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甲午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危機管理的核心,不在危機爆發後的救災與重建,而是在事前的準備與防災、避災、減災的系統建構與管理。
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12 04:58:09瀏覽2329|回應8|推薦38 | |
圖資不透明?! 避難未指明?!狀況沒釐清?!指令不確定?! 逃生救命皆失靈???關鍵時刻真要命!! 「跪求神指點」?????安全機制何在??控管沒有定位?復原如何上路?? 危機管理的重點工作,是吃力不討好、是惹人厭的、是被認為浪費、無效率的。因為危機管理最佳的目標效果,就是讓危機不發生、人們作息如常、事情順利進行,亦即若非刻意,即難以感受到危機管理的效果。 多數人為的災難,可事先推估模擬,就如此次高雄發生丙烯氣體外洩引發大爆炸事件,也是可預防卻無預防,發生前夕可避免卻未避免的典型人為災難。環視整個發生過程,充分暴露台灣整體防救災體系的結構性脆弱,高雄市政府的防災體系從上到下麻痺、老化,只尚能發揮事後救災的些許功能。 都市因人口聚集是系統性災難的易發區域,尤其在都市人口密集設施複雜化之後,必然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系統性風險。例如:一輛奔馳的化學槽車、因擦撞翻覆導致槽體破損、有毒原料外溢,除對事故關係人的傷害之外,是極可能誘發其它大災難導致更多的死傷與損失。但平時有效的危機管理,卻可讓災難消失於平常。 檢討高雄氣爆,平常無安全有效危機管理,危機因子能量聚集,提供危機發生的良好條件。爆發前儘管有太多不明氣體外洩的徵兆與反映,從企業到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未能迅速有效掌控整合,給予爆炸的惡魔成形肆虐的時間與環境。即使後來消防局、環保署毒災應變中心人員相繼趕赴現場,卻為時已晚,難以自保,遑論防災與救災。 意即,平常無危機管理機能,未能從精神面到執行面建構正確完整的危機管理智識與機制,進而落實平常的安全管控,危機發生前後也就無法有效進行綜合緊急應變,迅速對應解決,只能依賴危機發生後的後續危機處理,以有效的救災與重建來彌補。 然而評估台灣現有的政黨惡鬥、低成本煽情為上的媒體、積弱的政府治理模式及短視近利的民情,此等惡性循環仍會持續發生,直到影響到國民全體生命財產的重大災難爆發後,或許台灣上下,才會願意支持與投入平常無聲無息的危機管理與安全管控。 【2014/08/12 聯合報】 前鎮的石化氣爆,讓高雄傷。但如果沒有石化,高雄會死。 =================================
這次高雄氣爆事件,從整個處理過程看,它炸翻的其實不只是前鎮和苓雅兩區的幾條馬路,同時也掀開了台灣民主亮麗外衣下的病態醜陋。藍綠兩黨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一個庸懦畏怯、一個刻薄冷酷,一個不斷退卻、一個無限攻擊,兩者的互動,把台灣政治帶向無法說理、無法進步、甚至無法動彈的地步。 照理說,面對一場死傷三百多人、波及幾公里街區的大型城市災難,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搶救傷患、安頓災民、整理破毀的災區,使城市機能早日恢復,這是行政部門的治理要點。至於司法層面的究責工作,則由檢方同步進行,包括現場的勘驗鑑識、人員的約談、文件的調閱,從釀禍端的業者到防災端的官員都不能放過。如此,救災與究責雙管齊下,才不致互相糾葛,延宕時機或誤導方向。 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民進黨立即將這場災難定位為年底選戰的最新攻防戰場,表面上宣稱「暫停選舉活動」,事實上,在明知高雄市府犯有嚴重行政疏失的情況下,卻採取了更激烈的「以攻為守」戰術,要把國民黨一起拉下水。