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3 10:36:46瀏覽285|回應0|推薦1 | |
囚犯編號1020脫衣檢查 關1.2坪雙人房貪污入監服刑 至少關10年進入台北監獄,前總統陳水扁身分從收容人變成受刑人,刑號「一○二○」,依規定脫衣檢查身體、理平頭,住進和一舍二樓一點 二坪 的雙人房。陳水扁昨晚正常進食,三日起家屬即可辦理會見。比較特別的是,菜單裡有乾扁四季豆,一度引發外界聯想。陳水扁吃扁豆…… 陳水扁創下中華民國史上首位卸任元首入監服刑,下午抵達北監後,情緒還算穩定,依照規定辦理新收健檢及攜入物品檢查。副典獄長吳信彥表示,陳水扁抵達後,進行心跳、血壓、脈搏測量,並且被檢查是否有攜帶違禁品。由於人身安全考量,有脫衣檢查。 陳水扁隨身物品包括盥洗衣物、司法相關訴狀、書籍,但獄方扣留他的收音機及掌上型電視機。北監表示,依照行刑累進處遇條例規定,三級受刑人才可使用電視機、收音機。但陳水扁目前尚未編級,必須經過一到兩個月後,才編入第四級,而升級還需考量他的教化、工作等表現,時間長短不一。 陳水扁經身體與物品檢查後,換上深藍色長袖的囚衣與長褲,領了新身分一○二○,走上和一舍二樓的舍房。並且由一名受刑人在房舍走道為他理髮,將他的西裝頭剃成約三公分長的平頭。 整個過程陳水扁情緒沒有太大起伏。他服刑的和一舍並非單人房,獄方安排一位沒有反綠傾向、重大刑案或安全考量、背景單純的同學與他同住。因顧及個人隱私,北監不願透露這位同學的身分。獄方將每星期重新考量這位同學與一○二○的相處情況與表現,若不適合,隨時可以換人。 這間一點 二坪 的雙人房,房舍內有旋風扇、抽風機、蹲式廁所、木製衣櫃、水龍頭;晚上睡覺則睡在木製地板上。北監表示,受刑人能自行攜帶枕頭、棉被,如果未帶,北監則也可提供,廿四小時監視錄影。 一切就緒後,陳水扁下午五點進食北監的第一餐。晚餐菜色為藥燉排骨、炒青菜、椰子派、味噌豆腐湯與白飯,但是炒青菜端出來後看似乾扁四季豆的長豆,一度引發外界聯想。但北監表示,菜單早在上個月已經排定,並沒有特別安排,陳水扁傍晚與同學共餐,過程「正常」,晚上九點就寢。 陳水扁家人最快何時可辦理會面?北監指出,三日起就可以接見,上午時間為八點到十一點半,下午從一點半到四點半,一周一次為限,每次不超過三人。
「從今天起,你的代號是一○二○,以後不再點呼姓名。」貪汙罪定讞的前總統陳水扁昨天移往桃園龜山台北監獄執行,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總統因貪汙坐牢的第一人。 您對這個事件有什麼樣子的看法嗎? 從土城看守所到台北監獄,短短卅分鐘路程,陳水扁由「被告」轉為受刑人,不再享有總統禮遇,但他似仍難割捨總統的身分。 在辦理入監過程中,監所人員循例問陳水扁經歷,以便日後依他專長安排適合工作,陳水扁回答「我當過總統」,專長:「擅長治理」,北監作業課把他的回答載入調查表。 在這個部分,陳水扁依舊是面不改色大言不慚的表明他曾是總統!! 一小時後,陳水扁換上囚服,被帶入北監「和一舍」,面積僅一點 二坪 大的獨居房。雖為獨居,獄方卻安排另一人同房。 北監因受刑人嚴重超收,獨居房不足,擔心安排陳獨居恐遭質疑是「特權」,且考量陳初期可能不適應監獄生活,因此安排一名舍友,一點 二坪 兩 人共居,兩人打地鋪睡覺。 成為受刑人的第一天,陳水扁情緒平穩,下午五點入監第一次晚餐:藥燉排骨、炒四季豆、椰子派、味噌豆腐湯,北監主管表示,陳水扁把飯菜都吃完。 今後將以「一○二○」編號在北監度過漫長刑期的陳水扁,過去每天可以會見、通信、看電視,昨天起一律取消;只能每周會客一次,想看電視、聽收音機,要看他日後獄中「表現」。 法界人士表示,依照監獄行刑處遇累進條例,陳水扁如果表現好,最快可能要兩年多以後,才能享有看電視、每周接見兩次的待遇。 來到北監後,陳水扁每天可放封卅分鐘,「幾乎整天窩在囚房」,夏天囚房溫度高達卅八度,打赤膊也會汗流浹背,冬天寒流來襲,會降到十度以下,陳水扁的日子要比在看守所難過。 儘管北監表示,今後只有「一○二○」,沒有陳前總統,但陳水扁畢竟是前任元首,和其他受刑人相比,「一○二○」的待遇仍有若干不同。 北監派出三人小組專責管理,陳將和同房受刑人單獨用餐,不必到餐廳和其他受刑人集體用餐,日後也考慮找細軟手工讓他在舍房做,不必下工場和其他受刑人一起工作。 扁是中華民國史上首位因貪污入監的卸任元首,身分從被告成為受刑人,在監執行的扁沒有名字,只有編號「1020」,他至少得坐牢10年才能獲假釋。 在發監前一刻,扁子陳致中昨早趕赴北所探扁,陳致中會面後轉述,面對發監,扁心情平靜,坦然面對,扁「會在黑暗中等待,在屈辱中仍然懷抱一絲希望。」並把身體保重好。負責將扁發監執行的高檢署檢察官錢漢良昨表示,民主國家的總統入獄應哀矜勿喜,「扁會入獄,是台灣最有效、最直接的法治教育。」他還有感而發說:「走正道固然辛苦,但不走正道,將付出慘痛代價,一個人不管是什麼身分,一定要珍惜正道的可貴。」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