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九四九
2009/10/28 19:25:28瀏覽2569|回應6|推薦22
文╱陳穎

2009年8月17日,龍應台為她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寫下後記,一個月後,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以前看過不少龍應台的作品,睿智的思考常常包裹在焰火般的激情文字裡,抓著人一口氣讀完。唯獨這次,花了近一個星期才努力看完,只因看的過程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情緒積累:壓抑、傷痛、驚心,直至哀慟。我看得很累,卻又不由自主地繼續追看下去。

這是一本記錄1949年前後中華大地上的大動盪、大離亂、大遷徙的書,經歷八年抗戰之後瘡痍滿目的國土上,又因國共兩黨的分裂而釀造「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慘烈戰場。龍應台從父母的顛沛流離、隔海相望起筆,到走訪記錄一個個相同命運、悲歡離合的故事,千萬平民百姓逃離故土南下北上,千里倉皇,或被迫從戎,或骨肉分離,無數生靈塗炭,著實驚心動魄。

書中也借助不同視角、語境,回溯世界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時代記憶。俄羅斯、德國、日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馬來西亞、塞班,淒風苦雨裡無一例外是一九四九前後的戰爭摧殘,質疑著殘酷事實:在戰爭中又有誰是勝利者?

1949成為一組特殊的數位密碼,其間諸多大開大闔、大悲大痛的小人物故事,讓龍應台一心「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這樣的態度讓一些人心裡不舒服。在那些人眼裡,「失敗者」形象一向忌諱,敗退臺灣雖是不爭的史實,但要承認「失敗」卻不是那麼容易打開的心結。一個甲子過去,時間沖刷掉很多記憶和傷痛,但時間也給了人靜下心來回到最初的力量,展現歷史的原貌,至少,是一部分的原貌,總好過連自己也許都不能信服的說法。為小人物作傳,顯然不是一個討好的法子,卻需要一意承擔者更決絕的勇氣和更艱辛的付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雖也出現了臺灣總統馬英九、前國防部長陳履安、學者錢復、詩人瘂弦等政軍文名流,但更多更多的是小人物,包括許許多多死在戰爭中、遷徙中不知名的官兵、民眾。和英雄偉人相比,他們生無名死無蹤,從未有片言隻語的記載,是史書、教科書的淡忘與忽略,還是人性莫大的悲哀?

這本書的出版時機也成為「敏感」人士的爭議之處。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也是蔣介石「國民政府」遷台60年。每一次大陸的熱烈慶祝,就是提醒著彼岸退敗的疤痕。而在龍應台不乏感性的敘述和表白中,對於兩地,她都提供了自己的視野和理解。龍應台解釋她寫這本書的動機在於,無意去做任何的歷史價值判斷,也對歷史是非毫不在乎。她關注的是被戰爭的絞肉機所絞出來的那些小人物,是一將功成底下的萬骨枯,是被歷史遺忘的失敗者。

在大眾的既定印象中,歷史事件的宏大敘事早已成為習慣的姿勢,因此形成固定的閱讀範圍,亦會導致思考路向的受限。同樣是對1949的回溯與追憶,中國大陸民眾可期的不乏對勝利者的謳歌讚頌,廣場雄壯的閱兵典禮,數十萬人不惜代價的參與和歡騰,高昂奮進的主旋律電影等等。就如中國國慶獻禮大片《建國大業》,近來的新聞奪人眼球:偉人偉業,構架磅礴,再加上170多位明星參演,大牌明星以此為榮,目標2億人民幣票房的豪邁,不熱鬧都難。引人好奇的是,人們到電影院裡到底是看所謂的建國故事,還是忙著數那些熟口熟面?

歡慶的場面固然不可或缺,而有膽識有力量去為失敗、為慘烈、為傷痛傾注心血,留下記錄,卻更令人感佩。這樣的書、這樣的視角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現在,才越發地明白,少時教科書上的歷史,只是歷史的某一種解說,因為有時,史實呆滯在某個幽僻的角落,從未被提及,或者沒有人願意敘說。1949,已經過去了60年。遺忘或許讓人輕鬆,記取卻總難免引發更深傷痛。那麼多的顛沛流離走過,大江大海淘過,今日的風雲激盪中永遠擺脫不了往昔的陰影。可是,這一段歷史,慘痛至此卻橫遭淡漠,這才是可悲的現實。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已經激起了熱烈的反響,在更多人的心裡,大概也會引起波瀾,無論是在中國大陸還是在臺灣。無他,它揭開了隱秘的瘡疤,小人物的傷痛故事後面分明是被忽略、被遺忘的時代刻痕,並非60年就可以熨平。

這或許正是龍應台的野心之處,看似滿布小人物的溪流點滴,指摘的還是背後主宰的偉大人物和歷史漩渦。兩地是依舊自說自話、秘而不宣,還是能夠有氣量、寬容地看待「龍式」歷史書寫,或許可以作為富有價值的參考指標,讓後人從中破譯。

(引用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2009.9.20     作者為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人文學院講師)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ur1949&aid=3445772

 回應文章

凉白开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龙先生的软骨病要治了!
2010/04/28 21:50

对于龙先生的书,文笔与人文关怀是毋庸置疑的!

整书看来,有血有肉,但却没有骨头,至少没有中国人的硬骨头!

试问一句,没错,六十年前的颠沛流离,每一个人的伤与痛都需要好好的抚慰,好在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大部分人的苦都已经愈合......

然而,作为一个民族,这个巨大的伤痛该由谁来抚慰,何况六十年过去了,却还有人往这伤口上撒盐!

看了此书,我才发觉对岸的一些人已经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了,而中华民族的伤口还是由我们大陆的人民自己去扛吧!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呵呵,不好意思喲,
2009/11/22 10:20

俺有機會是要去拜讀這本書滴。

也謝謝樓下的指正。未看過這本書的,通常會覺得大人的書應該是以1949年兩岸老百姓的故事為主,於是,看到“跨民族,跨疆界,跨海峽”便想不透了。其實,從最近幾年臺灣社會的變遷看,有人說兩岸是跨民族的,一點也奇怪。

不過,應該是我誤會了。請大人原諒,真是很抱歉。


起碼我看過這本書
請至少看過後再發表您對本書的高見
2009/11/19 00:43

回應名侦探磕男:
:请问这本书,跨了什么民族了?我实在无知的很。。。请大人赐教。
:两岸分治才60年,就已经跨民族了......
:我没看过大人的新书,

請尊駕看過書後再發表高見吧。興之所至,憑空臆測的態度,真令人無言。這樣做,對任何人有益處嗎?

書中有好幾段以日本人/美國人/德國人為主體的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我没看错吧?。。。“跨民族”?
2009/10/29 01:58

请问这本书,跨了什么民族了?我实在无知的很。。。请大人赐教。

两岸分治才60年,就已经跨民族了......

要是再多60年,岂不是要跨物种了.......?

我没看过大人的新书,不过大人的作品持续透露着那种高尚的谦卑和关怀,

只是那份精神,连岛内的蓝绿都跨越不了,又要如何跨越“疆界”和海峡呢?


北橋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聽後感
2009/10/29 00:55
人在海外,尚未購書,但聽了龍應臺在臺北的演講。這是兩篇聽後感:
我聽《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風車與白癡



北橋客

Hi Marxist
2
2009/10/28 19:58
蔡英文應該逐馬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