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心聲 學音樂要能持續,一定要有原動力,興趣最重要。然而小的時候,孩子會說出對那種樂器有興趣的少之又少,只要不討厭就有希望繼續學。學音樂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要經過一段時日才看得到一丁點的成果,就得連哄帶騙使出拖延戰術。 孩子小不懂事的時候,教孩子去練琴,越小越可以使喚,多多少少會練點琴。從一些人的眼光,是逼出來的,這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長大後,怎麼逼也逼不來,最後還是難逃親情和鋼琴二選一的命運。所以最好在那之前就養成練琴是個習慣,是件天天要做的事,像吃飯一樣平常。等到孩子發生疑問時,希望已經到了可以講道理的時候,曉以大義,孩子會做出「明智」的抉擇。 孩子以前曾拿別的孩子放學回家,就可以到外面玩,別人不用練琴當藉口來塘塞,做為他們不練琴的正當理由。我們點出很多研究證明學音樂對孩子在學業上有幫助,而鄰居孩子要花比較多時間寫功課的事實。到了小學四年級開始,學校開始有音樂課,音樂課老師也是「音樂對孩子在學業上有幫助」這套說辭,希望學生選上管樂團、弦樂團,或是合唱團。其實一開始讓孩子學琴時,這些道理我都不懂,只知道孩子很好學,要滿足孩子的心,該學點不是課業上的東西罷了。
有位朋友為了孩子學琴,從十六分之一大的小提琴開始買起,收集到各種尺寸的小提琴都有,也有鋼琴。可是孩子現在什麼都不學,這些樂器難逃當裝飾品或沾灰塵的命運,因而感慨的說出經驗談,認為這些都是花錢浪費時間的事,孩子終究都不學,也不走音樂系,何必當初花這麼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 個人不以為然,把學習音樂分成兩種目的,一是直接的主要學習目的,就是學習到音樂的知識,以鋼琴為例,就是彈鋼琴所有相關的知識,小至音符、節拍、音色、音調等,大到一支曲子的表現,延伸到作曲家的特色風格等,一般學音樂的領域,也是音樂老師傳授學生的重點。 另一種是間接的目的,學習如何學習 (learn how to learn),不論是增加注意力也好,增進觀察力,或者是訓練耐心,強調注意小細節也罷,進而到時間的運用,目標的設定,自我的衡量等等,都是從學習音樂中附帶的效果。當然這些也可以從學其他才藝或運動學到,卻是不容忽視的好處,也是一輩子都受益的技巧。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必有收穫,而這收穫已經被孩子運用到生活上,只是無法一個個具體挑出來,一項項評估,不見得當時學琴都是白費的。也許因為學琴,訓練了注意力的集中,因而上課學習效果變好;也許因為學琴,學會了安排時間,從此在時間運用上得當。不是因為看不到的直接效果,就論定是沒有作用。學習任何才藝都有好處,畫畫也好,打球也好,都是學習如何學習,不一定要從音樂著手。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給予不斷的鼓勵,美國人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很小就培養出信心十足的獨立個體。他們不僅給自己的孩子打氣,也毫不吝嗇的給別的孩子鼓掌。讚美的言語和方式,以我們中國人以前受教育的觀念,有點像在灌迷湯。老美就有這麼大的能耐把六十分,當成一百分來鼓勵,帶給孩子正面的肯定與激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沒有修過教育學分,也不是學音樂的,更摸不到專家的邊,只是一個陪著孩子走了九年學音樂的路上一點感想。
伊涵 4. 7.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