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魯迅與「阿Q正傳」
2007/10/08 11:31:13瀏覽2463|回應1|推薦4

「阿Q正傳」轟動中國文壇,主要是因為中國讀者在阿Q身上

發現中華民族的病態。阿Quei(後來被縮寫成阿Q)是清末鄉下

最低賤的一個地痞,從屢受辱的經驗裡,學到一個法則:

精神勝利法遇弱則欺,遇強則任人侮辱,遇不如意事就自我打氣

失敗前則裝出一附自命不凡樣。在中國讀者心目中,這一種性格

是對於國家近百年來屢遭受列強欺侮慘狀的一大諷刺。

 

魯迅筆下所塑造出來的阿Q形象,負面意義遠大於正面,卑怯、狡滑、投機、

 

誇大。善用一種逃避現實而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茍活於世,有時吃了虧、

 

受了氣,就自欺欺人式地自圓其說一番,從不思求新、以改善自我。



蘇雪林教授曾說:「《阿Q正傳》不單以刻畫鄉下無賴為能事,實影射中國民族

 

普遍的劣根性,實包蘊一種嚴肅的意義。魯迅痛指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用『瞞』

 

『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是正路,證明國民性的怯弱、懶惰和巧滑 ……

 

 

Q的無知,是廣大農村人物的特性。阿Q的縮頭怕事,吃了虧卻經常以幻想

 

自我寬慰,代表了一般善良小民在亂世中養成的個性,其中還蘊含著非常悲痛的

 

歷史無奈。魯迅筆下的阿Q可憎也可憐,但他卻生動的反應普遍的民族劣根性。

 

我能感受到阿Q就是中國人的縮影,讀這本書時常會在自己和周遭人物的身上找

 

到與阿Q類似的心態和行徑。故事已不在純粹令我覺得好笑,讀時往往伴著著同

 

樣的羞赧與嘆息!

從歷史的縱線來看:當魯迅寫「阿Q」這個人物時,中國正處於五四運動、新文

 

化運動時期,一些前進的知識份子想利用運動來突破民族的封閉性。這時與之打

 

對台的正是東方文化陣營,提出「東方精神,西方物質」的理念,當魯迅覺得文

 

化運動衝不開這個理念時,他就更往深處去想,不光想社會問題、民族問題,甚

 

至挖掘人的心理,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切入這個社會,非常有勇氣並成功地塑造「阿

 

Q」--亦即從中國特有文化中造成某種特有典型的人。他確實是中國人的一面

 

鏡子,直到如今,阿Q的精神仍然在某些中國人的心裡活著。

阿Q是一個沒有英雄氣概的英雄!他是一名普通而又不幸的小老百姓,步入了生

 

活,又離去了,毫無意義地離去了……難道這不正是封建社會千千萬萬人的生活

 

寫照嗎?就時代上來說,當時正是阿Q的時代……

 

「阿Q正傳」是中國近代史中血淚的見證。文中人物的描寫有著濃

厚的中國情調,充份地表現出魯迅作品的民族風格,由於魯迅所寫的

作品中,大多都在描述鄉村生活的情況故格外能夠扣人心弦。所以,

「阿Q正傳」才能在今日仍然觸動人們的內心深處。

 

 在文中未莊人的趨炎附勢心理,當阿Q意氣風發時,便阿諛奉承阿

Q;阿Q窮苦潦倒時,便以阿Q為出氣嘲弄的對象;阿Q被叛處死刑

遊街示眾時,便爭先恐後地看熱鬧並且幸災樂禍。這種趨炎附勢的心

態是可悲的,在現在的社會中,更充斥著這種情況,尤其叫人不勝唏

噓。

 
 在文中作者將阿Q塑造成俱有中國人眾多缺點的代表,雖然距今已

有八十年,但文章中所刻畫的阿Q,卻依然是現今許多人的翻版。尤

其是「精神勝利法」更是我們周遭許多人遇到困境時,所表現出的心

態。可見這麼多年來,即使教育發達,科技進步,促使知識的提昇,

但中國人在遭遇困厄時,處理的方式依舊沒有多大的改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ce203&aid=1284821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朽
2007/10/09 02:31
喜歡 阿Q,

亂世中,

快樂地活著。

識時務者為俊傑。

懇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