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賞析:萬事美好(ALL THINGS FAIR) 活動時間:2016/07/21(四) 電影線上看 (英文字幕 請打開螢幕右下角的「cc」)國 家:瑞典 上映時間:1995年 導 演:波維德柏格(Bo Widerbergs ) 得獎紀錄:.奧斯卡影藝學院(Academy Awards) 「最佳外語片」(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提名 . 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藍天使獎」(Blue Angel) 「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 「銀熊獎」(Golden Berlin Bear)提名 . 瑞典金甲蟲獎(Guldbagge Awards) 「最佳影片」 (Best Film)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ion)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提名 「最佳女主角」 (Best Actress)提名 IMDB評分:7分瑞典第二大國寶導演 「瑞典」這個國家對版主而言只有三個印象,第一是70年代瑞典國寶級流行樂團ABBA ,其次是享譽全球的知名家具品牌IKEA ,最後就是今天要介紹的電影《萬事美好》。這部電影基本上有三個中文翻譯,台灣方面名為《萬事美好》,但在大陸則有《教室別戀》與《所有的一切都合理》二種翻譯,不過嚴格來說,第三個最被忽略的中文翻譯反而是最為貼切電影中所傳達的訊息,其他二種翻譯太過於表面。 《萬事美好》之所以能受到國際影壇矚目,主要還是在於瑞典國寶級導演波維德柏格(Bo Widerbergs )。在60到80年代期間,從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芝加哥國際電影(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到莫斯科國際電影(Moscow International Fillm Festival)都能看到他參展作品,走進90年代維德柏格更上一層樓,這位歐洲影展的常客,帶著最新作品一躍成為美國奧斯卡影藝學院(Academy Awards)最佳外語片(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的口袋名單,雖然當年奧斯卡外語片的小金人由荷蘭經典作品《安東尼亞之家》(ANTONIA , 1995)奪下,但也讓維德柏格的名號打進美洲市場,只不過二年後(1997年)維德柏格因胃癌過世,《萬事美好》儼然也成為他的經典遺作。 若略翻閱維德柏格早期作品,不難發現這位繼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之後成為瑞典影壇史上的第二大導演,深深受到50-60年代「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風格如「長鏡頭」(Long Take)、跳接(Jump Cut)等拍攝手法的影響。雖然《萬事美好》看似為一部商業性電影,但其中卻有許多透過攝影取景的角度和景物細膩的設定,讓觀影者從單純男歡女愛的故事情節,一步步探索電影中實際呈現出的含意。 此次電影欣賞會選擇《萬事美好》作為賞析作品,除了它是維德柏格晚期重要的經典名片之外,更重要在於,導演透過鏡頭拍攝的角度和對景物所呈現的含意,以解讀這部與社會價值相衝突的題材,在拍攝手法與技巧上有絕對的迷人之處。