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牛進口問題,國民黨主張「有條件開放」,民進黨中央則稱「反瘦肉精立場絕不動搖」。
在兩黨相持不下之際,美國在台協會(AIT)一方面將美牛與TIFA掛勾,另一方面更調轉槍口稱,馬政府對美牛「沒有做任何承諾」,反而是民進黨扁政府曾對美牛進口做出「承諾」,並曾致函世貿組織(WTO)表態,謂將對豬肉牛肉的萊克多巴胺建立殘留量標準。
這真是一個充滿諷刺性的場景。美國要推銷牛肉,主要的施壓目標不在馬政府,卻是針對在野的民進黨而發,且反而為馬政府辯護稱「沒有做任何承諾」。
AIT的質疑是:民進黨何以在執政時同意,卻於在野後就反對?AIT不啻是將民進黨中央逼到了「失信」、「反美」與「反TIFA」的角落,已使民進黨陷於進退失據之境。不過,AIT沒有說的是,國民黨在野時,也是持反對瘦肉精的立場,只是如今執政又轉過身來同意有條件開放。這幅圖像顯示:民進黨及國民黨在瘦肉精的議題上,皆陷於「麥爾斯法則」,即「位子決定立場/屁股決定腦袋」,這也正是台灣政治難以達成「兩黨一致路徑」(Bipartisan Approach)的鮮活寫照。
Bipartisan,可譯為「兩黨一致的」,也有譯為「兩黨連立的」,或逕譯為「兩黨支持的」。Bipartisan這個概念,演化自美國的政黨政治;由於政黨之間「為反對而反對」的制衡角力,演成了國家社會的撕裂;因此逐漸領悟到,各政黨須在有些重要政策(如外交政策)上,持一致立場,遂有Bipartisanship這個概念產生。於是,美國國會時有「兩黨委員會」(Bipartisan Committee),並通過「兩黨決議」(Bipartisan Resolution),如「兩黨刪減赤字委員會」,或「兩黨卡翠納颶風事件調查委員會」,另民間亦有智庫稱「兩黨政策中心」(Bipartisan Policy Center)。
台灣的政黨政治則幾乎沒有Bipartisanship的存在,兩黨之間只有「為反對而反對」。從國憲認同的源頭處,即無「兩黨一致」;一黨「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另一黨要「去中國化」。兩岸政策亦然,一黨支持九二共識,另一黨否定九二共識;一黨推倡ECFA,另一黨稱ECFA是傾中賣台。而且,這類的對立,其實往往不是在原則立場上的真實歧異,而是完全出自政黨鬥爭的權謀反覆而已。例如,陳水扁在野時主張「台獨建國」,執政初期則主張「四不一沒有」,至執政出現危機又操作「正名制憲」,失去政權又回到「一邊一國」;再如,初任黨主席的蔡英文指ECFA喪權辱國,至成為總統候選人又改口說要「概括承受」。
也就是說,這種政策立場的搖擺反覆,不但沒有「兩黨一致」,甚至在同一黨也前後反覆,在同一人也先後搖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例如,核四政策,兩黨不一致,同一黨也反覆搖擺;國光石化,亦是異曲同工;老農津貼,何嘗不然?當然,美牛事件又是一個沒有Bipartisanship、且兩黨皆演出「麥爾斯法則」的顯例。
由於AIT說了重話,使得台灣在美牛問題的「沒有兩黨一致」顯得特別突出。其實,美牛議題不是一個小問題,這是一個攸關國民健康的議題,也是一個貿易問題,牽動到TIFA、FTA,影響到台美外交,甚至可牽涉到台灣未來能否融入TPP的問題;而這樣的議題,能不能「為反對而反對」?應不應建立一條「兩黨一致的路徑」?
因而,在民進黨出爾反爾的瘦肉精政策困境中,各政黨可共同思考,在國憲認同、兩岸政策、產業選題、核能問題、農業政策、租稅方案等重大國政上,力求共同建立Bipartisanship的政策架構,且就從瘦肉精做起!
在重大政策上沒有Bipartisanship這個概念,台灣將永遠陷於撕裂、反覆、內耗、空轉。馬總統正透過幕僚,邀請民進黨、台聯及親民黨參加朝野政黨領袖高峰會議;我們希望各在野黨能共襄盛舉,使此會能對美牛、自由經濟示範區、TIFA、TPP等重大議題,獲致共識,為Bipartisanship建立里程碑,因為,台灣最需要這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