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 上篇(星雲法師人間佛教系列10)
2008/07/10 18:10:52瀏覽1036|回應1|推薦0

佛陀最初創教時,為了適應眾生的根器,說了種種的法門,但當時並未有宗派的分別。後來,由於歷代大德依個人研究的不同,而對佛陀一代的教化,作了各種不同、偏重性的探討,加上個人的修持體驗,對經典產生種種的詮釋,認為自己所闡揚的,最能代表佛陀的教義,衍變所及,乃漸漸形成各種宗派。

在佛教的宗派裡,大乘的佛教,在中國產生了八個宗派。這八個宗派中,比較重視義理的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及三論宗等,比較重視修行的宗派有禪宗、淨土宗、律宗以及密宗等。以下說明各宗的特性、內容及修行方法。

各宗派的特性

佛法傳入中國後所形成的八個宗派,各有各的特色,它們的特點,可用四句話來形容: 「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

 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一、密富

「密富禪貧方便淨」,是說明在八個宗派裡,如果要學密宗,必須經濟富有。因為密宗的壇場布置精緻莊嚴,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銀,如果是銅質的鑄造,則樣式眾多且須樣樣齊全,修持、作法需要很長的時間,對於上師更要有優厚的供養。所以,要如法學密,經濟上必須富裕,時間上有相當空閒的人,才好修學。

二、禪貧

何謂「禪貧」?想學禪宗,沒有錢不要緊,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之處,只要雙腿一盤便可參禪。古代的禪宗祖師大德,有的常年居住山林,吃的是野菜雜果,穿的是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清貧澹泊,但禪定之樂卻是無窮的。

三、方便淨

「方便淨」,意思是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分行業、身分,隨時隨地都可修持,是最方便的修行法門。

四、唯識耐煩

「唯識耐煩嘉祥空」,意指學法相唯識的人必須耐煩,因為法相唯識裡面的名相煩瑣,義理層次複雜;如果不耐煩,則無法將其頭緒弄清楚,如墮五里霧中,所以學唯識必須像學數學一樣,要耐得住煩,才能學得通,故名「唯識耐煩」。

五、嘉祥空

「嘉祥空」的嘉祥,是三論宗的嘉祥吉藏大師,由於他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三論宗又名嘉祥宗。嘉祥宗所依據的經論為《百論》、《十二門論》以及《中論》等三論,而這三論的內容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稱它「嘉祥空」。

六、傳統華嚴

「傳統華嚴修身律」,中國號稱是大乘佛教的國家,而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為中心。近代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雖主張八宗兼弘,卻是以華嚴思想作為他信仰的根據。《華嚴經》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經過祖師大德智慧的融和,將華嚴的法界緣起思想,提出種種的觀法,寓哲理於實踐之中。由於歷代大德對華嚴思想所做的創新與發明,使得華嚴哲學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出了奇葩,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信仰,因此說「傳統華嚴」。

七、修身律

「修身律」,佛教的律宗,最講究修身做人。因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做好,修身完成,才能進一步開發內心的光明智慧,而證悟最高的真理,所以稱為「修身律」。

八、義理組織天台宗

「義理組織天台宗」,各宗派中,對佛學義理能建立嚴密組織,有系統的加以闡發者,當推天台法華為第一。天台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並按其所攝受的對象,分為頓、漸、祕密、不定等化儀四教,以及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以科學方式,將三藏十二部經典,分門別類的歸納於不同根性的眾生,並將修行的方式與證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較。所以在義理組織方面,天台宗是最嚴密、最有系統的。

以上概略的介紹八大宗派的各個特點,除此之外,此八宗有一個共同特點,便是同時興盛於隋唐盛世,並且展現了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堪稱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

佛教八宗在台灣的情形

以下介紹大乘佛教的八宗,在今日台灣的弘揚情形。

一、密宗

台灣有人修學藏密,有人修學東密。修學藏密者,是修學西藏的喇嘛教;修學東密者,則是修學日本高野山派的密宗。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日本佛教便已傳入台灣。日本的密教則分為兩大主流:一為天台宗之台密,一為高野山之東密。

二、禪宗

禪宗在大陸非常普遍,當時的叢林大寺,都是禪宗的道場,但是後來許多道場叢林都成為倉庫、辦公場所,或者博物館。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在台灣少有具規模的禪寺叢林,有的寺院雖然自稱為某某禪寺,實際上修學內容和禪宗卻不相干。目前台灣佛教的各宗派,其法統幾乎都是從禪宗演變而來,由此可見禪宗對近代佛教的影響。

三、淨土宗

統領今日台灣佛教的是淨土宗,不管是禪寺、律寺,普遍都以念佛法門來引導信徒修持。以念佛法門為中心的念佛會、蓮社、居士林等,也相繼成立,這種現象雖然很好,但我們希望佛教是多采多姿的,各宗各派都能同時發揮其精闢的思想,重新呈現出隋唐盛世八宗並弘的盛況。