不過由於年代久遠(至2016年已21年歷史),再加上本片並非為英語系電影,網路上甚少有此作品相關介紹,頂多也只是早期電影公司的簡介,然而仔細推敲,這種簡介有非常多不正確的報導,值得為本片作為一個平反。 男女主角的關係只有性沒有愛 本片故事背景設定在1943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瑞典第三大城馬爾默(Malmö )的一所中學,主要敘述15歲少年與37歲女老師之間相互迷戀所衍伸出的師生戀故事,在過去「女大男小」的好萊塢相關性題材當中,包括《畢業生 》(THE GRADUATE , 1967)、《鐵窗外的春天》(MR. SOFFEL , 1984)、《情挑六月花》(WHITE PALACE , 1990)、《醜聞筆記》(NOTES ON A SCANDAL , 2006)和《為愛朗讀》(THE READER , 2008)等都屬於相類似的代表作品。 片頭一開始,導演在一張有如深黃色的宣紙上緩緩寫下16世紀生物學之父卡爾林奈 (Carolus Linnaeus)著名的理論「Om sättet att tillhopa gå」(How to go together)[1] ,而在這段談到有關「論交配」(On Mating)的字幕當中,多半強調一般少年在成為一位男人的成長過程中生理上的種種反應與變化。 這段字幕並沒有提到任何有關男女「情與愛」的成分,但一般電影簡介卻將劇中男女主角之間互動視為單純的「愛情」關係,如果我們設想,倘若以「愛情」或者對異性的「好奇」角度切入故事題材,要如何解讀男主角面對哥哥離世與師丈情緒潰堤時,只因為簡單的「生活壓力」與「良心發現」而能輕易且立即地切斷與女老師的情慾關係?其實在電影後段,少年史迪與女老師產生嚴重衝突時,已挑明他們之f間的關係只有「性」,愛情並不存在於他們之間,因此我們寧可解讀這對師生戀的關係,是雙方透過「性」取得掌控權,繼而達到自我需求的一個過程,更是一種「迷戀」大於對愛情的需求。 不知從何而來的八卦消息 男主角喬漢維德柏格(Johan Widerberg )是導演的次子 ,同時也是瑞典導演馬汀維德柏格(Martin Widerberg )的弟弟,雖然他在片中飾演的是15歲少年,但當時他已經是21歲的成年人。由於導演與男主角之間擁有親子血緣關係,當然也會是這部電影在上映時的宣傳重頭戲,但問題是,真正在影迷之間最不可思議又經常有興趣被討論的反而是「繼母」與「兒子」演床戲 的話題。 話說在網際網路還未全面發展之前,許多影迷之間最津津樂道的話題是,飾演37歲女老師的「繼母」瑪莉卡(Marika Lagercrantz )與飾演15歲少年的「兒子」喬漢全裸共演床戲 ,由於瑞典從1994年就已經立法規定,即使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之間都可以合法結婚,所以看起來「繼母」與「兒子」共同演床戲 這件事也不算一回事。不過話雖如此,當十餘年之後上網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所有當年在影迷中「盛傳」的八卦瞬間破功,因為瑪莉卡只是一位女演員,與導演波維德柏格一點關係也沒有,想當然爾,更非喬漢的「繼母」,從頭到尾壓根兒就沒這回事,實在無法理解這種八卦從何而來,直到現在仍有大陸網友當作新話題做討論。 故事主角之間的關係 1. 男主角對女老師的情慾依戀 VIDEO 此段情節敘述少年史迪(Stig)為了想要與女老師薇歐娜(Voila)近距離接觸,刻意有如一位好學生在課餘期間翻閱字典以爭取老師好感,在經過簡單交談之後隨即出現此短短44秒的橋段,在此當中雙方並無任何對話,但導演維德柏格讓雙方之間的互動,全部透過肢體語言與眼神取代言語表現,因此觀眾無時無刻能看到少年與老師在教室裡互相拋媚眼 ,這種「無聲勝有聲」的呈現方式同時也是《萬事美好》電影中最迷人之處。2. 