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7 11:04:00瀏覽293|回應0|推薦4 | |
絕多數國民實質可支配所得被房貸佔滿,薪資老是跟不上房價炒作速度,即使全國勞工加薪到55K還是有一大票人必為屋奴,沒有多餘心力發展文創或投入事業創新,有資金的仍然想要炒房養地,保本儲蓄還兼賺天外飛來之漲價之財,反而造成受薪階級購屋的新山頭,要解決經濟空洞化、國民薪資不足問題及政府財政困難的固本之道還是在房價。 對於精華地段房價被炒作的地段應該課以重稅,稅金回饋政府對當地的建設投資經費,公共建設密度差的地段反而予以減稅,符合『漲價歸公』與『使用者付費』的公平正義,導引資金不要集中於房地產精華區,多去用來創投資助實業,進而創造就業機會或挹注產業升級的資金,再差一些,讓建案轉向房價低的周邊城市促進人口轉移,增加週邊的公共建設需求,平衡城鄉落差與產業發展分布,較低的房價對受薪階級才是實質的加薪,房地產業與公共營造仍有生存空間並帶動消費,投資獲利不要透過天上飛來的獲利,泡沫化的抬高資產價值才不會造成新的經濟泡沫化危機,導引或重新分配資金到正途也是一個很源頭的問題。 當大家窩居於市區,以市場原理來看當然是物以稀為貴,但民眾卻本能的把手指轉向政府控制房價不力,必然的也會怨嘆薪水不夠用,根本的問題還是在大家要去搶地以稀為貴的房子也難怪了,都會區當政者為了照顧選區選民自然不願將票源與稅基趕出轄區外,本能的爭取經費建設自己管區,只是造成過度開發與重複投資,失衡與高築的居住成本對全局沒有更大的幫助。 『更高層級的政府管理者』應該落實類似『使用者付費』的政策,造成城鄉之間的『稅金壓力差』的流動力,一來分散房市與推案或資金流向,二則紓解國庫壓力,在實現居住正義的途徑上沒人想要被課重稅的情況下,自然的將人口轉向相對稅賦較低的公共建設低開發區(以捷運或公園密度來看嗎),很自然的當地政府稅基增加後可以加強地方公共與交通建設,吸引更多招商與工作機會,讓當地的生活品質也有提升的機會,也能透過營造事業的活絡帶動很多經濟活動與商機。 但弔詭的是,這種居住正義似乎會讓原本在郊區可以用低房價置產的人也開始難以購屋,似乎會造成更多人買不起房子,原本都會區的房價是否會因此跌價還不一定,搞不好還會造成都會區房價提早泡沫化,郊區也好像還沒有佔到便宜就先受房市勞過界炒作之苦。 但總體的來看,郊區公共建設可以促進房市進駐,或是房市進駐促進公共建設,終究也可以促進地方經濟,設想上工作機會與收入都有提升的機會,原本於郊區置產的人還可以因為市場經濟的供需轉移,稍微分到一些只有都會區才賺得到的房地產漲價財,基本上也是一種利潤的再分配,但要成功的最大的關鍵還是交通建設與產業是否也能向外擴展,這其實就是當今產業外移問題的另一個出路,藉由新興城鎮的崛起激發新的產業生態與活力,政府對於這種城鄉間的稅金壓力差的控制就要彈性化調控,適當的運用這種工具也許可以取得三贏的局面,這個想法是小弟天真的想法還是真有其事,只好看有沒人支持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