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COMIC】究竟是誰給死神投票
2007/01/17 09:59:34瀏覽637|回應1|推薦12

只治標不治本、只重表象不深入內函...........

不管民間之民生疾苦,只管金權的鬥爭狡詐.................

這種共業是誰造成的???何不捫心自問好好的想想..............

--------------------------------------------------------

中國時報 2007.01.17 
又走了一個小孩之後
陳宜珍 

逃過邱小妹妹醫療人球案可能面臨的責難,社會工作人員終究躲不了黎小弟弟受虐致死,疏於介入處遇的人道、專業、行政責任。筆者無意替當事社工開脫責任,然而,基層社工不應成為中央與地方政府缺乏擔當,以及地方首長政績和選票考量下的代罪羔羊。台中縣的黎小弟弟不過是冰山一角,其他暗夜哭聲不知凡幾。

    即使不與西方福利先進國家日本相比,單相較於香港每一位社工服務九百個人來看,我國社工人力偏低是不爭的事實。根據研究粗估,我國公、私部門社工人力約有七千多人,亦即大約每位社工平均必須服務三、四千人。人力不足,導致每個社工的案量過高,而產生服務順序的排擠效應。每個社工身上揹著七、八十,甚至是上百個案主/家,應該被解決的就是會有立即可見生存危險的案主。

    而地方政府千篇一律的說詞,不外乎財政困難,沒有足夠預算聘任社工,或祭出政院人事行政局對組織人力總額管制的規定。諷刺的是,再怎麼窮的縣市,都可以花個數百萬、甚而上千萬舉辦跨年;每次新任縣市長上任,屢屢傳出社工以聘僱契約到期而被迫離職。而基層社工則必須扛起沈重的案量,自行面對執行公權力時被案主與加害人恐嚇、騷擾、辱罵等不堪,以及執業過程中所產生的替代性傷害。

    大部分社會福利機構的薪資報酬,幾乎難以聘用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者,尤其是越往中南部地區。每個月不及三萬元的薪資報酬,為數極多的機構甚至不提供勞退,又得面臨職業風險急遽增加的事實,社會工作者在老年之後,甚至都可能成為低收入戶的窘境下,人力不斷流失,社會福利機構也永遠都是新兵訓練中心。此現象當然與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限制,且仍極度依賴政府補助和方案委託有關。

    新自由主義當道,強調政府小而美,公部門人力不足成為趨勢後,多數方案以公辦民營或方案委託方式交由民間機構辦理,免除人事設備維持等相關費用然而,政府對待民間社會福利機構的態度,只是在口頭上喊出所謂的「伙伴關係」,事實上卻把民間機構視為社會福利的後備軍。在提供給民間機構的方案委託預算中的人事經費,更是極度不友善。

    民間單位為了機構生存,在聘僱社工時,受限於經費不足,只能將對象鎖定在年紀輕、年資少的新手社工。多數機構將應徵對象的年齡限定在三十歲以下,標準稍寬鬆的則在三十五以下。試想,一個從小可能在相對平順的環境中長大,獲得社工學士或碩士學位的孩子,在面對最黑暗的社會現象與最弱勢的族群時,單只訴諸專業訓練,都可能迫使這些新手社工提前出局。這也是每年全國可培養出二千三百多位社工新鮮人,但全國各機構依舊缺人的可能原因。

    地方自治條例原旨在於尊重地方政府的權力,卻成為中央與地方在福利政策與社工人力政策相互推託的藉口。中央因為首長更迭不斷,福利政策的新陳代謝隨之增加。而新政策實施所聘用的社工人力,便得面臨上半年可能有工作,下半年工作可能就不見了的不確定性。

    大溫暖和弱勢兒保社工的聘任便是例子。大溫暖的社工被告知,計畫沒了,工作也就結束。弱勢兒保社工在第一年還有中央政府挹注地方政府七十%的人事費,第二年之後,地方政府就自行想辦法。社工的前途維繫在政府搖擺不定的政策中。

    這些年來,家庭組織出現結構性的大轉變,傳統鄰里守望、家族互助的功能不再,濟貧也不再是社會福利的主要工作內涵。後工業社會的不確定性,風險社會的來臨,社會問題的多元與複雜程度等,讓社工不再只是一廂情願的有著耐心、愛心和專業知能即可被演維持社會公義的角色。如果各級政府仍舊推諉塞責,民眾只能自求多福。

    社會大眾可以在走了一個邱小妹妹或黎小弟弟或任何一個叫得出、叫不出的小孩之後,對社工的良心與專業發出質疑和指責;可是,如果不能面對問題對症下藥,又如何能有效防止未來悲劇的發生呢?