四、唯識宗

在台灣,研究唯識的人很少。太虛大師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是他將佛學義理發揮得最為透徹、貢獻最大的,當屬法相唯識。民國初年,僧侶有太虛大師,在家居士則有歐陽竟無、楊仁山等大德的推弘,他們對於法相唯識的研究,皆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民國十幾年時,還曾辦過法相大學,培育出不少的人才,後來分別擔任各大學的唯識學課程教授。

五、三論宗

嘉祥三論宗的學者,目前最有名的是印順論師。他對中觀緣起的性空思想,有其獨特的見解,他肯定緣起性空是佛陀最初開證的法門,也就是佛陀在《阿含經》裡所開示的根本教義。因為性空唯名的義理高深,所以目前對三論研究有心得,並且能加以推揚的大德並不多。

六、華嚴宗

台灣的寺院裡,諷誦《華嚴經》的很多,但是如唐朝清涼大師一樣,能把華嚴深奧的教理,有組織系統地加以詮釋、推演者,則待後起之人發心發揚。

七、律宗

台灣每年舉辦傳戒法會,基本上維持了佛教的法幢,但是對於戒律的內容,真正去了解研究的人,為數甚少。律宗不只是形式上的持戒,其修行方法、精神內涵,和淨化生命的意義,皆必須進一步的闡揚。

八、天台宗

已圓寂的斌宗法師,曾居住在新竹,也去過大陸,在觀宗學社專攻義理組織嚴密的天台,頗有成就。其門人弟子慧嶽法師,繼承他的志願,致力弘揚天台學。

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對於如來的一代時教,可以上面這首偈頌來說明其先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之後,首先宣說的聖教,就是華嚴;所謂「華嚴最初三七日」,指最初的二十一天,佛陀開講《華嚴經》。「阿含十二方等八」,指《阿含經》的教義,講了十二年;《方等經》講了八年。什麼叫《方等經》?不屬於華嚴、法華、般若、涅槃的大乘經典,如大家所熟悉的《阿彌陀經》、《藥師經》、《維摩經》等都是方等經。

「二十二年般若談」,指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經》。「法華涅槃共八載」,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一共講了八年。根據史傳記載: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把這一首偈的時間加起來,剛好四十九年。其次,闡述各宗派的修持法門:

 

一、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一)《華嚴經》的來源

談到華嚴宗的修持方法,首先須了解《華嚴經》。在浩瀚的經典中,《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佛陀曾在七個地方,經過九次聚會,才把《華嚴經》講完。據說佛陀宣講華嚴時,沒有人能了解其中的奧義,因此,傳說這部經後來被藏在龍宮裡,擱置了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發現。龍樹菩薩以他的聰明把下卷背誦下來,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還沒看到便為龍宮的人發現,而將他趕出龍宮。他出了龍宮之後,憑著記憶寫下經文,此即龍宮所傳的《華嚴經》。

《華嚴經》在中國有三種梵文譯本。東晉的佛陀跋陀羅三藏翻譯的《華嚴經》有六十卷,稱《六十華嚴》或晉譯本。唐朝的實叉難陀三藏翻譯的《華嚴經》有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或唐譯本。另外,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譯了《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不論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內容、義理都差不多,而《四十華嚴》乃《華嚴經》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單行譯本。

(二)《華嚴經》的三時判教

華嚴宗的三祖-法藏賢首國師,把佛陀所說的一代時教,用太陽照物的譬喻,分成了「三時」: 第一時:為日出初照時,譬如太陽剛剛上升,先照高山,比喻如來最初證悟,先以無礙智慧光明,照諸大菩薩,所說的經典是《華嚴經》與《梵網經》。

第二時:為日升轉照時,因為光線照射的角度不同,所照的地層面也不同,所以第二時又分有初、中、後三轉,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

「初轉」,是接引凡夫外道,使他們轉凡成聖,如太陽出來,透過高山,射及幽谷之處,以此比喻凡夫外道;佛陀對他們所說的教義是三皈五戒、四聖諦、十二因緣,也就是阿含等經典。其次是「中轉」,為了接引小乘進入大乘,及攝化大乘根性的菩薩,陽光透過幽谷,然後普及高原,比喻眾生心量已較寬廣,可學菩薩道了;此時佛陀為他們說《解深密經》、《圓覺經》、《維摩經》、《大寶積經》、《楞伽經》等。太陽一直上昇,到了日正當中,普照大地平原,如同佛光正照利根菩薩,佛陀為他們開示般若性空的經典,例如《金剛經》、《大品般若經》等,此為「後轉」。

