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發燒救命 體寒致病
2009/06/02 11:35:52瀏覽5178|回應0|推薦6

發燒 ── 提升免疫的機制

                                                                                                                                          在SARS或HINI新流感的疫情肆虐時,「發燒」成了令人恐懼的禁忌,「沒發燒」就成了健康的指標。其實身體在遭受感染後造成的發燒反應並非壞事,因為體溫的上升,會刺激身體免疫力的增強,這是人體卓越的自我療癒機制。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發燒本身,而是應該找出造成發燒的原因並改善它,冒然退燒會抑制了身體的免疫能力反而誤事。而且發燒的反應往往明顯強烈,要不注意都難。而相較於偶發但高調張揚的「發燒」,長期存在卻低調默然的「體寒」,其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及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卻明顯被忽視及低估,一般人也完全不以為意!

※(延伸閱讀)黃偉德醫師的 疫潮是為映照人類的瘋狂 一文

  

偏低的體溫 多病的身體

人體正常體溫是37℃,這是常識。但是在平時我們可曾嘗試了解自己的體溫?

其實健康成人的平均體溫(在此用腋溫)約在36.5~36.8℃;兒童的體溫略高,約在36.8~37℃。然而實際上現代人的體溫卻普遍偏低,多在36℃上下,甚至更低。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當體溫上升1℃時,免疫力可提升30%,新陳代謝也可提高約10%;所以反過來說,如果體溫偏低時,我們的免疫力及新陳代謝也相對的減弱,這也說明了現代人多病的原因。

當體溫降低時,會造成身體的寒溼及氣滯血瘀的狀況,氣不順暢、血行減緩、毒素亦容易堆積下來、五穀精微營養亦無法充分吸收利用、新陳代謝的效能變差。由於血液不能充分供應,無法將足夠的氧氣、養分及溫度等帶到各臟腑,長此以往身體各器官組織的功能逐漸受損,各種症狀漸次發生,實質的疾病也於焉形成。

而以中醫理論,因為體寒造成腎陽不足,腎氣虛,體內易生虛火,造成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咽乾喉痛。且因血液減少及免疫力下降,各種發炎現象會反覆發作不易痊癒,而造成鼻炎、支氣管炎、中耳炎及牙週病等慢性疾病。

根據日本Dr.Ishihara Yuumi石原結實博士的臨床研究證實,當體溫降低時,身體的活動力就相對減弱,會出現手腳冰冷、胃腸功能不好(脹氣、腹瀉或便秘)、倦怠感(尤其早上起來時)、腰痠背痛、生理痛及經期不順等婦女病、更年期障礙、膝蓋疼痛、自律神經失調、過敏、貧血、腦中風、糖尿病、心肌梗塞、憂鬱症及癌症等各種病症。也就是說現代人的大部分疾病幾乎都與體溫偏低相關。

近來我在做O環測試法的個案研究時,亦會將其體溫一併列入觀察,也發現體溫偏低的人確實居多。因為體寒影響了能量的流動,其與疾病的發生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關連性。

頭熱腳冷 下肢尤甚

下半身(指肚臍以下)的肌肉約佔70%,且因為距離心臟較遠,供血原本就較不足,我們可以觀察到,人到一個年紀後,臀部及大腿的肌肉會率先萎縮。本來健康的身體狀態應該是「頭冷腳熱」,然而現代人多半是顛倒過來,所以體溫偏低的狀態,下半身是尤其明顯。

當下半身寒冷時,表示下半身的氣血多往上衝,會出現頭暈、心跳快、呼吸喘、長疹子、口腔炎、口臭、噁心、咳嗽、情緒不安躁動、血壓增高及失眠等現象。且因血液循環不良也會造成腰痛、生理痛、月經不順、子宮肌瘤、卵巢曩腫、不孕、頻尿、膀胱炎、膝痛、下半身肥胖、下肢靜脈瘤、沈重及浮腫等等症狀。

造成現代人體寒的原因

所以會造成現代人(包含原來應為陽氣旺盛的孩童)體溫普遍偏低及下半身寒冷的現象,研究的結果其實多屬「生活習慣病」,也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與偏差的飲食習慣,日積月累所造成。

(1) 缺乏運動:肌肉無法產生熱量,血液循環不佳,代謝不良,身體熱能自然無從提升。

(2) 情緒壓力:生活、人際、自我及工作上累積的過多負面的情緒及壓力、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加上熬夜,造成交感神經長期處在亢奮狀況下,血管長時間的收縮,血液循環變差,造成體溫降低。

(3) 冰箱及冷氣:在冰箱中冰鎮過的蔬果冷飲直接食用是寒上加寒;大量的使用冷氣(由初生嬰兒即開始使用),將寒氣鎖在體內,導致不流汗也使身體的代謝機能變差。近年來年輕女性流行穿露臍裝,雖然時髦有型涼爽,對個人健康卻是不利的。

(4) e化生活:由於電腦的盛行與網路的普及,查資料寫報告、工作需求、回家之後忙於玩game、上網、線上交友及MSN,幾乎是終日掛在電腦前,不僅運動更顯不足,用腦用眼過多,長期處在電磁波的環境中,使體溫更易於變冷,下肢的影響尤鉅。

(5) 飲食偏差:飲食過度精緻化、吃得過飽、吃得太快、甜食過多、過度麻辣、宵夜、吃太多寒涼或非當令的蔬果食物、喝太多的水(含冰品、冷飲、乳品、茶及咖啡)、採行素食或生機飲食卻疏忽食物陰陽屬性的搭配調理,及不當的瘦身節食方式等。

提升體溫,改善體寒的簡單易行的方式

(1) 了解食物的陰陽屬性(參閱快速區分食物的陰陽屬性),調整飲食的內容與方式,多補充陽性飲食,也可藉助O環測試法做飲食的選擇調配。

(2)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這是<周易>中清楚闡明的陰陽原理。日行萬步是簡單可行的動功(最好能準備計步器能確實計數,由少到多逐漸增至日行萬步,此可進入希望基金會網站中的健走教室了解如何正確的走路健身),可以鍛鍊腰腿肌力增加熱能,提高體溫。此外醫學研究證實,穩定有節律的走路,就如同在靜坐時腦部會呈現α波,能刺激腦內啡(快樂的荷爾蒙)的產生,可以紓解壓力,此可稱為動態的靜心meditation方式。

(3) 施行半身浴、手浴或足浴,能夠有效的強化血液循環,提升體溫,改善體寒。對下半身寒冷的改善尤其顯著(參閱泡腳 ── 小功法大成效)。   【須彌芥子】

* 舊瓶新酒健康法 系列文章

   (1)發燒救命 體寒致病

   (2)快速區分食物的陰陽屬性

   (3)「泡腳」── 小功法大成效

   (4)雙手搓一搓 養顏抗老行

  

 

 

 

 

 

 

 

 

 

 

 

 

 

 

 

 

 

 

 

 

 

 

 

 

 

* 舊瓶新酒健康法 系列文章

1)發燒救命 體寒致病

          

    (2)快速區分食物的陰陽屬性

3)「泡腳」── 小功法大成效

4)雙手搓一搓 養顏抗老行

 

 

 

 

 

 

 

( 休閒生活美妝保養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rt928&aid=30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