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通過助聽器的溝通
2007/02/11 19:49:21瀏覽779|回應2|推薦9

現代的人,與電腦之間的關係,遠超過與人的關係。


電腦連上的網路另一端,是群你不認識的人:藉著HTML多媒體幫助,你講話,他能聽;你要發洩情緒,他有你要的宣洩出口;你心裡虛空,他提供你要的迷幻世界。你像無頭蒼蠅,而網路就像補蠅紙;你靜靜的尋找目標,他默默的捕捉你。 


人的說話聲,發送著情緒的密碼,由聲音的速度、音調、音色、音量、腔調等微調變化,在不同的氣氛,不同的處境,來接受訊息,來解碼會意,了解彼此間的心意。 這使得有時候「會錯意」,不單單是由於誤解語句上的義意,也有由情調上得到錯誤的訊息造成。 


避免這些麻煩的會錯意的發生機會,寫下來溝通,再佐以圖形或影像強化,是最省事的方法。這也許是網際網路取代人際關係網的助因。


由此觀之「會錯意」對聽力正常的人都會造成困擾,更何況是聽力有損失的人?無論成人或兒童,聽損會大幅降低與他人溝通之意願與能力,進而導致人際關係之孤立與隔絕。 


目前能夠幫助聽損人接收訊息,彌補溝通能力的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助聽器。


可是別以為助聽器只要能放大聲音就好了,它還要能夠將聲音的「情境」表現出來才算數。聽損人,不只是聽到聲音就好,在日常生活中還需要學習在不同的聽境中,了解人們想表達的訊號是什麼。就像是有視力障礙的人,不單單只是矯正到能夠看清楚就夠,還必須不是色盲,才能欣賞那色彩繽紛的世界,不會誤解標誌意義。


所以聽損的朋友,若要達到一定的話語溝通表達的能力,每天需要戴著助聽器和不同的人,在不同環境下接觸談話。當然,由「無聲的世界」進入「有聲的世界」,有一些適應上的問題。可是「入境隨俗」,付出一些不習慣上的難受,不是應該的嗎?


早期的助聽器又大又醜,相當引人注目,每次戴起來,好想鑽進地洞。那時候「耳聾」或是「聽損」是個見不得人的事,連在街上打手語溝通,都會遭人吐口水。現在的人們,比較可以接受「聽損」的朋友在周圍;時代不同了,聽損人的人格,更受到尊重,和我那年代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


有一次,我到桃園聲暉協會,教聽損的孩子們航空飛行原理。上課上到一半時,有位小女生突然舉手說,她的耳機沒電了,要換電池,請我等她一下。她用的是人工電子耳,所以一換就是三顆大電池。大喇喇地當我的面換,換完之後,套回耳朵去,喜孜孜的說好了,可以了!


看著她,差點就要哭出來。


當年我上課上到一半時,助聽器沒電了,還要偷偷摸摸的在底下換電池,不敢給人瞧見。唉!來這裡花費所謂的寶貴時間,好值得。孩子們在我的課中是如此的悠哉,陪他們呼吸自在的空氣,感覺真好。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oclub&aid=738833

 回應文章

NAP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已經引進
2007/02/12 05:37
台灣已經引進你所說的刺激神經式的人工電子耳,成效聽說還不錯. 如有新的發展,請通知一聲, 先謝謝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人工電子耳
2007/02/12 03:43
以前在Michigan時,他們(UM)發展的電子耳,是用電波刺激腦神經,讓先天耳聾的人可以聽到聲音.不知台灣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