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方法
2013/02/21 09:04:48瀏覽977|回應0|推薦1

孫玉 王兆鵬1996年5月1日於武漢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方法:


1、對頭部的要求:

吳式方架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下頦微收,項直豎,頭頂百會穴微有上頂之意。所謂“上頂”之意,並不是真的用力上頂,而只是有其意而已,術語謂之“虛領頂勁”。


2、對目光的要求:

目光必須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至定勢時目光向前遠視,意將勁放至極遠處,意遠則勁長。接下一勢時,目光將勁收回,仍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

 

3、對肩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沉肩”,即要求兩肩必須始終往下鬆沉。特別是當手和臂往上舉起時,要特別注意肩往下沉。當手臂有前推動作時,肩部不能隨臂前扭(即所謂“遞肩”);當手和臂有往後動作時,肩部不能隨臂後扭或後仰。總之,手和臂的任何動作都不能牽動肩,似乎臂與肩之間是脫節的,互不相關的。只有這樣,肩才能算是鬆沉,即肩關節已鬆開了。否則肩隨臂動,肩部必然著力。肩部著力,肩關節之間的肌肉必然緊張、僵硬而收縮。肩關節不能鬆開。連接肩關節之間的韌帶無法伸長,“內勁”便不能透發出去。這樣,推手時只要對方稍一牽動,即能牽一臂而動全身,自身站立不穩而跌出。


太極拳還要求兩肩必須始終保持水平,不能一高一低,以免身體歪斜、扭曲。


4、對胸、背部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含胸、拔背。

所謂“含胸”,實際上就是將胸部的肌肉盡量放鬆。具體做法是:上身正直,全身肌肉盡量放鬆,然後再長呼一口氣,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放鬆。在練架子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就可以了。那種挺起胸部,使胸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是錯誤的;故意的凹胸做成駝背狀,也是錯誤的。

所謂“拔背”,是指每當定勢發勁時,將腰脊命門處向後鼓出,並帶動整個脊柱似有後鼓之意,背部肌肉似有往兩側擴張之意,這就是拔背。然而,拔背並非駝背,兩者不能混淆。


5、對臀部及兩胯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斂臀。

所謂“斂臀”,是指把臀部往裡收起。具體做法是把尾閭骨往前、往上托起,加上命門後鼓,則可形成身弓。

太極拳要求兩胯旋轉必須靈活。

所謂的“活潑於腰”的“腰”,實際是指兩胯。整個上身以及兩臂的旋轉、運行,均須通過兩胯的旋轉來帶動才能完成。腰和肩是不扭動的,這樣肩和胯才能始終保持在一個方向上,上身才能正直,這就叫“肩胯相合”。否則,肩和腰如果稍有扭動,上身勢必扭曲、歪斜,肩和胯不能保持在一個方向上。肩胯不合,是不符合太極拳身法姿勢要求的。

 


6、必須邁步如貓行:

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

所謂“邁步如貓行”,就是指太極拳的起步和落步要像貓走路那樣的輕靈。

例如當提左腿向前邁步時,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右腿。當身體重心已全部落實於右腿之後,右腿坐實。提起左腿時,必須將左胯根往上抽起,左腿輕輕提起,左腳收回於右腳旁,然後腳尖翹起,腳根貼近地面,往邁出方向輕輕鏟出。落步時左腳跟輕輕落地。腳跟落地後,身體才能往邁出方向移動。

提左腿時,絕不能用右腿蹬起將身體升高的力來提,也不能用上身前傾之力來提。提左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左腳跟尚未落地之時,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前移,形成跨步之狀。

提右腿往前邁步時,同樣也是如此。

如果往後退步,例如提右腿退步時,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左腿。當身體重心全部落實於左腿之後,左腿坐實。提起右腿時,將右胯根往上抽起,右腿輕輕提起,腳尖貼地往後退方向伸出,腳尖輕輕落地。腳尖落地以後,身體才能往後退方向移動。
與往前邁步同樣,提右腿後退時,絕不能用左腿蹬起將身體升高之力來提。也不能用上身傾斜之力來提。提右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右腳尖尚未落地之前,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後移。

提左腿退步時,同樣也是如此。


7、必須平行移動:

在一腿往前邁出或一腿往後退步時,身體的前移或後移,必須始終保持一個高度,絕不允許身體有絲毫的升高。身體的平行移動,可保證力的作用點不致浮起。整套拳架除下勢和十字手外,基本上保持在同一高度。


8、必須充分放鬆:

“鬆”是太極拳的特點,也是太極拳走架訓練最基本的內容。沒有鬆的功夫,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其它功夫。

盤架子時,必須將肌肉充分放鬆,特別是手、臂、肩、背、胸、腰、整個上身的肌肉,要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兩手、兩臂好似空中飄帶,只維持不掉下即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對兩手、兩臂放鬆程度的形容。

肩、背、胸、腰的放鬆和不能著力,也意味著不能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因為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必然導致肩、背、胸、腰和上身著力,力造成肌肉緊張、僵硬。


9、必須勁起於腳底:

既然手、臂、肩、背、胸、腰以至整個上身須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那麼所有動作的動力源來於何處呢?

