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鉄,下一站瀟湘(四)
2012/04/22 11:50:21瀏覽210|回應0|推薦8

本文刊登于菲律賓《世界日報》

對例牌的民俗表演,我們興趣不大,倒是那棟依陡峭的山勢而建,屋檐由上而下盤著一條大白龍的吊腳樓——“九重天世襲樓”讓人有意外的驚喜。

這“世襲樓”可說是土家族智慧和文化最完美的合體:樓高四十八米,九重十二層。整棟樓體結構完全以木栓連接,不用一跟釘子。那條白色巨龍實際上的作用是吊腳樓雨天的排水口。

“世襲樓”也是座小型的土家族民俗博物館,內部有一切土家族傳統生活器具和民俗用品。

遊客們如潮水般湧上湧下,踩得木梯“嘎、嘎”直響,令人擔心這健尼士記錄的“世界第一高吊腳樓”能撐多久?

往“邊城”鳳凰的路上,導遊問:“知道湘西出產甚麼嗎?”

“土匪!”全車幾乎異口同聲。

路上我們卻沒遇上土匪或具“匪格”的壯漢。湘西人看來都瘦瘦小小,男人當街背著帶孩子的小竹簍很平常。怎麼看也與“土匪”扯不上關係。

車子半路停在了一條十分普通簡陋的湘西小鎮公路邊,導遊說:“芙蓉鎮”到了。

如果不是那位本地苗家阿妹從一處不起眼的小街拐角,將大家引入村里,遊人還真容易看走了眼,錯過這個像從古早書上定格下來的美麗小鎮。

這個過去叫“王村”的湘西小鎮其實很袖珍,從然只有幾條蜿蜒曲折,高底起伏的青石板小街巷,卻與一條有上千年歷史、“上通川黔、下達洞庭”的酉水河一衣帶水,成了史上王公必爭之地,從而被例為湘西四大名鎮之一。如今還存放在鎮上的“溪州銅柱”就是公元904年間交戰雙方所留下的議和信物。

真正令這個小鎮家喻戶曉的,應該是八十年代改編自古華同名小說的電影「芙蓉鎮」。感人的情節,加上王村湘西小鎮風情的實景,電影「芙蓉鎮」引起轟動。“王村”也因而改名。

跟著阿妹左拐右轉、穿街過巷,漸漸地,一幅精緻的山水畫就慢慢地顯現出來:“掛”著古樸吊腳樓的山崖下,小渡頭就緊貼在峻峭的山腳。山體與河水連接的山腰,有一條挨著山壁的棧道。沿石板棧道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座磅礡飛瀉的瀑布,將兩岸峭崖上的吊腳樓群連起。

棧道從瀑布底下穿過。透過水晶簾似的瀑水可以望見頭頂上痛快瀉下的激流,奔騰地歸入河的寬大胸懷後,馬上變得如處子般溫柔。

棧道對著吊腳樓與瀑布最佳拍照的地方,有一對人工飼養的美麗孔雀,百無聊奈地棲在木樁上等待與遊客合影。遊人們顯然更喜歡與旁邊那塊由導演謝晉提寫的「芙蓉鎮」大石頭合影。

穿過瀑布綿亘而上,到達對岸山崖最高処的吊腳樓群。

這裡曾經是個“匪窩”,現在則有個專門介紹湘西“土匪史”的小屋。門庭落滿塵灰,乏人問津的樣子。

據説當年湘西土匪有十萬餘之眾,且個個驍勇善戰。為清剿這些“悍匪”,軍方調動了最精銳的部隊,化了三年時間才平定。緊接著的五十年代,一些年輕、出身好、改造過的“土匪”被徵召,跨過鴨綠江,去參加當時正如火如荼的韓戰。後來大部分人都戰死他鄉,成了另類“保家衛國的英雄”。這些土匪乖舛的運命後來還被寫成小說,流傳民間。

雖說“土匪”已矣,賣“土匪煙”女人的身影卻仍然出沒在芙蓉鎮古意盎然的五里長街。

包裝盒印有早年湘西名震四方匪首頭像的“土匪煙”,顧名思義就是當年土匪與軍兵交戰時所吸食的土煙。一為提神,二來打瞌睡也會被煙頭灼醒。

一模一樣包裝的香煙,十元兩包的叫賣,一轉身,另一個人賣的卻是十元三包。

各買一份,回來打開後才弄明白:十元兩包的,每包二十根香煙;十元三包的,每包十二根... ...哈哈,還真是“匪夷所思”!

芙蓉鎮蜿蜒的五里長街鋪著厚厚的青石板,兩旁老店林立。古董店中文革時代的領袖石膏像與閹豬鳴號的羊角擺在一起待價而沽;過去富貴人家做工精細、層次繁複的雕花牙床也與破舊的小背簍一起擺賣。街上開得最多的,就數各種名目的小食店。小食店最相同的特色小吃,則非“米豆腐”莫屬。

導遊依約,在前街113號“劉曉慶米豆腐店”請大家吃道地的“米豆腐”和“青草糍粑”。據說這家店是當年拍攝電影「芙蓉鎮」的實景地。人們倒忘了影片中賣米豆腐的女主角叫“胡玉音”,卻爭相以扮演者劉曉慶之名來作招徠。

“米豆腐”是用米漿做成類似麵疙瘩的湯食。加上切碎的辣椒、榨菜。酸酸咸咸的,味道還真是不錯。

看看天色已晚,導遊催促大家趕緊上車,好趕在今晚九點半之前去看鳳凰古城燃放煙花時璀璨的樣子。(接五)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ngcathy&aid=636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