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民眾運用民間宗教因應資源的經驗(五)
2010/08/09 11:40:40瀏覽476|回應1|推薦3

(四)信與不信的游移

其實四位受訪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會以理性分析自己的宗教活動,並對個人的信仰進行反省,但其結果不一定與教授一樣,對個人的信仰產生不同的領悟與期許,而可能只是令自己不斷游移在信與不信之間,既無法產生信心的跳躍,深信宗教提供的解釋與行為的指引;但也無法放棄宗教,另覓解決方法與資源。

老師的情形正是如此。她雖然每次遇到不能決定之事,一定會擲筊或問神媒,但對於神明所給的答案又有許多懷疑,不能對宗教產生完全的信賴感,她認為:

不去問不只會害怕,還會滿擔心的!因為我怕選錯東西,一直選錯選錯,總是希望你可以指引我一個方向讓我這次可以選對這樣子,不要錯,應該說不要錯不要後悔就好了。但是抽籤會指示你說該怎麼樣,但是這是我們去解讀籤詩呀,我不知道是不是神明的指示,還是自我暗示、自我解讀。

或許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她心中早已經有了答案,但又缺乏自信與承擔後果的勇氣。她說到最近換工作的經歷:

我有什麼事情,我都希望神明都幫我決定好,我會去選兩條,然後說你(神明)去幫我選一個我適合的。去問神明其實有一半是我覺得我無法負責任,再來是說我可能之前錯誤的選擇,讓我覺得我好像每次都做錯的選擇,所以我覺得他可以幫我做決定。但我不曉得,我可能就人家說的「背骨」。像最近有一個機會換工作。我就去問了那個師姐,她就說你擲一筊,然後她就說「好呀」!你如果去那邊,有什麼障礙的話我會幫你化解!可是我還是決定不要去!所以,你看,擲筊祂就說好呀你去,但是我最後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不要去了。我其實很害怕,也很擔心一年後,我會不會後悔現在的選擇。

老師看起來是運用了最多的宗教資源,但對每一種資源又心存懷疑,對自己也缺乏自信。最終她的心靈仍感到空虛,對每一個決定都充滿不確定感,對每一件事都感到挫折與徬徨。宗教資源對她而言,只是一種透過家庭與同儕團體的社會化而養成的一種習慣性處理問題的行為模式,不但無法幫助她解決問題,可能只是成為她逃避發展自主性與責任感的暫時避難所。(待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ega3&aid=4303779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師問卦?
2010/08/09 11:51
宗教諭化浸信, 各人自由選定, 旁人休論。 但見到所謂 "林老師" 求神卜卦, 我不得不鳴。為人師尊, 卻迷思誤信機率的笘卜, 只見志窮、智弱、念貪、求倖, 毫不知宗教情操。 這也旁證了, 高等教育的敗壞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