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高居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日本,沉淪於兩個「失落的十年」之中似仍難以自拔。儘管造成此種厄運的原因言人人殊,但日本人口快速老化、少子化,即使不是罪魁禍首,也是重要的幫兇。台灣近十年來的總生育率尚較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略高,如今竟忽然即降至全球最低的零點九四人,其向下直墜的速度連日本都要瞠乎其後;倘果真如此,台灣不但恐將步上日本的後塵,且可能「後來居上」。
總生育率快速滑落,首先將顯示在年富力強的青壯勞動力會相對減少。支撐一國經濟的最主要力量,就是高生產力的勞動人口,一旦勞動主力萎縮,經濟成長當然亦不易提振,整個社會被迫面對「失落的年代」,乃是指顧間事。
更可慮的是,即使台灣人口將在十二年後或稍早的時間才零成長及負成長,在此之前,每一位台灣工作人口負擔的扶養人口就會逐漸明顯地升高;此正所謂「生之者寡而食之者眾」,讓每位辛勤工作者肩頭的負擔日益沉重;且情勢將逐步惡化,到了下一代,工作人口中每人就要同時負擔一位老人或幼兒,人人都會不堪其苦。
由此觀之,生育下一代已經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每個國人禍福甘苦的「共業」。古時候,多生多養,常有所謂「養兒防老」的觀念。今天我們雖認為這是不合時宜的封建思想,但若將眼光放大放遠些,「養兒防老」其實不應指一家一族的事;就今日眼光看,「養兒」是為了「防止」整個國家及整個社會的老化。因此「養兒」也就不只是一家一族的責任,而是應有整個這一代人共同扶養下一代人的觀念;不僅為了避免國家經濟走向衰弱,更為了整個社會能夠永續發展。
當然,直接引進外國青壯人口來補充勞動力、增強工作人口、分擔養老撫幼的壓力,或許也是權宜之計;但一方面這需要持續而且大量地引進,另一方面國人對於外來移民,尤其對岸的移民,始終心懷戒懼乃至心存歧視,故目前並不可行。
治本之道,是自己必須努力反轉總生育率下降的走勢,在已陷入全球最低的谷底時,促其止跌回升。但在與我們同病相憐的國家裡,成功的案例十分罕見,關鍵在於從生育、養育到教育,撫養一個幼兒長大的成人成本愈來愈高,尤其所占用的時間,在現代化的環境中,更昂貴到難以承擔。因而即使天倫之樂、家庭之福、親睹小兒女自懵懂到長成的過程無比珍貴與溫馨,是人間無可取代的至寶,但許多家庭仍然決定放棄生育或少生。
有人認為,台灣政局動盪不安,政客勾心鬥角,兩岸情勢不穩定,社會缺乏願景,讓年輕家庭不敢生育,不願兒女投入這樣的環境中。但如今兩岸和平曙光已露,ECFA簽訂後,這個因素的影響應已大為減輕。不過,每個年輕家庭本身的負擔,即論其可以用金錢衡量的開銷,也不免令人咋舌;其他不論,例如新生兒接種的疫苗,有許多醫生大力推薦健保不給付者,每劑藥價高達數千元,也未聞政府單位有任何補助。
既然新生人口的數量與品質,關乎國祚的昌隆乃至延續,又與這一代未來的安養與生活有密切關係,則生育子女即不應只視為單純的私人事務,而應具備某種程度的公共財或共有財的屬性;倘係如此,若仍強要父母一肩挑起全部重擔,殊不合理;因為當此重擔嚇阻了生育的意願,使總生育率每下愈況,整個國家社會將同蒙其禍。
因此,凡是有效讓總生育率自谷底翻升的國家,如法國,其國民的基本觀念皆作徹底扭轉,將養育下一代視為社會全體共同的責任,有子女的家庭固要負擔,尚無子女者也必須並願意共同承擔。如果將新生人口的生育費用、預防接種、托兒設施,乃至未來的教育成本,皆視為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則可舉國共同分擔養育下一代的重擔,使父母的仔肩大為減輕,不再視生育為畏途,而甘願為下一代付出心血與時間。
養兒不只是防自己老,更是防整個國家社會老化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