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29 18:22:20瀏覽286|回應0|推薦2 | |
我的道德經 - 司殺章第七十四
[原文]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若民恆畏死,而為奇①者,吾得執②而殺之,孰敢?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③。夫代司殺者④殺,是謂代大匠斫⑤,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文]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
此句話帛書有漏字,猜測可能為「必」字,指何時人民必定不怕死呢?如果人類已有後代,且為保護後代,自古以來從不畏懼死亡,用殺來威脅他們有什麼用呢?
若民恆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相反地,假設能夠對人民洗腦,使其全部畏懼死亡的話,當某一天與自已不同意見的集團(可能是不懼死的有德者)出現,上位者想要找肯犧牲的人投入戰場去殺他,會有人願意赴死嗎?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
第三種情況,則要用邏輯思考一下:生物之所以天性怕死,知道危險要逃跑,其實就是因為生物存在「怕死的基因」,所以整體基因才有較高的機會得以傳承下來;而這樣傳承下來的生物,必定比較怕死。相反地,擁有「不怕死基因」的生物,有較高的機率去「赴死」,所以留下後代的機率變低,久而久之,最後就滅絕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其「殺」,時間一到,不怕死的無德者必自動滅絕。就是這種看不見的「司殺者」,造就了萬物平衡。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如果認為「司殺者」來得太遲,則也會有「代司殺者」(可能代以法律,亦可能是人的義氣或怒氣)出現,但這樣就如同代替專業的匠人去伐木一樣,很少有不反傷自己手腕的(機率問題)。表示即使是順天而為,但仍要付出代價。綜合以上三種假設,如果想要以「殺」來使人民順服,以便管理,在第一種情況明顯是沒有用的;第二種的情況則會無人保護無德的上位者,上位者必死;第三種情況,則是自然會有司殺者或代司殺者出現,使其消亡。
[註釋]
[參考]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