在地方,高雄市府罔顧自己執政達十六年的事實,逕自把地下管線的埋設推給吳敦義時代所核准,也推給業者「私埋」;同時,以重建工作經費龐大為由,急急向中央討錢。在中央,民進黨立委則藉機要求訂定特別條例、特別預算來支應高雄重建,同時更杯葛《示範區特別條例》等法案的審議,說是「國難」當前,若還開會審查就是「冷血」,甚至以此逼退了經濟部長張家祝。 反觀國民黨,當天深夜馬政府就下令國軍協助救災,並要求市黨部暫停選舉活動;但隨後,對氣爆事件即自動收起發言權,任憑市府在那裡推託卸責。在立法院,面對綠營蠻橫杯葛,藍軍立委只能眼睜睜看著二次臨時會無功收場;連張家祝遭到羞辱,都無人仗義執言。在行政院方面,江揆宣布「不編列特別預算」,但高雄不足之數中央全數支應,原是合情合理的決定;結果,禁不起綠營一陣猛轟,馬上同意先提撥十六億元供市府運用。 藍綠兩黨的本性,至此便原形畢露。綠營本應立刻捲起袖子,展開救災救難,以回報市民十幾年來的全力支持;誰料,高雄市府想到的,只是如何擺脫肩頭的責任,嫁禍給國民黨,自己卻霸著地盤遲遲不肯展開復原工作。在災民水深火熱的時刻,還在為著自己的政治私心算計,這不是冷酷寡義是什麼?至於國民黨,這本應是一個不分藍綠的救災事件,卻宛如中了民進黨的點穴術,有理不敢爭,被汙蔑不敢辯,部長掛冠不敢出聲。面對顛倒是非、得寸進尺的敵手,藍營卻只能唯唯諾諾、畏怯不前,豈非注定要喪權失地,遭到軟土深掘? 兩黨的不同發展背景,形塑了它們今天的性格、文化和面貌;這點,兩黨歷任領導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身為人民,我們更關注的,是這樣的朝野性格對國內民主政治的惡劣影響。近年來,台灣政治與經濟雙雙衰退,任何重大政策無一能有理性討論空間,遑論落實推動;國際媒體形容台灣「自甘倒退」,這難道不是一個刻薄政黨與一個庸懦政黨共同留給台灣的「雞屎」?套句民進黨的話,他們可曾為社會生下什麼「雞蛋」? 民進黨善於攻擊,這是它的長處。然而,不問是非黑白、永遠只會指控別人的攻伐戰術,只證明民進黨不知羞愧為何物,不知反省為何物,不知謙卑為何物。更惡劣的,是它不惜犧牲無辜的態度;這次氣爆,民進黨胡亂推諉、怠於救災也就罷了,它還不惜對無關業者擴大打擊,不顧災民自救會希免於「三敗俱傷」的呼籲,非要置榮化於死地。真正可怕的,就是這種「災難極大化」的思維,彷彿只是幾條街道爆炸還不夠慘,非要把別人統統拉下來陪葬,才覺得「夠本」。這樣的政黨,會在乎人民嗎? 陳水扁因貪腐下台,民進黨從未為此道過歉;這個一向「俯仰無愧」的政黨,連高雄氣爆的責任都無意承擔,誰能要求它對台灣的政經倒退負起什麼責任?而庸懦膽怯如國民黨,不僅意志渙散,在需要據理力辯的時刻卻只能訥訥失語;這樣的執政黨,如何反擊在野黨的挑釁並向民眾據理力爭? 刻薄冷酷的綠營,對上畏怯庸懦的藍軍,正好構成台灣民主的失敗方程式。如果雙方皆寸步不移,「台灣自甘退步」的詛咒必然無解。 【2014/08/12 聯合報】 高雄氣爆案後,市區排水系統嚴重損壞,高雄水利單位外臨司法調查,內忙緊急救災,看起來似乎亂了套。 據了解之前抽水方式似為將災區低窪地水往高處抽排放,結果造成高地也淹水,最後水又由高地流至低窪地,其實抽水要有方法,不然水又回到災區;所謂旁觀者清,在此僅以參與救災經驗提供淺見參考: 防洪是排水系統問題,降雨時水由地表逕流—邊溝—支線—幹線,最後匯集到主幹線排水箱涵。氣爆後,災區原排水箱涵變成低窪地,原有水頭位能已消失殆盡,往下游排放功能必定喪失,此時應盡量恢復原排水系統水力坡降功能,打通堵塞段或藉抽水機輔助繞行抽到下游,避免災區某斷面排水堵塞影響其他周邊排水功能。 下游段出海口,在這幾天大潮會受感潮迴水影響,此排水區段較空曠建議布置較多抽水機在適當位置強制運作抽水,讓下游水加速洩降,則上述災區水自然快速洩降,下游水通了,上游災區重力洩洪排水才快;防洪排水法則,不外「重力排水為主,抽水機排水為輔」,否則再多抽水機只會占據有限道路空間,尚無法抵抗源源不斷流入雨水。 