透過隱喻看穿女尊男卑的地位 VIDEO 在全片中女老師的先生不但是貫穿全劇的重要靈魂人物,更是左右劇中所有人物互動的關鍵要角,在所有演員當中演出此角的Thomas von Brö mssen 表現最為出色,他不但在電影中飾演一位喜愛古典音樂,並且鬱鬱寡歡的女性內衣與絲襪業務員法蘭克,現實生活中Thomas更是一位專業的黑管樂手 。在本片他的角色卑微又可憐,對太太從不汗顏地為自己戴上綠帽子也無能力對抗,身為一位只懂得耍寶、無專業銷售能力、書又讀的不多的大老粗,成天也只能躲在廚房裡聽著古典音樂喝悶酒。 這個橋段是法蘭克在車內搜出一件女用內衣,但卑微的他只能將內衣掛在圍籬上,默默地提著酒桶離開,女老師之所以會遺留內衣雖並非故意,卻也豪不在意老公的感受,完全沒有想要隱藏自己紅杏出牆的意味。 3. 男主角與師丈的心靈依歸 VIDEO 不要說女老師鄙視法蘭克的行為因而漸形疏遠,連與他已有幾次心靈交流的少年,也並沒有把這位大老租放在眼裡。就在家裡經常等老師回來能享有片刻美好時光的史迪,因光著身體穿著女老師紫色睡袍,卻不慎被師丈抓個正著,但是他卻毫無羞愧地想要為自己辯解,反控被師丈搜到的女性內衣是業務使用的樣品,不過法蘭克並沒有因此動怒,反而卑微地責怪是因為酒精作祟害了自己,讓自己變得毫無價值,如此自賤的價值觀,終究讓自己的人生死路一條。男主角史迪為何會愛上女老師 在許多影評中多數影迷認為史迪原本是一位無憂無慮的孩子,直到遇上心儀女老師之後人生才整個變調,但是事實上,史迪的成長過程並非無所憂慮,之所以在國中時期就能輕易地愛上大他22歲的女老師並非偶然,真正原因還是在於史迪是個心智成熟、不畏強權甚至是自我主觀強烈的孩子。 聽話的史迪除了平時懂得分攤家務幫媽媽打掃家裡,下課之後還在戲院打工貼補家用,同時更是一位貼心又細膩的孩子,與母親或兄長之間通常屬於「角色互換」的關係,在年齡上雖然是全家最小的成員,但也是全家最堅強的精神支柱,這種互動在史迪與父母親一起參加兄長的告別式 之後的返家途中最為明顯。 當時坐在火車外側的史迪(保護者)與坐在內側的媽媽(被保護者)閒話家常,他們聊天的內容圍繞史迪被留級的話題當中,當時史迪媽媽因孩子每晚在戲院打工因而無故課堂缺席,卻沒有簽下任何請假單而自責,但史迪卻淡定地告訴媽媽,等到哪一天她變聰明變成熟之後,她就能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史迪不具有成熟的思考邏輯,他根本無法用如此與他年齡完全不符合的言語解讀。 環境空間的封閉性封鎖人生未來 整部電影呈現出的場景盡是說不出的壓力與封閉,而這些主宰全片極為重要的細節卻幾乎不被重視。 1. 學校 此場景是當學生無憂無慮的在學校玩耍時,天空卻無預警地飛來戰鬥機集中火力直接對著困在學校的學生瘋狂掃射,學生們除了驚慌地驚聲尖叫四處逃竄,像是一群待宰的綿羊之外,並無能力對抗手上握有武器的強權,此時看似保護孩子免於恐懼的場所,反而頓時成為他們的墓場。 2. 教室 「教室」是第二個老師(優勢)與學生(弱勢)掌控優劣關係的封閉性環境。 3. 住家中庭 當史迪牽著單車返回家中必定會經過一扇大門,走進這扇大門看見則是四周圍被水泥牆遮蓋視野的一棟棟建築,此處也是史迪一家人與附近鄰居親友共聚一堂的中庭環境,雖然此封閉性場所同時也是所有居民晾曬衣服或清倒垃圾的骯髒老舊環境,但卻是所有人心靈相依偎的重要場所。 4. 女老師家廚房 女老師家裡狹小廚房的重要性,居然遠勝於只有出現一次場景同時擺滿書籍的客廳,在這個極度壓迫的又黑暗的環境,就是史迪與師丈法蘭克心靈交流的場景,也是一個法蘭克可以躲藏並免於遭受女老師岐視的聖地。 5. 戲院 史迪下課後打工的戲院是陪伴他茁壯成長的環境,因工作之便能從電影上看到的戰爭新聞,頓時開啟原本狹隘的視野,也重新讓史迪檢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不單只有同學之間如此單純的保險套話題或極度誇張又不正確的性觀念。 6. 拳擊賽場 拳擊場是史迪哥哥工作場所,這個足以讓他哥哥腦袋打到頭破血流的環境,充滿了極度暴力鬥爭,在一片黑壓壓的人群中,史迪哥哥無視於周圍的怒吼只能孤獨地奮戰,這個封閉的場所是他賴以生存的空間。 