    (作者為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係博士生,台灣社工專業人員協會副秘書長)

社工員的Morning Call案主自殺了…

早上接到電話,我的一位案主割腕自殺了,心頭一緊,與案主互動的過往畫面快速浮現,直到確定案主平安無事才稍稍放心,趕緊到醫院去探視案主,穩住家庭能繼續運作。

下午另一位憂鬱症的單親爸爸來訪,扯開衣領,告訴我他每天因為討厭自己都會用拳頭搥自己胸口,或是用鑰匙用力戳傷口,胸口已經瘀青紅腫一片,這名爸爸甚至想用汽車廢氣自殺。我陪在他身邊,希望提供他一個心情的出口,但是當爸爸問:我半夜心情不好,想找人說說話的時候,可以打電話給你嗎?忍著擔心的心情,還是只能委婉地說明工作上的限制,拒絕了爸爸的要求……

我,是一名社工,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

這些是平常與我互動頻繁的個案,但是他們似乎總是遊走於生命的邊緣,讓我膽顫心驚,恐懼有一天他們會拋下孩子,造成遺憾。更何況還有許多其他六七十名個案,可能平常無法太多時間去陪伴的,每一個個案都有著自己家庭的問題,但當每個個案都苦苦哀求要我們幫幫忙的時候,時間要如何切割?情緒要如何轉換?

我們這群小社工可能出於一些執著、一些熱情與一些想幫助社會的傻勁,進入這個行業,而進了職場之後,深感我們的工作是一連串、不停歇的搶救,永遠與時間在拔河,希望搶救生命、搶救家庭,每個人身上宛如背負了救贖的十字架,只要個案一有風吹草動,我們就要背負起幫忙解決的壓力,這真的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一連串的新聞事件,從「一家六口,五人跳成美橋尋短」、「孤女小君」,到「嬸婆虐死三歲男童」,一時之間「冷血社工」、「麻木不仁」的標籤甚囂塵上,我們成了眾矢之的。短短一個月內,幾乎所有案件都被列管。過去高度重視兒少弱勢保護的我們,現在連沒有意願求助的成年人也不能掉以輕心,也被三申五令要儘量多花時間傾聽個案內在障礙、多訪視現場,避免又成為下一樁新聞事件。

看著社工「小如」的自責與落淚,我們心有戚戚焉,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幫兇」!

過去高喊人力不足,現在雖然增加了人力,然而隨著社會問題日趨複雜,我們的工作量不減反增,「高風險家庭」、「大溫暖專案」、「六歲以下低收兒童訪視」等等,為了鋪下綿密的社福網絡,搶救每一個可能受苦的孩子,我們背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期待,每個案幾乎都希望我們七十二小時或在時限內立即處理。接案之頻繁與複雜,早已讓大夥吃不消,如今一連串的指責,更讓同仁們士氣低落,深怕少了一通電話、一個關懷問候,案家就出事。

父母與朋友甚至告訴我,前方道路這麼險惡,不如趁個案還沒有出事前,趕快離職…我想問,當初秉持善良初衷的我,怎麼會遇到這麼多的困難?我所堅持的路,如今卻感覺令人容易動搖?

家庭問題,家人有著最重要的責任。當然公部門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社工不是萬能,也不是救世主,一個家庭問題往往需要眾人的承接才能順利的解決。我們在實務上常常需要志工、熱心民間單位與民眾共同的合作,才能多一雙眼、多一雙腳,建構更確實的安全網,因此請大眾多給社工一些支持,也請共同加入保護我們孩子的行列,不要讓第一線奮力救援的社工再次折損。

【2007/01/17 聯合報】

大溫暖計畫
【圖/季青】

中國時報 2007.01.17 
公布呆帳大戶最多只能治標
中時社論 

    中華銀行弊案爆發後,立法院主動提案,打算修正銀行法第四十八條,公布呆帳大戶姓名。這項舉措,顯然具有報復性質,希望透過事後公布姓名,羞辱呆帳大戶,抑制惡性呆帳犯意,達到降低呆帳個案與金額之目的。然而,公布呆帳大戶名單,有違銀行「不得洩漏客戶資料專業倫理,因此,全案會在立法院引發爭辯,並不令人意外 。

