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2 08:27:54瀏覽4696|回應0|推薦1 | |
依照人類身體結構,人體脊椎(俗稱龍骨)為支撐身體的主要骨幹,具有承重、减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脊椎骨總共計有33塊,區分為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薦椎5塊(成年融合成1塊)、尾椎4小塊(成年融合成1塊),由上到下整齊排列而成,而尾閭就是指脊椎最末端的尾椎骨,也就是肛門上方摸到的凸凸骨頭。正常人的脊椎從正面目視為筆直的一條線,由側面看則呈現S型的彎曲狀。剛出生的嬰兒,身軀在母體子宮尚未成形,脊椎呈半月形,向後彎曲的大弧狀;約兩歲後,脊椎骨長成垂直狀,此時腰背是直的,如同一般用四足爬行動物;漸漸長大後,由於人類已進化改用直立行走,為使脊椎骨能承受五臟六腑器官逐漸變大的重量及適應人類在運動中奔、走、跑、跳保護腦部碰撞,以保持脊椎緩衝減震之彈性,脊椎骨開始蛻變成S形彎曲狀;亦即頸椎骨、腰椎骨向前突出,胸椎骨及薦椎骨呈現向後突的弧度。
所謂「虛靈頂勁」,就是將下額微向內收,使頸椎、玉枕骨豎直,感覺在頭頂之上有根繩子懸在樑柱上將脊椎拉直,成為頂頭懸。而「尾閭中正」就是指收尾閭,將臀尾部向內微收,保持上體中正安舒,使脊椎由尾閭、命門、夾脊、玉枕、百會,節節貫串,拉成一條垂直軸線,讓全身重心落於兩脚之間,儼然長出一支無形的第三隻脚,來支撐八面,穩固下盤重心;以避免對手乘機得勢,借力使力,牽動四兩撥千金,受制於人。當然上體保持正直,不單是太極拳要求之基本動作,其它武術亦有共同之觀念、做法,例如泰國拳、合氣道、跆拳道在與人相互對擊時,不論前進、後退、左右移動或前踼、側踼,亦要求尾閭內收,上體與地面成垂直狀態,以保持身體的平衡與穏定;當一個人單脚前踼行金雞獨立時,亦須尾閭內收,使獨脚與上體保持正直,這樣就能穏固下盤,立於不敗之地,若不信,你做個前踼動作,改變姿勢將屁股後翹,這踼出去的一脚,受到重心、根基的不穏固,是無法發揮出猛然前踼的力道,這不就證明各家武術的基本功法與太極拳所要求的「虛靈頂勁、尾閭中正」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依據醫學實驗證明,人體腦與脊髓內循環供給著一種腦脊髓液(俗稱龍骨水)營養液體,它是一種無色無味,像水一樣清澈透明的液體,其主要功用在於保護腦部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吸收神經組織所排出的廢棄物,宛如血液循環於身體,供給組織養分是同等的重要。人若想達到腦脊髓液流量增加,首先應將腦脊髓液循環的脊椎道路拉直,做到「虛靈頂勁、尾閭中正」,鬆、沉柔、靜之中正安舒狀態。另再配合腹式呼吸,藉著腹部呼吸、吐納的壓力,使腦部分泌大量腦脊髓液,這樣腦部及脊髓獲得充份的營養,人體才會顯現出神采奕奕、精神煥發、頭腦清新、四肢有力、全身輕鬆之境界,使身體有種脫胎換骨之感受。 當然太極拳要做到尾閭中正,不單單是臀尾部向內微收就可完成,還要配合虛靈頂勁、舌抵上顎、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落胯、氣沉丹田等動作,以上幾點若能全部做到,這樣才能使丹田氣海為氣息吞吐中心,藉助吐納,作意氣開合,使沉丹之氣在體內流轉成河車倒運,經尾閭、夾脊、玉枕這三個不易通過的三道關口,而上達於泥丸宮,使內氣沿任、督二脈自然流轉完成。這樣存養之氣就會愈養愈深,日積月累,水到渠成,不僅增厚太極拳功力,更能強健體魄,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這也就是孟子所言:「吾善養浩然之正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