第三時:是日沒還照時,這是轉攝末歸本的法輪。無限美好的夕陽,即將下落,卻又還照高山,表示佛陀將入涅槃,開示圓滿的妙法,所謂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此時說的就是《法華經》與《涅槃經》。以上三時判教的方式,是華嚴賢首國師的說法,但是天台宗的人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智者大師的五時判教,才是最合理圓滿的。

(三)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

《華嚴經》是佛陀教法中,最高深最究竟的法門,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演說《華嚴經》,除了利根的大菩薩,鬼神、天龍八部等,皆無法了解其中奧妙的道理,即使二乘根器的阿羅漢,也不能領會佛陀的說法。

在佛教各種經典中,言真空者,如般若中觀;說妙有者,如唯識法相;提倡頓悟者,如禪門南宗;主張漸修者,如禪門北漸。無論空、有或是頓、漸,華嚴將這些思想統攝,並建立了諸教圓融的一乘圓教。

華嚴的世界叫「華藏世界」,也就是萬有諸法由心所現的「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滅,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是超越一切對待,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絕對平等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真法界,擴大生命的領域,則能證悟到生命的永恆不滅。人們最懼怕的是死亡,最厭惡的是貧賤,如果我們能契入一真法界,則能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對待世界的束縛,而得到心靈上的絕對自由。以下簡單說明一真法界的內容:

1.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

在我們的常識裡,一塊錢很少,萬億錢財才算多,這是我們認識上的差別。在一真法界裡,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一般人認為一塊錢少,是因為沒有認識到一塊錢的價值。這個「一」,不是計數東西時最小單位的一,「一」是個無窮大的數字。例如:萬法歸一,紛紜變幻的萬有,其本源卻是「一」。一粒砂石、一點粉筆灰、一個銀河系,乃至一個宇宙虛空,都含藏於「一」之中;而萬億雖多,萬億之上另有萬億,永遠有一界限。我們要培養從一粒砂石去透視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見識;這個「一」的涵意很深廣,必須深入體會「一」的無限性。

2.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

在我們的觀念裡,微塵很小,虛空很大。其實,這種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錯誤的見解,在真實的世界裡,大小是一樣的。

所謂「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大與小能夠互相容納,正是華嚴微細相容的道理。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麼大嗎?怎麼能撐船呢?如同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盡虛空都可以在我們的心胸之中,關鍵只在我們能不能擴大心裡的世界。

3.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

剎那,是佛教用來計算極短時間的單位,「剎那」究竟有多短?「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意思是說年輕有力氣的人,輕輕彈一下手指的瞬間,就具有六十三剎那。如果用秒來計算,一秒鐘至少有好幾百個剎那。劫波,簡稱「劫」,是計算長時間的單位,是無量數時間的代表,例如:三大阿僧祇劫。

依一般的想法,剎那很短,劫波很長,其實劫波也不算長。譬如有些動物,朝生夕死,牠也過了一生;有些動物,一活幾百年,龜也好、鶴也好,牠還是過了一生。一期的生命,不外是我們行為所留下來的記錄,由於記錄的長短,在時間上乃有長短之別,但是在真實的生命裡是沒有長短的。譬如人雖有生死,但身體死了,生命卻不會損減,好比房子燒燬了、倒塌了,可以搬家;身體壞了,生命也要更新。《華嚴經》說一個人的生命是無限的、永恆的、亙古不滅的。

夢,也能把很短的時間拉得很長,對禪定的人而言,漫長的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般短暫;在牢獄中服刑的人,一天如同一世紀那麼長久。恩愛的人,一旦分離之後,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冤家對頭在一起,則度日如年。所以,時間的長短並非絕對,而是我們愛憎情緒上的分別。

在華嚴的一真法界裡,有並非真有,無也並非真無;污穢的不是污穢,清淨的也不是清淨;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進。在一真法界裡,有無也好,淨穢也好,前後也好,大小也好,長短也好,都是虛假不實的。超越時間空間的一真法界,一念百千劫,百千劫於一念間,一粒微塵就是十方國土,十方國土也是一粒微塵,《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的法界。

(四)華嚴宗的祖師

中國的杜順和尚,是華嚴宗的初祖,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五五七),陝西省萬年縣人。十八歲出家,專宗華嚴,其著作《法界觀門》,將華嚴高深的理論,融貫為禪定的觀門,而創出「真空絕相、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觀,是一位融理論實踐為一體的大德。他一生之中,神異事跡很多,有瞎子聾子拜見了他以後,就能見能聽。有一次他涉水過河,河水忽然斷流,等他上了岸後,才又水流如故。唐貞觀十四年(六四○)圓寂於義善寺。其一生宣揚華嚴教綱,彰顯正理,深為朝野所敬重,唐太宗尊稱他為帝心尊者。

