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尾閭中正辨析
2013/02/22 08:12:35瀏覽1606|回應1|推薦1

在我國習練太極拳和研究太極拳方面,對於尾閭中正這個要領,幾乎無人不曉。但由於古代拳譜論述過於簡要,或者說較為抽象,加上各家各門各派,從自己的實踐經驗出發,在解釋上各有其說,而很難從生理學、解剖學以及現代運動力學的理論明確闡述,至今不能給人們一個滿意的回答。


一、拳理身法的基準


   
理論的模糊,必然導致實踐的誤差。1995年第三屆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在邯鄲舉行,筆者在帶隊參賽中,有幸目睹了各流派高手的表演。在此之前,亦造訪一些太極拳名家,同時,對國家規定的《42式太極拳、劍競賽套路》錄相資料也進行過細緻地分析研究,均感到在尾閭中正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臀部後突、左右搖擺、周身上下的勁與氣以腰臍為界似乎斷成了兩截;胯向前挺、小腹上翻,犯僵硬之病而無沉著圓活之氣。至於在群眾性太極拳普及活動中,這兩種毛病不僅顯而易見,並已影響到胸部、頭部、手足的正確運行。這類疸,在專業運動員競賽和教學中尚未引起應有重視,當然也必將影響群眾性太極拳普及品質的提高。


   
太極拳是一個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為什麼我們要將尾閭中正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專門加以探討呢?這個問題還必須從太極拳的根本意義上來認識。何為太極拳?概而論之,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拳,是肢體動作的外形運動。沒有內外結合的修煉,只能稱作太極操。在人體內在物質運動方面,古人多講行氣運動,限於古人藝不輕傳之訓和祖國傳統醫學在解剖學方面發展緩慢等原因,很難從人體骨骼和人體力學上進行較完備闡釋。因而,在拳理方面,對於身法的論述是尾閭中正與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虛實分明等要領,放在平行的位置上提出的。實際上身法的理論是最直接體現了太極的內涵與精義,必須從身法入手;而探求身法之理,連接人體周身上下的臀尾實在是一個關鍵的中心環節。離開了尾閭中正,也就不能做到各家拳論共同強調的腰似車軸”“立身中正,支撐八面,那麼行功走架也勢必失去規矩尺寸,運化發放也勢必失去支撐。故此,我們認為,只有尾閭中正作為拳理身法的基準,才能領悟太極拳的精義。


二、尾閭中正辨析


   
古今太極拳家對尾閭中正多有論述。所謂,解剖學上即為人體脊椎骨下端末梢,亦稱的本意指江河之水彙集在入海口。因祖國醫學在論及穴位時,定名玉枕關、夾脊關之下的尾椎尾閭關,乃是人體四肢散亂之氣彙集入丹田的關口,故將字尾碼以而喻之。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武禹襄解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此說肯定了尾閭中正的重要性,但無確定的闡釋。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論述尾閭中正的練法訣竅中說:尾閭中正就是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間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手的作用。顯然,這對尾閭的作用有了更明確地肯定,但中正的位置尚值得推敲。郝少如在《武式太極拳》一書中解釋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中正。在沿襲了傳統拳理解釋外,對中正指向亦有欠妥之處。1993年國家体委武術研究院、國家武協推行的《42式太極拳、劍》競賽規則,對臀胯規定臀要注意下垂收斂,不可後凸;胯不可左歪右斜,同樣沒有規定尾閭過中可能造成挺胯的錯誤。究其緣由,大約是在校正了人體臀部自然外突的狀態時,過於強調了斂臀,犯了過之而無不及的偏差。在這樣理論的影響下,習練者將小腹托起必然造成挺胯縮胸,聳肩抬肘,腰脊不能直豎的毛病。

 

以筆者之見,尾閭中正,是應將處在自然狀態下的尾椎,在屈膝沉胯、提肛斂臀配合下,尾椎梢向前收起,同時尾椎根部向下卷沉(有直插入地之感)至耳廓下方的耳垂中心線為宜。不及是為突臀,過之為挺胯。此為中正,而即是臀部從脊後觀察,不左右搖擺,即股骨大轉子不得突出胯的側面。這實際上就是立身中正不偏的基準線。尾閭中正具體的操作訣竅,就是提肛斂臀和屈膝沉胯相配合完成的,由於括約肌和臀部肌肉群、腹部肌肉的收縮,使尾閭向前下卷沉,如吊車的配重,因而更加加強了腰骶的固定,迫使尾閭居中腰脊直豎,周身之勁氣團聚於小腹,所謂勁從襠中翻,力源在丹田,意即指此。這時的骨盆角度(男性呈銳角,女性呈純角)由原來的60度轉為40度至50度。脊柱的彎曲也隨著尾閭中正向上頂頭豎頸,如拔河之繩掙直,有對拉拔長脊柱之勢,處處符合力學的支點。


三、尾閭中正的內涵

 

為了深刻理解尾閭中正的基準線,我們可以從人體骨骼解剖與運動力學關係及人體臟腑與呼吸行氣的關係這兩個方面,具體論述它的內涵。


其一:

人類由胚胎發育到成熟,從脊柱發育狀態就可以看出其發展過程。從胚胎到嬰兒期,腰脊柱本來是平直樣子,與一般的四足動物相似,只有從正前方觀察,才可見上細下粗,從第三頸椎到第一骶柱的椎體體積逐漸加大,與四足動物不同。而到了幼年及成年,由於站立行走的結果,從側面觀察脊柱呈現了“S”形彎曲,其腰脊部分是向前彎曲。這種彎曲狀態,是適應站立運動,反映了脊柱負荷機能的要求,用以增加彈性、柔韌性,減震緩衝保護頭腦。同時,對直立起著承上啟下穩定平衡的作用。