7. 潛水艇 在戰時,史迪哥哥決定加入海軍潛水艇行列,對一個連坐電梯都容易有密閉恐慌症的孩子,最後卻選擇了另一個更大的密閉空間,他甚至認為,在這個具有極大壓迫的環境裡與大海的距離只有一層薄薄的鋼鐵,而這個薄片鋼鐵最後卻被炸沉了一個洞。 景物所代表的含意 - 門與釦子 全片當中最有趣的景物就是廚房側門,為了避免史迪隨意進入家時被師丈撞見,女老師特別要求他必須從廚房側門進出,而這個門同樣也是師丈回家的主要出入口,二位男性在女權意識高漲的北歐,簡直連二等公民都不如。不過 ,到最後當史迪與女老師雙方交惡之後 ,他不顧一切地 狂敲客廳大門硬闖 ,直接向女老師的權威挑戰。 「釦子」是一個非常隱晦的暗示 ,不但海報上有一件釦子多到不得了的藍色衣服 ,二人第一次發生魚水之歡的那件衣服 也有一排長長的釦子 ,長到史迪解開到一半時突然間緊張到收手 ,最後就是史迪衝到老師家理論時 ,已經喝醉酒的老師粗魯地強迫史迪蹲在地上把她那件縫上一整排長釦子的衣服解開。 或許我們可以問 一排釦子到底有甚麼好解讀 ,但若如果仔細觀察 ,在電影中女老師始終穿著華麗高貴的優雅裙裝 ,一旦遇到女方主動情慾挑逗時 必定會穿上這種釦子長裙 。我們也可以解讀這 是一種徵兆 ,是一種根本不該發生如此畸戀的徵兆 ,長長的一排釦子就是一種障礙跟阻力 ,但是史迪卻無視於這種警示 ,依然故我地打破禁忌。 一個不知所云又弔詭的結尾 VIDEO 全片最弔詭之處就是電影結束前將近五分鐘的橋段。當男女主角交惡之後 ,女老師決定上報校長將史迪留級一年 ,作為無視於自己的報復手段,讓史迪瞬間飽受哥哥陣亡、留級與感情背叛的多重壓力。當學期結束後 ,史迪居然跑回學校把老師放在講堂上的書全部搬走 ,而草草結束二個小時精心鋪陳的故事 。 這段不知所云的結尾讓觀影者看得一頭霧水 ,讓人不了解導演維德柏格想要表達的含意為何?雖然我們並不了解40年代瑞典社會的價值觀,但是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角度來解讀這 段情節所呈現的意義 ,或許維德柏格不單單只表達學生想要剝奪老師原本專業知識的智慧 ,同時也算是史迪決定以自修的方式,讓自己同樣擁有老師對知識的理解度與智慧, 因為他知道原本高不可攀的師長 ,到頭來不過就只是一個愛說謊的騙子 ,他根本不宵一顧。 韓德爾的詠嘆調 VIDEO 電影以韓德爾的詠嘆調名曲【 Lascia Chio Pianga 】(Let Me Weep)為主要配樂,並且在史迪綻放思春情慾時必定會播放的樂曲。 眾所周知,韓德爾最有名的作品包括【水上音樂】(Water Music )、【皇家煙火】(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和【彌賽曲】(Messiah ),而這首被翻譯為「別為我哭泣」或「讓悲傷遠離」的【Lascia Chio Pianga 】樂曲,是他46部歌劇當中【Rinaldo】的第二幕樂曲,同時也閹人假聲男高音法利里尼(Farinelli)是被廣為人知的作品之ㄧ 。曾以法利里尼一生做為故事題材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絕代豔姬》(FARINELLI , 1995) ,就曾經有一段法利里尼演唱這個樂曲的經典橋段 。 (文.Jennifer Corleone Wu) © Jennifer Corleone Wu 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資料參考: [1] http://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Carolus_Linnaeus www.imdb.com www.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