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4 17:29:03瀏覽456|回應0|推薦4 | |
《通行靈界的科學家》/史威登堡研究會著.王中寧譯.2010方智出版 史威登堡研究會編著《通行靈界的科學家》,闡述18世紀精於自然科學與礦物學的史威登堡,於57歲時有精神進入靈界的經驗,其後轉而紀錄和研究無數次出入靈界的觀察和體會,並藉以告訴世人生命真相,要人履行愛的生活,純淨我們的靈魂,最後得以進入天堂。 永生的天堂(靈界)是否存在。 即使史威登堡描述得多麼美好,又真實生動,我們理性上可以接受它的可能性,以及它如果確實存在可以讓人無懼地面對死亡;但感性上因為沒有親身經歷過天堂,仍然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永生的天堂存在,個人認為那多少是宗教信仰的結果。主要是因為我們無法在經驗裡尋求,只能在理性中思維。但除了宗教信仰,現實人間到底有沒有天堂,或能不能有天堂?雖然這問題不是作者表面上要討論的,但讀者可以從隱微流露的文字裡體會問題的答案,如: 愛其他人,是青春美麗最大的動力。(p62) 天堂的美是從內心湧出來的。(p64) 在天堂裡,愛就是生命。(p64) 人的靈性位階由在世時付出愛所做的行為決定。(p81) 天堂的環境…是他們(人、靈體)內心投射出來的表現。(p93) 從這些語句,告訴我們天堂的存在或進入天堂之關鍵,就在人身上。這些話也讓我們意識到人間是可以有天堂的,只要有愛。如孔子讚許曾晳所說的世界,和自己希望見到「老者安、少者懷、朋友信」的理想社會;還有莊子的逍遙世界(無何有之鄉);陶淵明的桃花源等。而「永生」當然不是我們的肉體,指的是精神。古人早有精神三不朽的方法,今天的方式或許更多。由此可見,人間可以有天堂,人可以精神永生,不必寄望於死後的世界。即使生死學、臨終學逐漸被重視的今天,對於死後世界的了解所形成的知識,無非是要我們更重視現世,經營好存在的生命,顯發美好的生命本質。 只是,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常做出遠離人間天堂和精神不朽的事,甚至建造了憎恨和敵意聚集的「地獄」。如,貪求物質的滿足,堆疊名利,損人利己…等。《通行靈界的科學家》書中描摹的地獄,與道教的地獄,如出一轍,同樣陰暗、醜惡、痛苦;地獄的形成和墮入,同樣源於人世的作為悖離了仁愛本質;它們同樣寓含了警惕和勸善的意義。 因此,姑且不論史威登堡與本書所講,具有一定程度嚴密組識的天堂與地獄,是否真實存在,存在形式是否如此,相信會有許多讀者疑慮。但天堂與地獄的本質或其象徵意義,相信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並且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生活觀;善報,就是某種「天堂」,而惡報就是某種「地獄」。從此看,天堂與地獄就在人間,而一般人總是秉持走向天堂、避開地獄的信仰在生活。 西方文化裡,哲人以思維建構天堂世界,指引人們前往;而東方文化則由人性出發,企求經實踐完成理想世界。相對而言,西方重視死後,東方則看重生時。 天堂與地獄可能存在,存在於我們生存的人間,我們一輩子的生活,應當是修持美好人性本質,豐美心靈生活,而自然地形成一處人間天堂;相反地,汲汲營營於物質,滿足肉體感官,便會自然地形成一處人間地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