意識的產生,這種意識具有反心性的特徵。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