    事實上,即便公布惡性呆帳大戶姓名,能否經由羞辱顏面,產生抑制犯意效果,其實並不樂觀。例如,票據交換所定期公布空頭支票相關資料,不論自然人、法人,一旦信用出了問題,姓名資料定然被公告周知,但即使如此,空頭支票仍舊層出不窮。同樣,廉恥不敵財帛動人心,事後公布姓名,未必擋得住巨額呆帳誘惑。

    正本清源,與其在下游、在事後公布呆帳大戶姓名,不如嚴追銀行與銀行經營者的行政與刑事責任。銀行經營貸放業務,呆帳勢所難免,但只要銀行在核貸前,妥善遂行徵信措施,呆帳規模自然不會惡化。民國八十年代中期以降,銀行業逾期放款持續增加,政府先後以免徵營業稅、籌措金融安定基金等手段,協助業者打消呆帳,因應變局。但稍加檢視這股呆帳風潮,卻可以明顯看出一項蹊蹺之處:外國銀行在台分行逾期放款與打消呆帳,遠低於本國銀行。

    雙方經營環境相同,但逾放比、呆帳卻頗有差異,可見有很大的呆帳比例,並非肇因於景氣惡化、抵押品貶值、天災人禍等不可抗拒因素,而是特定的對象,倚恃特殊的政治或商業關係,扭曲了銀行正常徵信手續,破壞了銀行正常作業流程,達到「低價高貸」目的。

    此處所說的特定對象,倚恃政治關係低價高貸者,主要是民意代表,過去以省議員為主,目前則以立委為大宗。倚恃商業關係低價高貸者,則幾乎都是家族關係企業,從二十年前的台北十信,到十年前的中興銀行,到最近的中華銀行,莫不是如此。

    要遏止逾期放款惡化,阻止愈來愈多的呆帳侵蝕銀行利基,損害廣大散戶小股東權益,與其事後公布呆帳大戶名單,不如從加強銀行管理,緊繃銀行紀律著手。針對異常逾放個案,主管官署如金管會、存款保險公司等,應該進行深度專案查核,徹底查明原因,有刑事責任,移檢調偵辦;有行政責任,該罰錢的罰錢,該勒令換人的,也勒令換人,更可以限制銀行增設分支機構、緊縮銀行業務範圍,產生懲治效果。

    包括金管會、中央銀行、財政部、存保公司在內,各金融監管機關早就具有成熟的查核、偵辦能力,但逾放比例仍然高掛,呆帳問題依舊嚴重,何以如此?箇中關鍵因素,仍舊是人謀不臧!哪家銀行沒有雄厚的黨政關係?哪家銀行沒有立委當代言人?倘若總統府行政院對於金管會專案查核說三道四,倘若立法委員依舊仗勢硬壓金管會,問題依舊難以解決,該變成呆帳的貸款,還是會變成呆帳。

    中華銀行出事後,社會大眾對於財團惡意掏空劣行,凝聚強烈的不滿情緒。公布呆帳大戶姓名,具有報復、洩恨效果,的確能夠平撫這一股愈來愈強烈的民憤。但另一方面,這項做法卻有違普世金融機構所共同遵循的基本專業義理:銀行不得洩漏客戶資料。此外,呆帳大戶未必皆是惡性倒帳,如果一概公布姓名,等於宣告此人或該公司信用破產,勢必殃及無辜。

    因此,倒底應不應該公布大戶姓名?如果公布,又應以何種方式,採用何種配套措施?宜由立法院針對各種可能,擬定縝密、完備條款。最忌諱的,就是趁著中華銀行出事、力霸風暴狂襲之際,踩著悲憤民氣浪頭,趁勢快速草草立法。倘若如此,日後麻煩必多。

    此外,金管會等金融主管機關,亦應自力霸風暴中學到教訓:銀行五鬼搬運弊案,絕大多數均與關係企業放款有關。其他的銀行,尤其是像中華銀行這樣的純民營銀行,與關係企業間的資金往來關係,值得金管會注意,金管會應該痛定思痛,特別針對關係企業放款,發動一波專案查核。如此,才能真正防患於未然。

    逃過邱小妹妹醫療人球案可能面臨的責難,社會工作人員終究躲不了黎小弟弟受虐致死,疏於介入處遇的人道、專業、行政責任。筆者無意替當事社工開脫責任,然而,基層社工不應成為中央與地方政府缺乏擔當,以及地方首長政績和選票考量下的代罪羔羊。台中縣的黎小弟弟不過是冰山一角,其他暗夜哭聲不知凡幾。