災區低窪地臨近民房,有關單位要打鋼板樁保護建築物基礎,避免復建前受水流淘空,其實氣爆已鬆弛建築物基礎土壤一次,如果採打鋼板樁工法勢必再震動一次,改天拔樁又鬆弛一次,此將造成建築物二次傷害,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建議改以低壓灌漿或止水灌漿,迅速固結之前鬆弛土壤,如果有不足再輔以旋轉式鑽孔微型樁等方式保護建築物,而氣爆崩塌邊坡部分,則以一般混凝土灌漿保護,又此混凝土材料也可回收作未來道路回填材料,既環保又快速安全。 =============================================== 高雄氣爆發生至今,令人擔心的除了始終不見一個有效調度與整合的救災架構、程序與方法,更隨著各種跡象與證據一點一滴揭露,所謂的真相,反倒成為各方互相推委塞責的出口。 此一看似追究責任,反而導向每個人都有責任,所以也都可以不負責任,是因為尚未認知我們所處的是現代化下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社會」,亦即:在這個時代所引發的任何危險,往往無法歸責於個人,不是「你」、「你們」,或「我」,而是「我們」。若我們無法共同承擔「責任」,勢必要共同承擔集體作為甚或不作為的「後果」。 從一定意義來說,人類是與風險共存的,人類的演進過程也可以說是迴避、面對,乃至克服風險的歷史。現代化之後,人類成為風險的主要生產者,風險的結構和特徵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代社會伴隨著資本主義「掠奪式的自利」、自由主義「無負擔的自我」及個人主義「非社會性的人權」,產生現代意義的「風險」並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風險社會」。 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Beck提出「風險社會」的論述背景,即在於反省全體人類所面臨的新挑戰,不是來自於大自然自身,也不一定來自戰爭的威脅,而是來自我們每日所依賴的現代科技!這些現代科技蘊含的風險能量,隨著人類活動頻率的增多、活動範圍的擴大,其決策和行動對自然和人類社會本身的影響力也大大增強,從而風險結構從自然風險主導,逐漸演變成人為的不確定性主導。 風險社會另一個特徵則是風險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風險,現代社會系列制度的創建,為這兩種矛盾的取向提供實現的環境及規範性的框架,亦即制度運轉失靈的風險,不但無法將風險制度化,反而轉變成制度化的風險。 就此而言,高雄氣爆可說是現代社會中風險結構與特徵的典型。石化工業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石,但也同時製造出更多充滿不確定的風險;在每一個制度性的環節,每個權責單位都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由於我們對於所處「風險社會」的無知,使得一個制度性的錯失、一絲心存僥倖賭一個不發生的機會的心態,最後導致非意圖性的後果—沒有人預期它會實現的風險,往往是終將發生危險。 在頻繁且巨大的災變之中,無論是氣爆、空難、工業汙染、核能災變,甚至傳統被認為是天災的地震、颱風所衍生的崩塌、土石流、水患、疾病等各式各樣危難,我們必須體認我們所處的風險情境,是天災與人禍的複合體,其中更多是人類主導卻未預期其風險所致。 這些災難是現代性的反挫,更應該帶給我們的是人類在追求無限成長與享受物質便利後的反省。反省性現代化的啟動關鍵,是喚起「命運共同體」的「社會連帶」意識,更是個人與組織基於風險的考量,透過認知、學習與溝通而採取「責任倫理」的行動取向,沒有人可以逃避休戚與共的責任要求,因為它是人類得以生存延續的必要條件。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台灣,這一次是一個區域型的災難,災區之外的你我或許沒有直接承受苦果,但是下一次如果發生的是核能災變,「我們」之中的誰,又能置身事外? 【2014/08/13 聯合報】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