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8 11:31:13瀏覽2463|回應1|推薦4 | |
「阿Q正傳」轟動中國文壇,主要是因為中國讀者在阿Q身上 發現中華民族的病態。阿Quei(後來被縮寫成阿Q)是清末鄉下 最低賤的一個地痞,從屢受辱的經驗裡,學到一個法則: 精神勝利法,遇弱則欺,遇強則任人侮辱,遇不如意事就自我打氣 失敗前則裝出一附自命不凡樣。在中國讀者心目中,這一種性格 是對於國家近百年來屢遭受列強欺侮慘狀的一大諷刺。 魯迅筆下所塑造出來的阿Q形象,負面意義遠大於正面,卑怯、狡滑、投機、 誇大。善用一種逃避現實而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茍活於世,有時吃了虧、 受了氣,就自欺欺人式地自圓其說一番,從不思求新、以改善自我。 普遍的劣根性,實包蘊一種嚴肅的意義。魯迅痛指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用『瞞』 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是正路,證明國民性的怯弱、懶惰和巧滑 ……」 阿Q的無知,是廣大農村人物的特性。阿Q的縮頭怕事,吃了虧卻經常以幻想 自我寬慰,代表了一般善良小民在亂世中養成的個性,其中還蘊含著非常悲痛的 歷史無奈。魯迅筆下的阿Q可憎也可憐,但他卻生動的反應普遍的民族劣根性。 我能感受到阿Q就是中國人的縮影,讀這本書時常會在自己和周遭人物的身上找 到與阿Q類似的心態和行徑。故事已不在純粹令我覺得好笑,讀時往往伴著著同 樣的羞赧與嘆息! 從歷史的縱線來看:當魯迅寫「阿Q」這個人物時,中國正處於五四運動、新文 化運動時期,一些前進的知識份子想利用運動來突破民族的封閉性。這時與之打 對台的正是東方文化陣營,提出「東方精神,西方物質」的理念,當魯迅覺得文 化運動衝不開這個理念時,他就更往深處去想,不光想社會問題、民族問題,甚 至挖掘人的心理,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切入這個社會,非常有勇氣並成功地塑造「阿 Q」--亦即從中國特有文化中造成某種特有典型的人。他確實是中國人的一面 鏡子,直到如今,阿Q的精神仍然在某些中國人的心裡活著。 阿Q是一個沒有英雄氣概的英雄!他是一名普通而又不幸的小老百姓,步入了生 活,又離去了,毫無意義地離去了……難道這不正是封建社會千千萬萬人的生活 寫照嗎?就時代上來說,當時正是阿Q的時代…… 「阿Q正傳」是中國近代史中血淚的見證。文中人物的描寫有著濃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