    即使不與西方福利先進國家日本相比,單相較於香港每一位社工服務九百個人來看,我國社工人力偏低是不爭的事實。根據研究粗估,我國公、私部門社工人力約有七千多人,亦即大約每位社工平均必須服務三、四千人。人力不足,導致每個社工的案量過高,而產生服務順序的排擠效應。每個社工身上揹著七、八十,甚至是上百個案主/家,應該被解決的就是會有立即可見生存危險的案主。

    而地方政府千篇一律的說詞,不外乎財政困難,沒有足夠預算聘任社工,或祭出政院人事行政局對組織人力總額管制的規定。諷刺的是,再怎麼窮的縣市,都可以花個數百萬、甚而上千萬舉辦跨年;每次新任縣市長上任,屢屢傳出社工以聘僱契約到期而被迫離職。而基層社工則必須扛起沈重的案量,自行面對執行公權力時被案主與加害人恐嚇、騷擾、辱罵等不堪,以及執業過程中所產生的替代性傷害。

    大部分社會福利機構的薪資報酬,幾乎難以聘用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者,尤其是越往中南部地區。每個月不及三萬元的薪資報酬,為數極多的機構甚至不提供勞退,又得面臨職業風險急遽增加的事實,社會工作者在老年之後,甚至都可能成為低收入戶的窘境下,人力不斷流失,社會福利機構也永遠都是新兵訓練中心。此現象當然與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限制,且仍極度依賴政府補助和方案委託有關。

    新自由主義當道,強調政府小而美,公部門人力不足成為趨勢後,多數方案以公辦民營或方案委託方式交由民間機構辦理,免除人事設備維持等相關費用然而,政府對待民間社會福利機構的態度,只是在口頭上喊出所謂的「伙伴關係」,事實上卻把民間機構視為社會福利的後備軍。在提供給民間機構的方案委託預算中的人事經費,更是極度不友善。

    民間單位為了機構生存,在聘僱社工時,受限於經費不足,只能將對象鎖定在年紀輕、年資少的新手社工。多數機構將應徵對象的年齡限定在三十歲以下,標準稍寬鬆的則在三十五以下。試想,一個從小可能在相對平順的環境中長大,獲得社工學士或碩士學位的孩子,在面對最黑暗的社會現象與最弱勢的族群時,單只訴諸專業訓練,都可能迫使這些新手社工提前出局。這也是每年全國可培養出二千三百多位社工新鮮人,但全國各機構依舊缺人的可能原因。

    地方自治條例原旨在於尊重地方政府的權力,卻成為中央與地方在福利政策與社工人力政策相互推託的藉口。中央因為首長更迭不斷,福利政策的新陳代謝隨之增加。而新政策實施所聘用的社工人力,便得面臨上半年可能有工作,下半年工作可能就不見了的不確定性。

    大溫暖和弱勢兒保社工的聘任便是例子。大溫暖的社工被告知,計畫沒了,工作也就結束。弱勢兒保社工在第一年還有中央政府挹注地方政府七十%的人事費,第二年之後,地方政府就自行想辦法。社工的前途維繫在政府搖擺不定的政策中。

    這些年來,家庭組織出現結構性的大轉變,傳統鄰里守望、家族互助的功能不再,濟貧也不再是社會福利的主要工作內涵。後工業社會的不確定性,風險社會的來臨,社會問題的多元與複雜程度等,讓社工不再只是一廂情願的有著耐心、愛心和專業知能即可被演維持社會公義的角色。如果各級政府仍舊推諉塞責,民眾只能自求多福。

    社會大眾可以在走了一個邱小妹妹或黎小弟弟或任何一個叫得出、叫不出的小孩之後,對社工的良心與專業發出質疑和指責;可是,如果不能面對問題對症下藥,又如何能有效防止未來悲劇的發生呢?

