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15 12:50:05瀏覽7398|回應1|推薦6 | |
春秋三傳就是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漢書藝文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將春秋三傳的淵源說得很詳細。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左傳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為則認為是劉歆所作。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 《公羊傳》,據說作者是戰國齊人公羊高,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治《春秋》。「春秋三傳」之一。 《公羊傳》的思想直承《春秋》,側重於從《春秋》尊王思想延伸而成的「大一統」、「撥亂反正」觀點。西漢初年,為了取得正統的地位,儒生必須以聖賢之言為依歸,以尊王為主體的春秋公羊思想,成為朝野的依據。而公羊學派在公羊學被立為學官之後,更是大大的擴張了勢力。後來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好言「天人感應」與「陰陽災異」,由是「讖緯」之學大興,漢朝知識份子籠罩在迷信與神秘的氛圍之下。東漢以降,越來越多人對讖緯之學進行批判與抨擊,而被董仲舒拿來附會的公羊學,雖然因為天人感應的學說開啟新局,但也自此逐漸走向沒落的路。清代考據學興盛,學者們陸續對公羊傳進行研究,為公羊學派思想的再提供了新契機。公羊學的再興,實在是因應政治或時代的巨變所產生追本溯源的反思。 穀梁傳是《春秋穀梁傳》的簡稱,是一部對《春秋》的注解,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穀梁赤,穀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其成書時間是在漢朝。 穀梁傳的書寫方式是問答式,用這個方式來注解《春秋》,起於魯隱西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它是研究儒家從戰國時期到漢朝的演變的重要文獻。 《穀梁傳》一般認為屬於「今文經」(見經今古文學)。全書正文兩萬三千多字,採用問答體解說《春秋》,重點在闡述經義即《春秋》的政治意義,與《公羊傳》大抵同調,但在個別具體問題上也有歧異。 東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范寧搜輯諸家訓釋著《春秋穀梁傳集解》,標榜兼採眾說、擇善而從,唐人楊士勛又為之作疏,成《春秋穀梁傳注疏》。清人鐘文蒸有《穀梁補注》,網羅前人遺說,可供參考。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