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加入此網頁到:你推我報  

喪祭之禮乃是為人子女應盡之孝,古來有自!那麼當親人往生時,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很多人在遇到此事時,大都會手忙腳亂,所以平時應多關心此事及多瞭解喪儀,免得到時六神無主,東聽西忙。
首先當人即將往生時,家人應先找「法師」來幫親人助念,或請上師來幫親人做「中陰身遷識」。這時,如有家人在外應快聯絡,還有長輩親友,想見最後一面的、有話要說的,可以一一道別,但話中請勿讓往生者傷感、痛苦,應儘量令對方安心放下。
一般喪禮:有錢人生病將死,家人可先令其立遺囑,免得事後為爭家產而成悲劇。無錢人可免立遺囑。囑備既絕,往生後,家人勿在亡者前哀慟,去冠華服,立長男為喪主,無長子立次子,無子立孫,無男立女,即床而奠,「訃告」親友,「小殮」設幃置屍床,陳襲衣食具於房中,男子喪,婦人出幃;婦人喪,男人出幃。乃浴乃襲,裹屍用新棉衣物,稱數隨宜三、五、七,外加禮服、冠用布或帛、襪履如平時,遷置屍床,乃奠,陳設如生前,「大殮」次日或隔日行之。
以下略說臨終及往生前後之準備:生死乃人生過程中自然之現象,有病時不可諱疾忌醫,病人若是在自家療養者,將死之前,一般都會有迴光返照現象,民間俗稱「反青、反熊(反常)」,大都會有託孤或立遺囑,或將其財產分配親人子孫。
依傳統習俗,當病人自知將終,會指定以大廳為其「壽終」之所,因此,如果親人、長輩病危之前,子孫應該先將大廳打掃乾淨,並準備舖放水舖,俗稱為「併廳」;併廳後馬上要舖水舖,俗稱「水床」!以厚木板一張約六尺長,寬約三尺,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勿緊靠於牆壁,男左廳牆,女右廳牆,依男左女右為龍虎邊;民間稱這樣為「壽終、正寢」。
人未往生前,家人可先為其備好壽衣,未終之時應先將衣著好,並為其加上紙尿布,免得人往生後會「放金、放銀」,俗稱就是大小便!一旦親人氣絕往生,須移至大廳時,必須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因人往生移至廳堂要沐浴更衣,怕會對神明祖先不敬,俗稱「見刺」,等出殯做完七再除去。
民間宗教信仰之配合:由於人死後靈魂須乘轎赴陰間,因而一斷氣,家人須在門口戶外燒一頂紙製「魂轎」,現在大都改用「汽車」,內有司機。同時,要在腳尾供「腳尾飯」,點腳尾燈、燒腳尾錢,而燒腳尾錢須從往生時一直燒到入殮,可一張一張慢慢燒,家人輪流燒。有燒一天,也有燒三天、七天,因古人有時須等遠方家人回,見完最後一面才入殮。
當知道家人不久於世時,可先將相關的宗教物品備好於家中,以免事出倉促,有所誤失!如有宗教信仰者,可於臨終前安排同門法師、上師探望並給予開示。在淨土、一貫道、其他宗教都有在做臨終助念,而天主教之神父也有到病危教友家中,為病危教友行「臨終傳油禮」,如此可讓教徒堅定他的信仰,讓往生者減輕面對死亡之恐懼。
親人一旦斷氣死亡俗稱「初終」,此時魂魄一分為二,體魄留於水床上,俗稱「水舖」;靈魂則茫然不知其所在,所以民間習俗會在自家門口焚燒一頂紙轎,供靈魂乘用,民間稱做「燒魂轎」,也是子孫對長輩的一個孝心。
早期有些習俗,當親人「初終」時,須於門口打碎一只瓷碗,然後唸「碗破家圓」後,全家始舉哀。記住!當親人走時,切記不要拉扯屍體,也勿於亡者前哀慟大哭;因為佛教界認為,人在往生初期八小時內,因八識未完全脫離形體,所以不能移動大體,亦不可哭泣,免得亡者心生執著,顛倒妄想瞋癡。
依民間習俗,當人往生後,子女即找一顆石頭或用一支大銀紙來作為屍枕,這樣子孫才會「頭殼硬」(比較聰明之意)。其實是人死後嘴巴會打開,所以將頭墊高,屍首才會收合下巴,也不致張口難看。再來就是須於亡者口中放一枚銀幣,現大多改為用銀紙、金紙或紅紙代替;用剪刀剪金銀紙成圓幣,此稱為「含殮」。如眼睜未閤,取張銀紙放於眼上揉動即合。
家有辦喪應於門口張貼,以白紙黑字書寫,父喪寫「嚴制」,母喪寫「慈制」;門口春聯應撕除,貼上白色紙條書寫—上聯寫「蓮池海會」,左右寫「彌陀接引,往生淨土」;為敦睦鄰居,應為左鄰右舍大門貼上一塊紅紙,以示吉利!要記得出殯後始撕除,在辦理喪事期間難免會干擾到鄰居,所以事後記得「答禮」。