    (作者為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係博士生,台灣社工專業人員協會副秘書長)

力霸政商勾結 高層:行庫不得不賣帳
【中時電子報邱慧雯/特稿】

又曾掏空力霸集團的行徑令人髮指,然而力霸早已成為空殼子,為何那些大型行庫還是願意借錢給王家相關企業?殘酷的現實是,在省屬或國有行庫的半調子民營化下,因董事會與銀行高層仍屬官派居多,使得那些銀行不僅成為執政者的酬庸工具,更是部份與政治勢力結合之不肖企業的提款機,王又曾家族的政商勢力勾結,只是此環節中的冰山一角。

彰化銀行表示,其實銀行早知曉王又曾財務狀況,從民國五十年代便與力霸集團有往來的彰銀,因注意到狀況,所以早在民國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對力霸相關企業收傘,而且對力霸部分借款呆帳,進行百分百轉銷,因此力霸垮台後,受傷程度已降到最低。

此外,因受到力霸集團垮台牽連,原本由合作金庫擔任主辦銀行的東森媒體集團八十八億元聯貸案確定告吹。根據銀行團透露,在陳沖時代,就已核定的該聯貸案,當初是因為接收到「上層指示」,不得不辦理,其實不少行庫早就不願意借錢給王家的相關企業,但因當時身為合庫董座的陳沖,迫於壓力必須向各協辦銀行「暗示」上頭的指示,因此幾乎所有的大型老行庫,包括土銀、台企銀、彰銀、台銀等行庫,都被分配到參與一些聯貸額度。

因此力霸事件爆發後,雖然銀行私下表明對部分政治人物利用政治勢力,逼迫銀行就範的方式無法茍同,即使心裡恨的牙癢癢,但因具有公股成分的這些行庫,只要立委一點名,平時高高在上的董事長、總經理們就得被乖乖到立法院報到,聽立委諸公訓示,因此行庫高層對於立委近日來所發表的高見,其實不敢多吭聲。另外,對於銀行法第四十八條修正案,有關公佈呆帳的門檻應該設為多少,更不敢公開表達意見。

立委貸款新招:資產、債務一併移轉

【中時電子報邱慧雯/台北報導】

立委近日公佈銀行呆帳大戶名單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其實不少立委利用政治壓力向銀行借貸不少錢。行庫主管表示,現在政治人物很聰明,通常向銀行借錢之後,就會把資產與債務一併移轉給人頭戶,因此即使列入呆帳,可能也不易直接判別原來的呆帳大戶就是他本人,但從立委針對銀行法第四十八條所主張的呆帳名單公佈門檻來猜測,這位高層說,「看立委主張的公佈門檻數字是多少,大概就可以猜出他欠銀行多少錢」。

 昨(十六)日立法院處理近四十項法案,最後都交付朝野協商,而其中備受矚目的銀行法並未排入優先法案,讓外界認為這是有意運作所產生的結果。

昨日立委余政道公佈了銀行呆帳規模的名單,但若將立委公佈的前三名銀行呆帳規模,與以往這些銀行的呆帳數字對照,卻都不太符合;對於銀行法第四十八條,修正呆帳大戶公佈門檻一事,銀行主管因為怕被立委「海K」,因此都拜託記者別談到他們對修法的意見,不過銀行主管私下還是對記者透露,修法公佈呆帳大戶,銀行當然是樂觀其成,而立委主張公佈的門檻不一,其中大有文章。

行庫高層笑說:「你看看立委主張的門檻數字是多少,大概就知道他們可能欠銀行多少錢了!」不過他說,現在借款的政治人物相當聰明,當初以資產抵押借款後,就會找個人頭戶,將資產轉移過去,因此從表面上看來,根本無從得知真正的欠債大戶是誰。

王又曾家族便是典型利用政治關係,向銀行取得不少借貸資金的企業,而力霸發生財務危機後,銀行也紛紛跳出來大喊冤枉,他們表示,其實不少銀行早就對王家關係企業收傘,但礙於王家綿密的政商關係,接收到「暗示」的銀行團,還是不得不低頭。

別再裝了 !三千萬以上大呆戶 藍綠委都有

唐玉麟/新聞幕後

行庫高層指出,「泛藍、泛綠立委都不要演戲了,若是三千萬以上呆帳大戶名單,全部攤在陽光下,將會引發政治風暴。」因為,藍綠立委都在借錢、都有呆帳,所以,都是在演戲啦!