華嚴二祖智儼大師,甘肅省天水人。孩童時代喜歡堆石成塔,串花成蓋,自己當法師,時常叫一起玩耍的同伴當聽眾,為他們說法。他出家以後,深探華嚴藏海,二十七歲時,便著作了《華嚴經疏》五卷,也就是有名的《華嚴搜玄記》,其著作共二十餘種。他除了以著述弘法,以教育徒眾為職志外,一生不求名聞,風範清高。於唐高宗總章元年預知時至,對門人說:「吾此幻軀縱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遊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圓寂於清禪寺,享年六十七。

華嚴宗的第三代祖師賢首法藏大師。法藏是他的名字,賢首是皇帝封賜給他的名號。法藏十六歲時,曾經在陝西法門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佛,表示對佛教奉獻的虔誠。後來聽了智儼大師講《華嚴經》,而歸投在他的門下。法藏大師曾經協助實叉難陀三藏翻譯八十卷的華嚴,並協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譯《大寶積經》。一生中,弘講《華嚴經》三十多遍。在著作方面,有《華嚴探玄記》、《梵網經疏》、《楞伽經疏》等三、四十種之多。他攝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等實踐法門,並以《華嚴經》為骨幹,融和智儼大師的《搜玄記》,完成了華嚴教理的組織系統。所以說,華嚴宗到了法藏大師時,才完成自家教觀雙門圓滿的架構,華嚴宗也由於他的弘揚而集大成,因此華嚴宗又稱為賢首宗。

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清涼澄觀大師,做過七位皇帝的老師,曾至宮中對皇族說法,皇帝聽了大悅,說:「聽大師講《華嚴經》,心裡很清涼。」因此受封為「清涼」。他一生當中,有許多異於常人的事蹟,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他完成了《華嚴經》的註解之後,特地舉行一個「華嚴經註解落成法會」,而這個《華嚴疏鈔》落成典禮的法會,竟有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參與盛會。

此外,他對戒律嚴持不犯,三衣一缽從未離身。一生不重金錢與權力,雖受朝野優厚禮遇,毫無欣喜之色。出家之後,一生未曾躺下來睡覺,夜夜盤腿打坐,每天必誦《華嚴經》,每日下午必施食給餓鬼孤魂。澄觀大師刻苦自勵並致力華嚴宗的發揚光大,為中國佛教文化開出了燦爛的花朵。

華嚴宗第五祖宗密圭峰禪師,唐朝果州西充人。跟隨澄觀大師學華嚴,大師曾讚歎他:「能夠追隨我遨遊於毘盧華藏世界的人,只有你一人了。」被讚為不可多得之英才,繼承清涼大師宗弘華嚴。其間,又隨荷澤宗的禪師學禪,提倡教禪一致,影響後代甚鉅。畢生最大的貢獻為對《圓覺經》的精闢注釋,他以《華嚴經》為根據,對《圓覺經》做詳盡的註解,著有《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等書,為歷來註解《圓覺經》的泰斗。

華嚴宗經過五位傑出大師的推弘,完成了華嚴宗精深的思想體系,和天台宗同為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二大圭璧。

(五)華嚴宗的修持方法

華嚴宗的修持方法很多,以下歸納成四點來說明:

1.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寺院裡,出家人每日早晚課誦,一定要諷誦這個發願文。除了唱誦,更須真正的付諸實踐。不發四弘誓願,不能與華嚴的一真法界相應,也就不能證悟圓滿菩提的大果。學習佛法重要的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就是發四弘誓願。

2.修學普賢十大願:這也是佛門中經常課誦的,即:「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佛住世,七者請轉法輪,八者恆順眾生,九者常隨佛學,十者普皆迴向。」這十件事是大菩薩發精進勇猛心,長期不斷的修行,直到眾生度盡,自己才能休息的大願。此十大願具有深遠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燃燒生命無限的熱情,完成自己,奉獻大眾。

3.修學禪定坐法:華嚴也有華嚴禪定,華嚴禪定的坐法,和禪宗的打坐方法相似。只在調身、調息之後,可觀想諸佛相好,觀想華嚴智慧,靜坐到心靜如水,不起波浪。心上的意念思維,儘量不要讓它妄動,甚至不要思維,不要回憶,不去推理,不去盤算,進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此時心胸清淨明朗,像一面清淨的鏡子,如一潭平靜的湖水。一面鏡子,如果清淨,什麼東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一面湖水,如果波浪迭起,則無法照映出東西。我們對人生的幻想、妄念太多,也無法認識事物的真正面目。

4.睡眠的修行方法:對於睡眠,華嚴宗也告訴我們一些不做夢而容易入睡的方法:

第一、睡覺之前用溫水洗腳,促進血液循環,比較容易睡得著。

第二、睡覺右脅而臥,佛教稱此為吉祥臥,仰著睡或覆面睡,會增加身體的動盪煩躁而不容易入睡。右脅而臥的姿勢,剛開始會覺不自在,但習慣就好,不讓身體亂動,很快就能入睡了。