早期農業時代,親人死後,孝男子孫輪流看守,俗稱「守舖」。同時也是防止肉食動物如貓狗會毀損屍體,且尚可預防親人死而復活,乏人急救,所以古代當親人往生,將移至大廳,需等三至五天或七天才會將人入殮,此是常有之事。
再來要行入殮儀式,俗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一定要請有經驗的法師選日、選時,如是土葬,一般會先看入木時辰,後看墓地,再決定出殯日期,而擇日時須提供亡者及家人的生辰八字,此乃「火化」或「土葬」、「進塔」分金坐卦要用。
當入木時辰看好時,便可向親友報喪,父喪要報伯父、姑母,母喪要通知外家,俗稱「報白」;母喪娘家來弔,孝男等須至門外跪接「母舅」!如是父喪就不用跪接母舅;親友聞耗抵喪家,焚香致奠俗稱「覓喪」,而家屬須向死者稟明誰來上香。
如是出嫁女兒聞耗奔喪回娘家,在離家前一段距離,即須號哭跪地而行進門,且有哭辭,如:「我爸、我母、娘類呀喂、父親大人、母親大人」等。「阿爸、阿娘」聲極淒冽,俗稱「哭路頭」。凡是長輩過往,子孫未隨侍在側,從外地奔喪而回,必須匍匐跪行入門,表示自己未能盡孝,希望原諒!此乃習俗,現大都已少見了。
在這裡順便介紹幾個有關喪禮祭祀名稱及程序:如人往生後「奉腳尾飯」,再來「接板」(接棺木),「辭生、作七、作旬、作功德」此為法事,家奠、公奠、出殯(路祭)、安葬(火化)、祀后土、點主、返主安靈、巡山、完墳、作百日、作對年、除靈、合爐。
註:靈桌與帛設於正廳一角落,「辭生」時可備十二種菜碗,供於亡者靈桌上,若有請僧道為亡者誦經「開魂路」,靈桌上還須供三果、「四果」是供佛用,還須備「腳尾飯」(米飯)一大碗,飯上置上熟鴨蛋一只,飯上插立一雙筷子。
那麼一般人都會把作七和作旬當作一樣,其實是有些不同,人死後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俗稱「作七」,共有七個七;分別為:
頭七:由孤哀子負責祭主祭品,每個七負責的祭主也不同。
二七:由媳婦負責。
三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
四七:由姪女負責。
五七: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
六七:由出嫁的姪孫女或是曾孫女負責。
七七:民間俗稱「滿七」是由孤哀子家中成員負責。
但是,有些地方民間風情不同,作七方面也略有改變,像客家人與閩南人在習俗方面就不太一樣。閩南人「三七」為「查某仔」(女兒七),而客家人是以「四七」為女兒七。而今的現代人在作七方面也都不太照作七方法來作了,有將七七改為二十四天,即頭七後每隔二天為一個七計算,早期作七都在凌晨子時作,也就是從死亡後的第六天晚上十一點至隔天(第七天)凌晨一點算一個七。
一般在作「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時的供品都會比較為隆重一點,在民間習俗方面作七拜菜時,都會先準備一份三牲水酒、紙金拜祭土地公,如豬肉、公雞、魚等;在拜亡者時有拜五味碗或是十二道碗,如:白米飯、米粉、春乾,這是象徵「有餘、豐收」,韭菜象徵久久「有菜吃」,豆乾象徵「做官」,芹菜象徵「勤富」,魚丸、肉丸象徵高中「狀元」或當「議員」,菜頭象徵好「彩頭」,豬腸、雞卵象徵「生丁家旺」,雞翅膀象徵「大鵬前程」(事業順利之意),其他供品還有三果、紅圓、發粿象徵子孫團圓「興旺發財」,麵頭山,又稱為財庫山、子孫山。
當亡者七七做完後,再來就是要「作旬」,所以在民間有些人,他會繼續的將「作旬」祭拜完成,以盡子孫的孝道。那麼作旬要如何作呢?一般在作完「七七」後,每十天為一旬,前四旬是用來拜祭四位十殿閻王的判官,第五旬是第九十九天加一天改為作「百日」,所以現代人常會以為「作旬」就是「作七」。還有民間習俗一般居喪未對年,如遇逢年過節大都不慶祝,如遇祭祖時,須提前一日祭拜新亡者,隔日再行祭祖。以上為民俗葬禮之略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