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2 10:08:58瀏覽1774|回應0|推薦1 | |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莊子》。 A. 《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縣古懸字,高也,縣令,美譽之謂。)其於大達亦遠矣。」以「小說」與「大達」對舉,指的是淺薄瑣碎,無關治道的言論。 B. 漢代桓譚《新論》:「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家理事,有可觀之辭。」 C. 現代對小說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
二、中國小說的源頭 A. 神話傳說 中國的上古神話大多散佚,目前散見於被稱為「古今語怪之祖」的《山海經》及《穆天子傳》、《楚辭》、《淮南子》等較晚出的著作中。例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渾沌開竅、女媧補天等..@山海經是一本含有很多神話傳說與山川博物故事的事蹟。其中雖然經過加工修飾,「不免有所粉飾,失其本來」(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不過總是保留了早期的神話傳說。 B. 寓言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 《孟子》有「揠苖助長」、「齊人乞墦」、「五十步笑百步」等。 寓言這樣的諷諭文體,深深地影響了後世小說的諷刺手法,同時它的敘事、寫人、擬人、狀物、誇張等藝術經驗,亦為小說家所吸收。 三、中國小說的發展 A. 筆記小說(文言) 此為魏晉南北朝時的小說,其特性為:「殘叢小語」、「粗陳梗概」及「未有意為小說」。 可分為: B. 傳奇小說(文言) 此為唐代時發展出價值足以與近體詩相比擬的文學體例。這些小說從「傳錄」至「作意」、「幻設」(即「有意為小說」),從「叢殘小語」、「粗陳梗概」到「篇幅較長」、「敘述婉轉」,已突破唐前小說單純傳錄怪異見聞的性質,而能自覺的進行想像和虛構,使人物形象鮮明,內容體材廣泛,並漸漸著重現實社會人生的描寫,這是中國小說成熟成形的開始。 其說法為: 代表作品為: C. 話本小說(白話) 此為宋代的小說形式。話本,指「說話」藝人講唱故事時所依據的底本,「說話」就是「說書」、就是講故事。兩宋時說書藝術十分普遍而繁盛,而說書人在口授心傳中不斷的豐富「說書」內容,為了使師徒傳授方便,就有了「話本」這種說書底本的出現,甚至還出現專門修改、編寫話本的文人組織「書會」,透過書會文人的改寫,使得簡略粗陋的說話底本,發展為可供閱讀的文學作品,於是「說話」技藝遂伸展成平面上的文學:話本小說。代表作品如:《大宋宣和遺事》(其中有「梁山」故事,是日後《水滸》的底本)。 D. 章回小說(絕大部份為白話) 此為從宋元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說,盛行於明清兩代。話本中有一種「講史」形式,由於歷史故事內容較長,須分多次講說,為使聽眾便於加深印象,每次講故事時便有一個中心內容,及一個醒目的標題,這樣就逐步形成分章立回目的體例。而為了吸引觀眾,每次說書人講說故事時,總在緊要關頭打住,而在末尾形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形式,以便吸引聽眾有興趣再聽下去。 明代的章回小說多為「再創作」,如:《水滸》、《三國》、《西遊》。 明朝是中國小說最興盛的朝代,其中代表作品有所謂的四大奇書,這四大奇書分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金瓶梅》。這些小說都是由說話人的底本演化而來,再經由一些文人加以潤飾、考證、整理而成的。《三國演義》描寫三國時代戰爭英雄的風雲際會與鬥爭;《水滸傳》描寫北宋末年一百零八條好漢聚義梁山泊的故事;《西遊記》描寫孫行者師兄弟護送唐三藏到西天取經的過程;《金瓶梅》則取《水滸傳》中武氏兄弟與潘金蓮的故事加以敷衍而成。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