第三、躺妥之後,閉上眼睛觀想光明,觀想遠遠的地方有光明,觀想眼前若有若無的光明,能在觀想光明之中入睡,一定會睡得很輕鬆,很甜蜜,不太會做夢,甚至人雖入睡,旁邊的人講什麼話,做什麼事,都能了然於心。

第四、蓋的被單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著涼,太厚則呼吸不順暢。

我們為了走更遠的路,中途要休息,為了做更多的事,晚間要睡眠,但是不能過分貪睡,過分的睡眠,也會傷身挫志。以上是睡好覺的一些方法。

(六)修學華嚴宗的利益

修學華嚴宗,或受持《華嚴經》,能得到諸多利益,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修學華嚴之後,每天的生活,彷彿涵泳在一切智海裡,暢遊於一切時空中,讓人感到生命之無始無終,無去無來,無生無死,而體會生命的永恆。有關修學華嚴宗或受持《華嚴經》,得到靈異事跡的記載很多,以下舉出幾個例子:

第一、元朝正順法師,出家於五台山,平時以深密的樹林為茅蓬,以讀誦《華嚴經》為修行的日課,讀誦超過一千餘部。他同時修學法界三觀,每次進入華嚴法界的觀想中,必經三、五天才出定,因此被稱為華嚴菩薩。他將圓寂時,門徒乞求開示法語,他說:「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入滅時,靈桌上出現五彩龍,飛遊於燭光庭宇之間。

第二、唐朝有位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隨法順和尚出家,經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誦《華嚴經》,平日只吃嫩草樹葉。當他誦經時,常有五、六位身著儒服,不知姓氏、來歷的人圍坐而來聽經。其中幾位送奇花異果供養他,花經久不謝,果子吃了肚子不餓。他覺得很奇怪,問他們是誰,眾人回答說:「我們都是山神,因為你的誦經法力,使本山清淨平安,特來供養服侍。」城慧比丘感到這些山神打擾了他的清修,於是遷移到別處去。

第三、後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幹,平時作惡多端,死後墮於地獄,被獄卒牽至門口,看見一位自稱是地藏菩薩的出家人,教他持念《華嚴經》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他見到閻羅王時,閻羅王問他:「你有什麼功德?」他說:「只能誦一四句偈。」於是大聲念誦剛才地藏菩薩教他的那首偈語。閻羅王聽了,就放他回去,同時地獄裡受苦的人,也因聽到四句偈而得到解脫。

《華嚴經》的內容浩瀚深廣,有關受持《華嚴經》而得大功德利益者,在歷史上的記載可說是不勝枚舉,以上僅掬一瓢法海,讓讀者略嚐法味。

 

二、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密宗概說

一般人總以為密宗是非常神祕的宗派,並將它和顯教對立。其實,佛教沒有祕密,一切都是公開的。密宗因專持真言密咒,而真言密咒是諸佛菩薩自內證的密語,恐未具正知正見者妄修入邪,或加以譭謗,所以密而不可對未受灌頂者說,因此本宗稱為「密宗」。

(二)顯密二教修持的融貫

在中國廣大的區域裡,最盛行密教的是西藏。中國佛教的僧團,出家僧眾修身則持律,課誦則是誦經、念佛、持咒,可說是顯密雙修。不過,顯教的佛弟子,修持密咒只是附帶的,並無專修。許多經典也都把經和咒合併在一起,如《般若心經》最後也有一段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而《藥師經》、《法華經》也在經文裡附有咒文。這些都是將顯教經文和密教咒語合併在一起的例證。

(三)咒語的意義及其功用

密宗主要的修行,就是持咒。咒語又名「陀羅尼」,譯成白話叫「真言」或「總持」,即一句咒語包含了一切,也就是總持一切的意義。如同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念「佛」的名字,這句阿彌陀佛和咒語一樣,有包含一切的意思。例如:

在密宗所傳授的咒語當中,最普遍的是六字真言,又叫做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此咒是佛的真言,功用很大,可以消災延壽,驅邪避難,所求皆能如意。
根據《大乘莊嚴寶王經》所說,持誦此真言,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之後,當得極樂上品之生,餘諸所求,皆能如願。經上說:

「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是如意摩尼之寶(六字大明咒),汝七代種族皆當得其解脫。善男子,彼持名(六字大明咒)人,於其腹中所有諸蟲,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

「若復有人以此六字大明陀羅尼,身中項上戴持者,善男子,若有得見是戴持之人……則如見於如來,又如見於具一俱胝智慧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人而得無盡辯才,得清淨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多圓滿功德,是人得天轉輪灌頂,是人於其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所觸之人發起慈心,離諸瞋毒,當得不退轉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觸於餘人之身,蒙所觸者,是人速得菩薩之位。」