上周五,行政院長蘇貞昌積極遊說修正銀行第四十八條,且主張公布三千萬以上呆帳大戶名單時,當晚立院並未修法通過,讓不少朝野立委或公股大型行庫董事長、總經理鬆了一口氣。

「還好,三千萬以上呆帳大戶黑名單法案沒有過,否則倒楣的不只是藍綠立委一票人,還有部分地方首長及行庫高層。」銀行主管說,這一條法案過了,「這群利益共同體,會死得很難看。」

目前金融市場已傳出「陰謀論」。市場人士說,力霸風暴爆發,台聯與民進黨立委要求蘇揆下台,但蘇揆積極遊說立法院長王金平與陳總統爭取公布呆帳大戶名單後,竟然一夕之間,泛綠立委要求蘇揆下台聲浪,幾乎平息了。

據悉,目前公股行庫將三千萬以上呆帳大戶名單與金額,已全部交金管會,但本周一立院財委會「臨時變更」通知改為公布一億元以上呆帳大戶名單。

銀行高層指出,這一、二天看到部分藍綠立委「義正辭嚴」主張公布一億元以上呆帳大戶名單時,感覺他們很會演戲。

銀行主管認為,銀行法第四十八條修正案要公布呆帳大戶,站在銀行立場,當然希望盡早通過,可讓那群衣著光鮮亮麗的立委與企業老闆,全部曝光,不敢再招搖撞騙。但憑良心講,這項法案是絕對過不了,「哪有立委笨到將自己醜相掀出來給大家看啊!」

許多立委透過人頭戶借貸變成呆帳,銀行主管表示,各行庫分行已採用稅務機構「總歸戶資料」,全部電腦列檔,可追查到最後藏鏡人。

行庫主管直言,顏色不重要,不管是藍是綠,「錢是人人想貸」。

股條款七成貸自中華銀
固網呆帳立委恐成掏空共犯

曾薏蘋/台北報導

力霸案延燒,當年購買亞太固網的資深立委人心惶惶,擔心貸款「事蹟敗露」,也成為掏空共犯。據了解,金融相關單位資料顯示,八十九年一月開始,陸續用固網股條向中華商銀質押的政治相關人士有六百多戶,至今還有五十多戶尚未還清款項。

由於當年涉入投資固網案的立委,有人已經落選,有人還在任,甚至有人想東山再起。有資深立委揣測,立委選舉改為單一選區後,有人想藉由公布呆帳名單,一方面淘汰「共犯立委」,一方面也可以間接剷除對手,把固網案,拿來當成立院內鬥的工具。

 五十多戶未還清貸款

不過有立委認為,總統不是說:「力霸事件,是個改革的契機。」為何不利用這各機會,把立院來個「大清倉」。

據指出,八十九年間正當總統選戰正打得火熱的時候,立委也正忙著「賺錢」。那時固網相關法案剛通過,大家搶得很兇,可說「洛陽紙貴」;大牌立委,約可以分到五到六萬張額度,小牌立委則是五到六千張,至於購買的錢,七成可向中華商銀貸款。

據指出,八十九年一月開始,陸續有六百多戶政治人物、及樁腳,甚至親友,用固網股條向中華商銀質押。這段期間,有人轉賣賺錢,還清了錢,也有人不堪虧損「逼」王家買回,後來股票不斷下跌,至今還剩五十多戶未還清。

有立委指出,最後股票套牢,轉賣給別人的政治人物,錢是賺了,卻賠了政治形象,當年選擇抱著股票作發財夢的人,最後就成了呆帳戶。

 一旦公布勢必見光死

由於民進黨要求金管會公布呆帳戶態度堅決,讓當年因買固網成為呆帳戶的立委,人人自危。有立委表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當年用股條向中華商銀質押的政治人物,資料一查就知道,留下呆帳的,一公布,就見光死。就算還清款項的人,或不足RTC接管後銀行呆帳公布的法定額度者,就算免除被公布的命運,卻也會有紀錄。

民進黨團幹事長葉宜津表示,不論銀行法是否能修正通過,黨團要求行政部門與金管會,至少依照金融重建基金設置管理條例規定,於網路公布每筆超過一百萬元的呆帳,將中華銀行等被接管銀行的呆帳大戶名單攤開,給社會一個交代。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認為,政府應該突破破法律限制,人民有權知道當初是哪些政治人物和股條或集資購買有關。

民進黨立委余政道呼籲,國民黨遲遲不肯在修正銀行法的朝野協商簽字,馬英九應要求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與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曾永權,展現改革決心,公布銀行呆帳大戶,支持修正銀行法。

( 時事評論政治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key&aid=660083

 回應文章

文武兩邊站, 可可疊羅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到 [大] 字頭 的口號....
2007/01/18 22:55
只能聯想到對面曾經的 [大煉鋼], [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