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明解決問題了,為什麼對方還是很生氣?你需要學習系統性思考!
2022/08/04 09:09:00瀏覽1514|回應0|推薦13
圖/Pixabay

琪琪又跟樂樂吵架了,這回是樂樂拿走姐姐正在玩的玩具,琪琪很生氣想搶回來,但樂樂卻抓著玩具越跑越遠,還擺出鬼臉挑釁,琪琪氣得捏他一把,這回換樂樂大哭了。

樂樂一哭,家中長輩好心疼,連忙罵琪琪「你都那麼大了,借弟弟玩一下會怎樣?」「幹嘛為了玩具吵架?玩具再買就有了啊!」要琪琪把玩具讓出來。

琪琪沒說話,把玩具拿給樂樂,轉頭就走。

隔天晚上,琪琪和樂樂搶著睡我旁邊,琪琪都會緊緊貼著我,不讓樂樂有任何可以擠進來的機會。

沒想到,這一天樂樂放大絕招,直接整個人趴在我和琪琪身上,硬是要把我和琪琪擠出縫隙,睡到我身旁。

「你走開啦!我先來的!」琪琪把樂樂推開,把我拉得更緊。我跟她說,沒關係啦,讓弟弟睡我們兩個中間,結果這句話卻引來她崩潰大哭。

明明已經累了一天,媽媽我只想好好入睡,我可以破口大罵要她別哭了,閉上嘴、好好睡覺,但我做了另一個選擇,希望透過系統性思考的方式,用四步驟解決問題。

圖/Pixabay

第一步:確認問題,找出原因

我問琪琪「你哭的原因,是因為弟弟把你擠開,你很不高興嗎?」她點點頭。

我再問她「如果我要弟弟去跟爸爸睡,你跟我睡,你的心情會比較好嗎?」她想了想,點點頭又搖搖頭。

我猜,琪琪大概心情很複雜,卻又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於是決定用選擇題的方式幫她釐清問題。

「琪琪,我在想,你的心情不好可能有幾個原因,媽媽想了幾個可能的理由,你幫我看看裡面有沒有你的原因好嗎?」

「第一個,你覺得弟弟不守規矩;第二個是你覺得媽媽被搶走了」琪琪背對著我,默默的伸手比了個二。

原來,搶床位不是問題的來源,「擔心愛的人被搶走了」才是問題的根本。

這是第一步,先確認問題,找出成因,才不會走錯方向。

第二步,拆解問題,找出關鍵當事人

我問琪琪,為什麼會覺得媽媽被搶走了?

她委屈的說,以前都是她睡在爸爸和媽媽中間,自從樂樂出生以後,變成兩個孩子一起睡中間,有時候她先睡我旁邊,明明樂樂可以跟爸爸睡,但就是要擠到媽媽旁邊來,睡一半又跑去跟爸爸睡。

「那全部都變成是他的啊,我什麼都沒有了!」琪琪開始忿忿不平,原來,被搶走的不只是媽媽、還有爸爸。

這是第二步,拆解問題。先確認孩子情緒的背後,有那些關鍵角色在?是只有姊弟兩個人,還是媽媽、爸爸也在裡面?有時候,發生問題的原因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只有理出關鍵當事人的位置,才能針對問題所在,對症下藥。

圖/Pixabay

第三步,加入時間軸,找出問題引發點

我再問琪琪,今天會大哭,是不是還有其他事情發生?她哀怨的說樂樂之前搶她玩具,她卻被長輩罵「當姐姐的還這樣,讓弟弟一下會怎樣?」

還有,明明說好不能吃宵夜、買零食、買玩具,但長輩都會偷偷買給樂樂,琪琪抗議卻不被理會「這一點都不!公!平!」

原來,玩具被搶走、床位被搶走、規則不一致,讓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才造成了情緒的潰堤。

這是第三步,加入時間軸,找出問題引發點。透過時間軸,可以發現「拆解問題」內的重要關係人,還必須加入身旁長輩的角色。

圖/Pixabay

第四步,找到桶子,情緒崩潰前先疏導引流

「找到桶子」指的是我們的情緒就像是一個桶子一樣,所有的情緒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如果不滿的情緒不斷輸入,有一天一定會潰堤。

要避免憾事發生,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每次危機出現時,就想辦法在桶子裡鑽洞,讓情緒可以紓解,只要「有流入,也有流出」就不會崩潰。

我告訴琪琪,我們是先愛上琪琪,才有樂樂的。所以我們對琪琪的愛絕對比樂樂要多上好多年,爸爸媽媽絕對不會被搶走。

我也當著琪琪的面,告訴樂樂,如果他心愛的玩具被拿走,他一定會很傷心,琪琪姐姐也是這樣,下次想玩姐姐的玩具,要先問過才能拿。

我也請長輩幫忙,規矩、標準必須一致,才不會造成紛亂。

最後,琪琪和樂樂高高興興地入睡,討論明天要一起玩什麼玩具。睡前,我親親兩個孩子,說「琪琪我愛你,樂樂我愛你。」兩個孩子齊聲說「你忘了說爸爸我愛你」

啊~完全忘記老公了。

你也常常不解「他到底在不爽什麼?」「明明都幫他解決問題了,為什麼還是不高興?」也許,下次可以透過「系統系思考」四步驟,拆解問題,為疑惑找到正確的出路!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如何系統性思考的方法,推薦你閱讀「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aid=17633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