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0 16:28:29瀏覽632|回應0|推薦7 | |
停車路邊,走上小徑沒多久,兩排高聳的亞歷山大椰子夾道迎來,半月池緊挨著路邊,面對山門,便能看見寬綽又樸雅的鑑湖堂了。這短短步程總讓我腦裡浮現「初極狹…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句子,彷彿陶淵明描繪的桃源世界,在現代就應該是這樣子:屋舍儼然,草木扶疏,有美池良田周繞。尤其隱藏在市郊,和日漸車水馬龍的進士路採取距離,就更覺得鑑湖堂的閒靜。這也是我喜歡帶學生來參觀的原因。 鑑湖,其實是陳家在中國福建省彰浦縣佛曇鎮大坑的原鄉,一座水清如鏡的湖泊。1767年陳家祖先渡海來台,1823年從苗栗輾轉來到宜蘭拓墾,1856年興建宅第和祠堂,仍名為鑑湖,表達飲水思源的精神。 一般統稱鑑湖堂,其實包括祠堂本身和相鄰的三合院、南側登瀛書院,以及祠堂前方不遠處的陳家松園。 鑑湖堂 站在兩排從1937年就定居這裡的椰子樹中,微風扇起半月池的清涼,消減了些許暑熱。除了山門、祠堂的屋脊燕尾有傳統雕飾外;頹壞的磚牆,昔日文物,還在使用的房子,所有的花草植栽,都被整理得樸素又典雅。即使經過整修,舖面、窗格、牆瓦的簡單形式和色調,流露了住民儉樸的性地,好像它們在百年前被興建以來就保有這般容貌。 山門上紅底墨字的對聯「念祖先克勤克儉,為子孫宜讀宜耕」乍看,用字和涵義至為平常不過,但咀嚼一番,卻可以感受它少了訓誡的威嚴,反而是溫婉提醒的柔情。不只是作為陳家族訓,尤其對競求物質發展的現代社會而言,正可以提醒我們勤耕心田,追求精神豐實的生命之道。 穿過山門,庭中幾個方形重達一、二百公斤的練武石,總有人試著付出臉紅脖子粗的代價去搬弄,但結果多是紋風不動。不禁讓人想像那些在清朝時代的子弟,考上武舉人、武秀才前,是多少晨昏,多少汗水和多麼堅篤的保家意志得來的。 環境與住民互為表裡,人的精神投射於環境,環境代言了人的意識。有幾次得到鑑湖堂文化協會創辦人 當沿著竹邊小徑,走到祠堂西側的三合院,更印證了這樣的風格。傳統而完整的三合院,外有綠竹,內有稻埕,是庶民樸素生活的展場,而工字窗和桃子木窗則流露主人的典雅。兩者交融出耕讀相傳的家風,以及生活中寓含理想的和諧美感;即使磚牆上留有二次大戰美軍飛機投下砲彈的傷痕,並無礙於它的韻味,反倒是歷經戰火而更具讓人懷想的內涵。 走出三合院,遇見一家人帶小孩在「半月池」邊以麵包屑餵魚, 登瀛書院 沿著半月池往南,跨過宜榮中排,前方的廟宇建築,就是登瀛書院。 陳家祖先宣梓公遷居宜蘭進士里,不久興建書院,教育子弟培養人才。1863年書院正式命名為「登瀛」,當是取唐代十八學士的典故。唐太宗在擔任秦王時設立文學館,廣納天下學土十八人,給予優厚待遇,向他們諮詢政事、討論典籍;世人羨慕被選為學士的文人,認為像是成仙一般,而稱「登瀛洲」。書院取名,可見陳家祖先重視教育,希望子孫人才濟濟;並認為教育是生命永續的憑藉,這樣的識見襟懷,顯然與經商致富則大興土木蓋出雕樑畫的豪紳不同。 雖然當 「學豈在窮通,砥行者貴;士何分顯晦,無品則污。」 對聯表達了不同於功利取向的價值觀,教育目的主要在砥礪品行,至於窮通顯晦就不是最重要了。 喜歡在書院庭中駐足,高度及肩的圍牆,隔去外界的干擾,卻又足以讓遠山雲影盪進心眼;牆邊一簇唐竹,兩簇桂花,清雅的環境,似乎可以嗅聞耕謮人家的風節和品味;而一旁古拙的惜字亭,仍可以想像在爬滿青苔前,一群青少年將寫滿詩詞經典的字紙放進惜字亭焚燒,神情虔敬的模樣… 在社區人民將信仰活動移往進士路上的鎮興廟後,鑑民堂所在的登瀛書院來往的足跡更少了,但也因此還給書院清幽的面貌,待有心人流連它的雋永。 陳家松園 循著書院的小溝渠往西南,經過幾塊水田和菜園,可以到陳家松園。松園裡有二十多棵蒼古蓊鬱的落羽松。據說是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時,宜蘭神社(今員山忠烈祠)及落羽松遭毀壞,當時有陳滄溟先生撿回殘存的幼苗栽種,六十多年後蔚為松林,地上遍布如筍般的松樹氣根,吸引一車車的觀光客遠來爭睹奇觀。 對於氣根,我的好奇比不上疑問:這些落羽松如何能安然長到幾乎可以兩人合抱的粗大?尤其在分房分支各家獨立後,那些在屋角宅邊的落羽松如何不受干擾,可以自在形成讓人咋舌讚嘆的景致? 人品決定地景,想來應該是這些落羽松早已被視為住民之一,所以沒有被砍伐斵傷;也應該是世代子孫對於前人種樹的懷念和尊重使然。 秋冬時,松林羽葉紛飛,直到枝幹一根針羽也不剩,庭園舖滿散發著脂香的紅褐色地毯;到了初春,嫰綠的羽葉在枝幹間冒出來,像千萬支小燈點亮了落羽松的生命。當人們站在白色木籬邊欣賞落羽松和樹筍時,是否意會落羽松枯盛輪迴的成長過程?是否也聯想到歷經歲月,背後不變的對待落羽松的住民心靈? 鑑湖堂除了對原有人文建築的維護,保持傳統風貌外,不再有額外的鋼筋建物,一切設施以符合自然生態為原則。因此,水、石、草、木、建物和人文人情合而為一,構成和諧生態。相對於普遍設立「禁止踐踏」、「請勿攀折」…等標語的園區,預設了人性的醜陋,和對人的不信任,但鑑湖堂中沒有豎立任何一個禁制告牌。讓人進入園區,自然感受到從容閒雅,人格人性的美好,也就在這充滿美感的空間被啟迪出來。 順著來時路,走回半月池邊,高聳的亞歷山大椰子夾道相送。回首,不限時開放任人去來的鑑湖堂,映在夕陽中,樸雅的亮光,盎然不遺。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