「若是戴持之人,見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異類,諸有情身,如是得所見者,悉皆速得菩薩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而得不可思議相應念誦。」

念誦六字真言,不但自己能消除罪業,具足一切功德菩提,得到解脫,並且能庇蔭親族,乃至一切眾生,使他們也能脫離痛苦,得到安樂。這個六字真言的殊勝奧妙,由以上列舉之經文,可略見一斑。持誦咒文時,要抱持堅定的信仰,不可懷疑,只要一心一意的誦念下去,自然有功用。

另外,持念密咒還有以下功德:1.能生長智慧;2.能提昇正念;3.能消除災患;4.能聚集善法;5.能遮止眾惡。當然,念咒最重要的是三密相應:第一、手要結印,是為身密;第二、口要誦咒,是為口密;第三、意要觀想種子字,是為意密。三密相應,就是口中誦咒語,同時結著手印,意念則觀想種子字,身口意三業,同時運作。若能三密相應持誦咒文,則功德更大。

如果自己不會持咒,只是聽別人誦念也是很好,因為這已結下了一個佛種的因緣,將來仍可獲得人天福報。當然,最好是聽聞之後能相信、修行、受持而不忘失。如果能將咒文持好,並融化於生活之中,一定能身心愉快,智慧增長。

(四)念咒的五種方法

念咒有五種念誦方法:

第一是蓮花念誦,念誦時要耳熟能詳,朗朗上口。

第二是金剛念誦,就是把嘴閉起來,不出聲音,在心中默念。雖然默念無聲,但是要字句分明,了然於心。

第三是三摩地念誦,其方法是保持口與舌頭不動,心安定下來,安住在禪定之中,然後觀想真言的文字。

第四是深深念誦。先觀想眼前有一朵蓮花,蓮花上面有一個白螺的貝殼,從貝殼裡發出梵音,然後跟隨這音聲來念咒。

第五是光明念誦,口中念誦「唵嘛呢叭咪吽」,觀想口中長出一道光明,此光明和我們虔誠膜拜的本尊佛,也就是大日如來合為一體,意思即自己的本性與本尊佛的法身同體無二。

以上是密宗持咒的意義和方法。

(五)如何進入密教之門

在顯教裡,要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必須皈依三寶。皈依了三寶,表示我信仰了佛教,願意以佛法為人生的指南,佛教稱此為「三皈依」。

顯教講三皈依,密教則必須六皈依。除了皈依顯教的佛法僧三寶,密教還必須皈依上師、本尊、護法。在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一書中記載,太虛大師座下的弟子大勇法師,想到西藏學密法,依照密教的規矩,禮請了一位護法神來護持他。不料卻請來一個狐狸精,狐狸精破口大罵大勇法師:「你不可以到西藏學密法,如果你堅持要去,我就擾亂你的修行。」使大勇法師進退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有時候請護法神來護持道場固然不錯,但是神和鬼一樣,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如果不能順其心意,反而惹麻煩上身。

由於密宗的儀軌非常的複雜,諸如灌頂、結手印等,都不容易學習。如果想專修密宗,除了六皈依之外,必須跟隨具正知正見的上師,才能如法學習。平常我們可以修持顯教法門,誦念密宗咒語,而收顯密兼修之效。

 

三、律宗的修持方法

(一)戒律的意義

律,指佛教的戒律。佛經裡一再強調:「戒住則法住。」戒律是維繫佛教於不墜的綱常,是我們邁向佛道的準則。人生道路即使像高速公路那麼平坦,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時有發生車禍的危險;人生旅程上,如果不持戒律,也隨時有喪失生命之虞。

戒如明燈,有了燈火的照明,可以看清環境,不致跌倒;戒律好像城牆,敵人來襲時,可以保護我們的生命財產;戒律如老師,告訴我們人生的方向。戒律能抵擋私慾的強敵,守護我們的慧命。佛陀即將涅槃時,弟子們圍繞著他,問了幾個問題,其中有人問道:「佛陀,您在的時候,我們以您為老師。您涅槃了,我們以誰做老師呢?」佛陀回答:「以戒為師。」戒律的老師,隨時隨地指點我們的迷津,使我們知道何去何從。

(二)律宗典籍

講戒的經典很多,最有名的是四律五論。四律指《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訶僧祇律》;五論是《明了論》、《薩婆多論》、《善見論》、《摩得勒伽論》、《毘尼母論》。在中國最盛行的是《四分律》,有法礪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懷素的東塔宗等三派,其中以道宣律師的影響力最大。

戒有五戒、十戒、八關齋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乃至無量無數的戒。受戒好比學生要遵從校規,人民要恪守法律,我們則要依循人生的準則--戒律的指示,才不致身心放逸。學校的校規、國家的法律,是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吾人發諸於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兩者迥然不同。

