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23 15:39:56瀏覽2505|回應0|推薦2 | |
新加坡優頻道播出的《OK沒問題》節目單元,有一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弦。還記得節目是探討同性戀這敏感課題,而且還有一名“同志”走出衣櫃,以活生生的見證道出同性戀心歷路程和辛酸苦樂。
關於同性戀課題,許多人的反應不是大驚小怪,就是置之不理。新加坡政府許可同性戀者任公務員高職,也引起這兩種反應。一些人擺出衛道的模樣,大義凜然,認為“世風日下”。另一些人對新加坡政府的開明態度不置可否,但對同性戀者則抱著“我不犯人,人不犯我”的心態,楚河漢界予以劃分。 當然,同性戀群體表示欣慰,是不在話下的。政府開明的政策,逐漸讓同志們享有一些基本人權。 撰寫此文,筆者並不是鼓吹同性戀,乃是想撇開世俗的有色眼光,以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同性戀難道真的“天理難容”嗎? 從《OK沒問題》那名同志的分享來看,他從小就對同性感到莫名的好感,長大後因為社會和環境的壓力,強迫自己交女友,結果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性傾向。對他來說,這一點正好是“同性戀是天生論”的注腳。就好像有人一生下來是左撇子或者失明、耳聾一樣,是無法改變的。 同性戀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恐怕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有人問,同性戀是不是“無法根治”?這就把它當作一種病症了。 早在1973年,美國精神病協會便已把同性戀從精神病症名單中刪除,認為它不是一種病症,所以“根治”一詞就無法成立。香港也在1983年立法,把同性戀非刑事化。這就意味著,同性戀在香港不被看待為一種罪行,同性戀者可以堂堂正正的挺胸做人。新加坡政府是否也要步入後塵,我看日子不遠矣。 話說回來,筆者也從《轉捩點》這個節目單元裡,看到一名前同性戀者如何從抗拒異性,到接受然後結婚生子的心歷路程。不過,與其說同性戀好像是可以“治療”的,倒不如說這名同性戀者後來轉變了,在人生路途中作另一選擇。 筆者以為,同性戀既然不是一種病症,就姑且把它看成是個人的傾向,個人的選擇。只不過,在異性戀當道的社會裡,這種選擇就變得“少數”,就會引起社會異樣的眼光,被人以為是“反常”的現象。 這種壓力就導致許多同性戀者不敢走出來,終日躲藏在衣櫃裡。 《OK沒問題》裡也有個調查顯示,雖然新加坡人普遍上還不能接受同性戀,不過當發現自己家裡的成員是同性戀者時,大多數人還是可以接納的。這就看出新加坡人的人情味,把親情看得極為重要。 當然,家裡的人發現自己的兄弟姐妹當中有同性戀者時,震驚、無奈是在所難免的。姑且不談導致同性戀的成因是什麼,我想,家人的接納,仍然是重要的人生關鍵。 調查顯示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承受更多的壓力,他們也是比較脆弱的一群,所以自殺率比常人來得高,因此家人的懷抱往往是他們“起死回生”的良藥。 也許有人會認為同性戀者濫交,衍生社會許多問題,例如愛之病。這也只不過是片面之詞。異性戀者難道就不會濫交,不會製造社會問題嗎? 個人之見:既然同性戀存在於社會上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與其以白眼處處阻礙他們,倒不如貼近他們的內心深處,以愛和關懷包容他們。也許你會發現,容納別人的“不一樣”,才顯示出社會多姿多彩的一面。(周本興,馬來西亞執業律師)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