 

而當人們在練習拳架推手和勞動時,欲想立身中正力由脊發,或得力省力,首先從腰脊部分改變自然狀態,才能達到目的。這種腰脊柱從自然彎曲形態到人為拉直狀態的變化,尾閭已向前向下卷沉,實際上就是要求達到的尾閭中正位置。尾閭過中,挺胯即失去了以腰脊直豎為中心的支撐穩定,與不及造成的突臀和挺胯一樣,使周身之勁力以腰臍為界斷為上下兩截,既無周身節節貫串的整體合力,同時大地的反作用力亦不能通過下肢返串上翻。

 

人好比一輛吊車,兩腿好似車輪,臀尾似配重裝置(車後壓鐵),丹田好似發動機,脊柱好似吊車臂(含頭的位置),肩關節好似吊車臂頂端滑輪,肘關節好似鉤頭滑輪,兩手好似鉤頭,鋼絲繩好似連接人體骨骼運動的筋肉氣血。當吊車吊起沉重物體時,除了有車輪的支撐外,最關鍵的就是吊車臂角度中心距離調整的大小,直接影響吊車受力後的平衡穩定性。如吊車臂的角度調整的過小,則中心距離增大,臀尾的配重裝置(車後壓鐵)即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導致吊車趴杆、車尾翹起,出現事故。

 

無論發動機功率怎樣大,非但吊不起沉重物體,反落得機毀人亡。猶如發放勁一樣,如果尾閭不中正,臀尾就起不到配重裝置作用,腰脊不能直豎,焉能轉抖,角度亦自然不會符合力學的支點。拔山之力捆於己身,不但放不出去人,連同自身的平衡也難穩定。若要強行發放,自己亦傾或如球撞壁反受其害,在養生健身方面也達不到預期效果。

   
拳論中常講的立身撐天地、束身支八方上輕下沉不倒顛身如弩弓、拳如箭,也正驗證了這些道理。完全可以說,尾閭中正,是內家拳修煉的根本大法。

 


其二:

由於尾閭中正而達到腰椎彎曲拉直,重現了人類胚胎和嬰兒狀態,即所謂的倒轉乾坤回復先天的境界。這對體內臟腑各部位以直養而無害,將收到異常良好的效果。從人體臟腑上講,凡知道一些醫學知識的人,都清楚人體平時的內臟是由於腹壓的作用使得臟腑各離其位,造成腸子侵犯了胃的位置、胃侵犯了肝脾的位置、肝脾侵犯了肺的位置、肺侵犯了心臟的位置。這就是章乃器在《科學的內功拳》一書中說的提心吊膽。尾閭的中正使腰脊的彎曲得以掙直、腹腔容積增大。

 

因此,胸腔的緊張點移向腹腔,形成了所謂的水升火降氣沉丹田寬胸實腹。寬胸實腹的腹內壓都是隨著動作的招式運動變化而變化。當在發放勁力的瞬間,腹內壓驟然升高,腹部就像是充足氣的皮球,由裏向外鼓脹。與其相反,腹壁的肌肉群自然由外向內收縮合抱,因此牽動腰脊轉抖,催發四肢運動到位,就連整個形體也呈向丹田收縮的趨勢。這樣丹田異常充實,猶如車輪拖著萬噸重物滾動旋轉,撞之不開,投之不散,氣呼的猛,腰脊亦轉抖的快,內壓就升得快,氣呼的緩,腰脊亦轉抖的慢,內壓就升得慢。

 

然而,腹壁肌肉群的收縮合抱,總是與內氣的變化相對應,互為依存的條件,對立於一個統一體中。 如前所述,人體內氣流轉,要經尾閭、夾脊、玉枕這三個部位不易通過的三道關口。太極拳中的通三關,是在尾閭中正神貫頂的拳勢規範下,氣往下沉,內氣沿任、督二脈自然流轉完成的。習練者用功日積月累,水到渠成,可使任、督二脈自然接通,接通全身才有舒服融和的感覺,但決不可強求,以免出偏差流弊。以尾閭中正來打通三關,不僅對技擊觸覺、體內感覺以及反應靈敏有益。而且,同時對健身、養生、益壽延年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說科學地理解尾閭中正的內涵,對全面掌握太極拳理,有效地進行太極拳練習確有提綱摯領的作用。以尾閭中正為綱,將可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目前,我國太極拳運動,在原國家体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協會頒發了《42式太極拳、劍》和競賽規則後,正在向著規範化方向蓬勃發展。建議在評判標準中,對身型身法中的有關臀胯的規定加以修訂,更加嚴格完備地確定尾閭中正的要求,並把臀胯的標準和虛領頂勁的標準提高到太極拳基礎要領的首要地位。抓兩頭促中間,嚴格評分,對民間太極拳以及各派內家拳比賽表演,同時也應確定尾閭中正的標準。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根本問題還在於提高裁判員、教練員對我國太極拳的實踐和理論水準的提高,真正做到武事乃隨文事精,只有這樣,太極拳才能在走世界的新形勢下,得到繼承提高,發揚光大,長盛不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huataichi&aid=7327620

 回應文章

國維
2015/12/30 04:41

您好

閱讀您兩篇有關太極的文章  真是有"朝聞道"之大喜與讚嘆  請問大師  有在哪裡授課嗎?  真的很感謝您的分享   我覺得不是所有高人都願意把您所提的關鍵內容與人分享的  非常感謝

國維

(omarh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