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6 13:02:22瀏覽899|回應0|推薦0 | |
古今太極拳家對“尾閭中正”多有論述。所謂“尾”,解剖學上即為人體脊椎骨下端末梢,亦稱“尾”。“閭”的本意指“江河之水彙集在入海口”。因祖國醫學在論及穴位時,定名玉枕關、夾脊關之下的“尾椎”為“尾閭關”,乃是人體四肢散亂之氣彙集入丹田的關口,故將“尾”字尾碼以“閭”而喻之。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武禹襄解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此說肯定了尾閭中正的重要性,但無確定的闡釋。唐豪、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論述“尾閭中正”的練法訣竅中說:“尾閭中正就是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並且要向前對準臉部中間至臍的一條垂直線,凡動作向何處轉動,等於對動向起著舵手的作用。”顯然,這對“尾閭”的作用有了更明確地肯定,但“中正”的位置尚值得推敲。郝少如在《武式太極拳》一書中解釋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中正。”在沿襲了傳統拳理解釋外,對“中正”指向亦有欠妥之處。1993年國家体委武術研究院、國家武協推行的《42式太極拳、劍》競賽規則,對“臀胯”規定“臀要注意下垂收斂,不可後凸;胯不可左歪右斜”,同樣沒有規定“尾閭過中”可能造成挺胯的錯誤。究其緣由,大約是在校正了人體臀部自然外突的狀態時,過於強調了斂臀,犯了過之而無不及的偏差。在這樣理論的影響下,習練者“將小腹托起”必然造成挺胯縮胸,聳肩抬肘,腰脊不能直豎的毛病。 以筆者之見,尾閭中正,是應將處在自然狀態下的尾椎,在屈膝沉胯、提肛斂臀配合下,尾椎梢向前收起,同時尾椎根部向下卷沉(有直插入地之感)至耳廓下方的耳垂中心線為宜。“不及”是為突臀,過之“則”為挺胯。此為“中正”之“中”,而“正”即是臀部從脊後觀察,不左右搖擺,即股骨大轉子不得突出胯的側面。這實際上就是立身中正不偏的基準線。“尾閭中正”具體的操作訣竅,就是提肛斂臀和屈膝沉胯相配合完成的,由於括約肌和臀部肌肉群、腹部肌肉的收縮,使尾閭向前下卷沉,如吊車的配重,因而更加加強了腰骶的固定,迫使尾閭居中腰脊直豎,周身之勁氣團聚於小腹,所謂“勁從襠中翻,力源在丹田”,意即指此。這時的骨盆角度(男性呈銳角,女性呈純角)由原來的60度轉為40度至50度。脊柱的彎曲也隨著“尾閭中正”向上頂頭豎頸,如拔河之繩掙直,有對拉拔長脊柱之勢,處處符合力學的支點。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