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9/13 07:22:09瀏覽194|回應0|推薦1 | |
那天我跟幾個見習的輔大醫二生,作了一趟短短的「與人文醫學對話」之旅。 「什麼是『全人醫學』?」我在液晶螢幕秀著前一天晚上剛理好的簡報標題。 「身(body)、心(mind)、靈(spirit)!」簡報旋出一個紅色向中心漸層的等邊三角形。「『全人醫學』,就是函蓋這三個層面的整體性醫學,有人說『全人醫學』是由社會所產生的一門後學院式的新思維醫學,倒不如說是當西方醫學遇到東方傳統醫學所碰撞出來的古典醫學的甦醒!」 每年暑期總有幾批來自台大、輔大醫學院醫二的學生,來醫院作所謂的「人本醫學見習」、「暑期體驗營」,在尚未進入醫學專業領域之前,先來一趟「臨場」的體驗。每年在走馬看花式地「見識」檢驗部門的臨床實驗分析之餘,我這個自認為是個右腦型思維的異類,今年「別出心裁」弄出些『全人醫學』的內容,把我個人在「社會大雜院」的讀書心得與體會作一個學院體制外的分享。 「就醫學整體性的範圍而言,涵蓋了治療醫學、診斷醫學、預防醫學、延命醫學、臨終醫學。我們這些琳琅滿目的臨床病理檢驗,只是診斷醫學裡的一個區塊…」 在這些醫學院高材生面前,我「班門弄斧」地列了一些醫學基本的英文單字:「Sickness、Illness、Treat、Cure,這幾個字從人文醫學的角度,有什麼不一樣…」 「就全人醫學的觀點,sickness侷限在一個身體組織上的癥兆,所以我們會一直聚焦在一個疾病、一個癌細胞,而作出種種的分析統計;而illness則包含了整體性的『病』,一種身心靈延續性的因果。所以衍生出Treat與Cure,這兩個與疾病相對的名詞,Treat是偏重於對身體疾病癥兆的一種『唯物性』處理,而Cure則是身心靈整體性的療癒,當進入臨終醫學,療癒體系(cure system)必須提昇到照護(care system)。透過這些基本醫學名詞,我們可以追溯出全人醫療的精神。」 「可是現代醫學大都把焦點放在『身』,治療醫學、預防醫學都是以『身』的角度去衡量,在治療醫學上,treat遠遠凌駕於cure之上。而病人也習慣於把一個檢驗數值,一個癥狀,視為『全人的我』。『我』在哪裡?在皮膚老化的黑斑裡,在膽固醇300、血糖120裡!所以常常有病人跑來檢驗單位問,我的膽固醇、血糖正不正常?大家都把健康與正常寓於一種數據化的狀態,反而對於整體性的全人醫療卻相當模糊。更次一等的,有些病人被社會教育將生命『物化』成一種『消費意識價值』,這算是台灣醫療文化的一種特產!」 「記得在你們醫學院的基礎教育,有一堂自己模擬病人的實習課程,試圖培養出醫病的同理心。對於這種現代醫學課程,日本人瑞級的老醫師日野原重明感慨地說…」 「『虛擬實境』的實習是培養不出感性的!感性不是經由學問獲得的!不管再怎麼研讀醫學,精通護理都無法學到對病患關懷的感性。」在接下來的「醫療的理性與感性」的投影片,我引了這位我相當推崇的醫界耆宿的金玉良言。 這位日本醫界的老先覺,他那融合宗教、文學與醫療的人文醫學觀,一直讓我心靈共鳴不已:「現在是最難培養感性的時代,一旦習慣於奢侈享受及方便的生活,感性就一定變得遲鈍!無論是誰,即使感性貧乏,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只要多加磨練薰陶就能培養出醫療的感性! 醫學院訓練出來的醫療人員,學院派學的都是分析、數據、統計、語言邏輯,這些屬於是左腦式的理性思考,怎麼薰陶出屬於醫療的感性?除了人與人的接觸、透過自己生病觸及自身心靈之外,可以透過卓越的文學作品,像古典文學、宗教文學(佛典聖經),以及音樂藝術的長期薰陶,為我們狹隘的世界開一扇窗,幫助我們塑造出個人不同的性格…」 送走了這批台灣醫界的未來新生代,我再三琢磨老先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陶冶出醫療的感性,不論醫護人員,或是病人與家屬都要豐富出自己的生命質感,學會以謙卑的心面對疾病!」當我們面對著這個剛強難化、病苦叢生的醫療環境,不啻是一帖清涼的心藥方!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