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可見太極拳的動作,其動力源均由腳底而起。太極拳的一切動作,均必須由兩腳底的蹬地和腳趾抓地的貼地擰旋,帶動臀部及兩胯,由臀部及兩胯帶動上身,帶動兩臂、兩手。這就是勁起於腳底。


10、必須周身一家:

所謂“周身一家”,就是說由腳底發出之勁,帶動臀部及兩胯,帶動兩臂、兩手,必須是同時、同步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間隙、鬆動和時間差。也就是當腳底一用勁,手就同時啟動了。如果不是同時、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

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是三位一體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鬆了,動力的來源起於腳底,才能做到勁起於腳。反過來,也只有做到勁起於腳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別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著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鬆。如果沒有周身一家,手、腳、身各動各的,不同時、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勁起於腳,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鬆。所以說,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11、必須一身備五弓:

太極拳走架每至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要有隱於內的發勁。這種發勁,必須是五弓齊發。所謂五弓,即兩手臂為兩弓,兩腿為兩弓,加上身弓,合為五弓。

“一身備五弓”的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頭頂百會穴上領,有上頂之意,下頦微收,腰脊命門處往後鼓出,尾閭往前,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掌往前推時肩有後坐意。用意念將肩、肘關節鬆開,使連接關節的韌帶伸長。兩腳腳趾抓地,極力蹬勁,上身及兩臂的肌肉充分放鬆。


12、牽動往來氣貼背:

所謂:“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用和發揮脊骨處的開合、擰動力量,使由腳底蹬出勁之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直達臂、手。所謂“力由脊發”,就是指內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的路線。

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發勁之時,不僅命門處外鼓,整個脊柱都有外鼓之意。而且當兩臂有開合動作之時,整個脊柱都必須有開合、牽動,以能發揮出身弓更大的能量來。


13、求虛靜:

求虛靜,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架高級階段的鍛煉法。所謂“求虛靜”,就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意思。

初學拳架,凡蹬腳、擰腳、擰胯、運勁、發勁等,都必須實實在在地蹬、擰、運、發,不經過這一階段,就無法掌握正確運勁和發勁的法則。練到一定程度,必須盡量地用加強意念來代替。“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動作深刻地印入腦海,成為“真意”,成為條件反射,才能階及神明,這就是實中求虛。

在運動時,要悉心體會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氣的氣流似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使肌膚的感覺靈敏度提高,微動即知。“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心不外馳,十分寧靜地進行盤架,這就是動中求靜。


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鍛煉步驟:


以上所有這些必須遵守的正確鍛煉法則,要同時掌握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正確的姿勢和動作未掌握前,不可能練勁起於腳和周身一家;在放鬆的功夫未到一定的水平時,不可能練“一身備五弓”。因此,必須分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學會套路,掌握正確的姿勢和動作。即鍛煉方法中的第1~7條。
第二階段進行放鬆訓練,並掌握運勁之法。即鍛煉方法中的第8~10條。
第三階段進行發勁訓練,即鍛煉方法中的第11~12。

通過三個階段的鍛煉,似乎太極拳的正確鍛煉法已經掌握。其實不然,特別是運勁、發勁之法十分細致,失之毫釐,差以千裡,沒有深懂此道的明師從旁身教,細心體察,是不可能正確掌握的。一個起勢的發勁,可能要練幾天甚至幾十天;整套拳架的運勁、發勁動作,可能要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真正掌握。
通過老師的身教、體察和驗正及自己的悉心體會,真正掌握了運勁、發勁之法以後,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太極拳的正確鍛煉法。然後,才能向求虛靜,用意不用力,向太極拳的高級階段邁進。


在此特別強調的是,練拳架必須同練推手結合起來,練拳架是為推手打基礎。練拳架是“體”,練推手是“用”,“體”、“用”必須結合,才能加深對練拳架的體會。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huataichi&aid=732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