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鄉
2013/06/10 23:47:39瀏覽2662|回應2|推薦37

年紀越來越大,越覺得,能在家人身旁就是最大的幸福。「家鄉」不
就是因為有家人在才叫家鄉嗎?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因為沒了家人,
哪裡是家鄉?哪理是異鄉?卻怎麼也分不清了。

端午節到了,最近採訪幾則新聞讓我對「家鄉」兩字更有感觸。

好小好小的時候,對老兵印象是很模糊的,「眷村」、「聽不懂講什
麼」、「壞脾氣」彷彿就是這群人的刻板印象。後來大了一點,知道
這群人也被稱作「榮民」,但報章雜誌上卻常見他們的福利是佔政府
便宜的政治批評。

直到開始工作,採訪了好多榮民故事,才對他們有深刻認識。雖然總
有慈善團體去慰問,但看到這群逢年過節都都只能孤零零守在眷舍、
或思念早已他嫁的故鄉愛人的老伯伯,心裡總是一揪。

他們的眷舍裡,還貼著各式各樣愛國標語,過去曾經硬朗結
實、現卻鬆垮萎縮的臂膀上還留著「殺朱拔毛」「反攻大陸」的刺青
,當他們15、16歲離開父母時,誰知道這就是永別?台灣,這個反共
復國的基地和異鄉,就此成了他們的家鄉,只是,這個家鄉沒有家人

昨天採訪一則馬來西亞新移民包粽子故事,原想從「新移民在台灣包
家鄉粽」趣味角度切入,沒想到整個過程好催淚。

45歲的陳瑞金是馬來西亞華裔,出身貧寒,父親是伐木工人、母親幫
人割橡膠和洗錫礦養活家裡6個兄弟姊妹。23年前她為了賺多一點錢
幫家庭嫁來台灣,每年只能回馬來西亞1次,「吃媽媽包的粽子」成
了最魂牽夢縈的鄉愁。

她告訴我,13年前她懷老大時回馬來西亞,臨走前父親倚著門紅著眼
眶跟她道別,沒想到這是最後一面,幾個月後父親就罹癌過世;7年
前她生完老二,打電話跟母親說再過幾個月就帶小孩回馬來西亞「吃
奶奶包的粽子」,不料母親沒等到她回家,不久在睡夢中辭世。

「以後再也吃不到媽媽包的粽子了。」父母雙亡、後來也成為單親媽
媽的陳瑞金,身兼兩分清潔工作養活2個孩子,堅強的她在端午節時
卻總是情緒崩潰「我好想、好想吃媽媽包的粽子,可是我怎麼買、怎
麼吃,都不是媽媽的味道...。」

她靠著記憶,自己買材料試了好多遍,用蝦米爆香後的油拿去爆蒜頭
,再把香油淋在生米上再灑鹽巴;用五香、胡椒和鹽醃五花肉;再加
入用五香和胡椒和蒜頭爆香的米豆,重現有媽媽口味的「馬式廣東粽
」,實驗成功時她興奮得哭了「媽媽,我找回你的味道了!」

陳瑞金將粽子分送給其他新移民姊妹,不少人一吃就哭「我想到我媽
媽.... 」;還有不少台灣人吃了很驚艷「不油不膩,水煮口感很特
別!」這幾年端午節都紛向她下單訂購。

我問她「最近有回馬來西亞嗎?」,她鼻頭紅紅的,低聲說「爸爸媽
媽都不在了,兄弟姐妹也都在各地,回去要找誰?」母親過世後7年
,台灣成了她唯一的家鄉。

父母在不遠遊,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鄉。這是這幾年見證身旁的人逐
漸凋零後,我最大的體悟。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aid=7743645

 回應文章

dy
2013/07/12 13:53

鄉愁像是一條走不完的道路,物換星移時過境遷,留下的只是當初那份熾熱,如果...

離鄉不是愁,中間的空白不會空白,倒是這個時代的好榜樣、好典範

(dayu7210@gmail.com)

Where繪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漂泊者
2013/06/11 08:55
這讓我想起余秋雨文化苦旅這本書其中一篇,漂泊者,離開家鄉了心裏夢裡日日夜夜都掛念著家鄉,一旦回去了,物是人非,家鄉已經不是記憶中的家鄉,只得帶著悵然......
張念慈(nien) 於 2013-06-17 21:01 回覆:
真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