戒,依據它的精神,分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陀制定的法規,是聖道的根本,能生長禪定、智慧;嚴持戒法,可免於沉溺生死大海之苦。戒體是受持戒法之後,得戒法之精神融貫於內心,產生防非止惡的功德;戒體即戒律的根本精神。戒行是將戒體如法地表現於身口意三業。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種不同的戒行,如前面所提的根本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具足大戒等等。如果缺乏戒體為內涵,那麼佛教的戒律,易流為形式化的戒條;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實踐於行為,如同虛設,對生活產生不了作用。因此戒雖分為四科,其精神是一體的。我們受持戒律,應將這四者充分的發揮,蘊戒體於內心,將戒行形諸於外,才能莊嚴身心,受人愛敬。

(三)出家眾的戒律

在佛教裡,出家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應守的戒律有三百多條;出家的男子,稱比丘,應守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條戒。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出家的男孩、女孩,稱為沙彌、沙彌尼,須守十條戒律。茲將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法的綱目簡單條列如下:

1.波羅夷戒:出家人有四條根本大戒,是絕不能犯的,犯了這四戒,叫做犯四波羅夷戒。何謂波羅夷?波羅夷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犯了波羅夷罪,從此佛教不要他,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此四條根本大戒就是殺、盜、淫、妄。殺是以瞋恨心殺害眾生;盜是不經同意而盜取他物;淫是以貪婪心行姦淫的事;妄是以不實在的話,欺誑別人,例如自己並沒有得到神通,卻說有神通;沒有證到羅漢果,卻說已經證果了。這就是大妄語。

2.僧殘戒:僧殘戒有十三條戒,就是犯了很嚴重的罪,要趕快加以補救的意思。出家人犯了這方面的戒,等於殘廢一樣,是次於波羅夷的重戒。譬如不明真實情況,隨便誣賴別人、譭謗別人;講話不負責任,興風作浪,挑撥離間別人的感情等等,都是犯了僧殘罪。

不過,犯了僧殘戒,如果能懺悔,接受僧團的救護,仍不喪失比丘、比丘尼的資格。

3.不定戒:不定,有兩條。所謂不定,指這個罪還沒有確定,尚在懷疑判斷之中。譬如某某出家人和某一個女人,共處於幽室中,或同在偏僻的地方。兩人之間究竟有沒有犯戒,不得而知,這就犯了不定戒。遇到這種情況,當事人應趕快自我表白說明;如果不老實自說,除了不能洗清罪名,別人懷疑你犯到某種程度,就得接受那種罪法的處理。

4.捨墮戒:捨墮,就是波逸提,有三十條。例如把多餘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不肯轉送給別人,超過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這個戒。為什麼叫捨墮呢?犯了這種戒的人,他必須趕快捨離所有犯戒的贓物,不僅要把所得物捨掉,更要捨除貪心,因此稱為捨墮戒。

另外有一種叫單墮,一共有九十條,和捨墮一樣,也是波逸提戒的一種。捨墮是必須捨去犯戒的財物,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懺悔,即可以得到清淨。三十條的捨墮戒,是捨去財物、捨相續貪心、捨罪的意思;而九十條的單墮只有捨貪心、捨罪。犯了捨墮罪或單墮罪,如果不能至誠懺悔,都會墮入地獄受苦,因此同稱為「墮」。

九十條的單墮戒,條目煩瑣,無法一一加以說明,在此僅介紹其中一、二條。單墮戒前三條分別為妄語戒、罵戒、兩舌戒。俗話說:「斧在口中,禍從口出。」在十戒中,對於口業就提出了四條,可見我們平時不經意中,由口所闖下的禍端有多少,因此佛教對口業也特別的注重。

所謂妄語戒,是指不明究實、胡造謠言,強不知以為知;甚至知而不言,當說而不說,也犯了妄語戒。有些人明哲保身,不管天下大亂,反正對與不對、好與不好,與我不相干,這種「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在僧團裡是不合法的。佛教的積極參與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5.波羅提舍尼戒:波羅提舍尼戒一共有四條。提舍尼的意思是向彼懺悔,犯了過錯,只要向一人懺悔就可以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的信徒很虔誠,知道城外有比丘可以供養,就備辦飲食,親自帶到城外精舍去供養僧侶。但是由於精舍座落郊外,人煙稀少。當信徒帶著厚重的財物經過曠野時,有時候會遭遇到壞人搶劫。佛陀於是制戒,比丘應該自己入城去托缽乞食,不自己入城托缽乞食即犯了此戒,必須向一人道歉懺悔。這種不入城托缽,懈怠坐待施主送食物來供養,即屬波羅提舍尼戒的一種。

