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麵包「ㄆㄤˋ」的由來
2010/11/17 18:06:22瀏覽188|回應0|推薦1



「麵包」在台灣的「河洛話」稱為「ㄆㄤˋ」與華文「胖」同音,所以以前要是小孩子吃不胖,大人會常常買「ㄆㄤˋ」回家,因為吃「ㄆㄤˋ」就會變胖。所以「ㄆㄤˋ」(麵包)是「河洛話」的外來語,源自於日本殖民台灣時期。

 

四、五百年前是歐洲海洋世紀,當時候的歐洲諸國(英國、葡萄牙、荷蘭)均對外從事海洋探險並佔領殖民屬地。日本的長崎就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的地方(1543年),而歐洲烘焙的方法連帶也被帶到日本,所以店名或商品名以「長崎蛋糕」為訴求,就是這段歷史淵源。

 

不過,因為麵包發酵膨脹的作用,加上又是歐洲人的食物,日本人很排斥,並稱為「魔鬼的詛咒」。一直到戰國時期織田信長才正式接受「麵包」,並做為作戰用的軍糧,但是到了德川家康年代又被禁止製作,因為與基督教有關。

 

在歐洲最早期的麵包稱為「pound bakery」(歐洲計量單位為:磅),就是使用「一磅的糖、一磅的油」的高油高糖麵包。法國人稱麵包:「Pain」,西班牙或葡萄牙稱麵包:「Pan」,而語源係從拉丁語:「Pains」,這個名稱葡萄牙人登陸日本九州的長崎,葡萄牙人稱的「Pan」就變成日語的「ㄆㄤˋ」,而台灣曾接受日本殖民統治所以日語的「ㄆㄤˋ」就變成台灣河洛話的「胖」。

 

「俗ㄆㄤˋ」就是最便宜的麵包,而當時最便宜的麵包就是「土司」。所以「土司」民間通稱為「俗ㄆㄤˋ」。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sc99&aid=460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