6.突吉羅戒:有關威儀方面的戒,屬於突吉羅戒。從身業與口業來說,稱為惡作或惡說,在戒本裡把它歸類於眾學法。眾學戒有一百條,是輕微的戒法。比如坐在椅子上,蹺起二郎腿,失去威儀,即犯了突吉羅戒。不過這是小小的戒,並不嚴重,所以叫眾學,意思即應當在大眾之中再努力學習。

如果服裝不整,或把衣服倒過來穿,像公子哥兒油腔滑調的樣子;或穿著拖鞋進入殿堂,這都不合乎威儀,犯了眾學法的戒。眾學法相當於今日的生活須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

7.滅諍法:滅諍法,有七條戒。所謂滅諍法即大家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一般會引起諍論是因彼此對法相的看法不同,抱持自是彼非的態度,在討論之中起了爭執。有時候某一人所犯的過錯,到底是屬於那一類戒法,由於罪相不容易分別判斷而引起的諍論,這種情形就需要滅諍法來消弭彼此的諍議。

(四)佛陀制戒的因緣

佛陀為了達到十種利益,才制定戒律。所謂十種利益:

1.為了使僧團大眾和合相處。

2.藉和合清淨的僧團風範來攝受僧眾。

3.以法來調伏個性較頑劣的眾生。

4.使僧侶知道過錯懺悔以後,內心得到清淨快樂。

5.使僧眾言行有所規範而斷除現在煩惱。

6.使僧侶斷除現在煩惱,進而產生定力,斷除未來世的煩惱。

7.使信眾生起信心。

8.使已生信心的弟子,更加堅定。

9.使正法得以久住,佛法長存。

10.使未來戒法常在,修行梵行者能安心住於佛法之中。

以上十益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每一條戒律的制定,本來都是佛陀為了隨順當時的情況,依照當時的風俗民情、因時適宜善巧制定的。弟子每做了不如法的事,佛陀就告誡說:「下次不可這樣啦!應該制定這樣的戒,以後不可再犯。」當時佛陀為了糾正弟子的行為,所制定的規矩,就成了現在的戒律。

(五)在家信眾的戒律

在家戒有五戒、八戒、菩薩戒等。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相當於中國儒家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

不殺生是對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是對他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是對他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是對自己的靈智不侵犯,而不致去傷害別人。因此,所謂五戒,綜合起來就是一戒,即是不侵犯。不侵犯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觀念加以詮釋,就是自由的意思;在不侵犯別人自由的情況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有些人不了解持戒的精神,擔心受了戒會自我束縛,其實受了五戒才是真正的自由。試看關在牢獄裡面的人,不都是犯了五戒,才失去自由嗎?像殺生,主要是殺人,現在有些人太狠,不但殺人還要分屍。案發判刑,今生身繫囹圄,身心不自由,來生墮落地獄,不能解脫更不自由。

所謂偷盜罪,放眼今日社會的貪污、詐欺、背信、違反票據法、搶劫等不法行為,都是犯了偷盜。邪淫諸如妨害風化、重婚、騙婚、三角戀愛都是。妄語呢?在這個社會就更多了,只要對自己有利,能夠騙取對方的財物,則不擇手段,不惜用什麼語言來傷害別人。飲酒戒,除了會使人昏醉的一切飲料不可飲用之外,舉凡鴉片煙、嗎啡、速賜康等,會迷失人類本性的毒劑,也不應該吸食注射。

不受戒,犯了過失,一樣有罪。受了戒,好比駕駛有了交通規則,比較安全;航海中,有了羅盤可以指引;人在學校裡,有老師可指導;戰爭時,有城牆可以保護自己。所以先生應該鼓勵太太受戒,太太應該勸導先生受戒,先生受了戒,太太可以放心先生將不會在外拈花惹草;太太受了戒,先生也可以放心她不會紅杏出牆。因此五戒是維護家庭和諧美滿的助力,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促進社會安寧進步的妙方。

已受五戒者,可以進一步受八關齋戒,體驗一下出家人的生活。可於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的六齋日當中來受持八關齋戒,為了現代人的方便,也可選擇星期例假日。這一天除了受持五戒,還要加受三條:一是不擦脂粉、不化妝插花;二是不唱歌跳舞;三是不睡高廣大床,合稱八關齋戒,齋就是持過午不食戒的意思。受持八關齋戒的主要意義是讓在家信徒有機會培養出離心,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這是佛陀慈悲特別開出的方便法門,讓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

經典告訴我們,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引發智慧,而達到解脫。在家信徒學佛持戒,如此薰習之後,生活中自然會產生定力,增加智慧,道德與人格自然昇華。

 

( 知識學習其他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bob&aid=2028992

 回應文章

水手
水手
2010/10/24 17:19

《台灣各類宗教的騙局!》

 解惑(宇宙)無神佛--世界各類宗教都是騙!怪力亂神的

人,死後被判刑懲罰的實況:

請上: 張國松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life-dic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