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製造業小作坊思維下的學術界假帳
2013/01/14 10:29:14瀏覽153|回應0|推薦0
檢察官查學術界報假帳、作帳的消息,歷經年餘的發展、布局,終於在上周取得重大進展,緊接著就是檢察官要繼續順藤摸瓜擴大查緝範圍。

消息一出,效應等同於捅到蜂窩,先是學術界的三大龍頭國科會主委、教育部長、中研院長聯名動之以情,接著是國立大學校長也開始討論要如何善後。

以台灣的高等教育普及,大學生幾乎都有研究所可以念,而且以碩博士生求學過程中普遍都在教授研究案擔任過助理的狀況,此事會讓學術界將長年以來說不出口的秘密,要一次公諸於世。

解魅,是可喜可賀,更期盼結構性問題能一次解決。國科會、教育部、中研院,以及各大學在教授們作帳的議題上難辭其咎。

本地學術界報假帳的結構性因素,就在於製造業式的小作坊運作模式。

每個教授就像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雖然後稱是某科系、某研究的成員,其實除了系務會議之外幾乎沒有往來。

每個團隊都是獨立的學術小作坊,或是到寺院掛單的雲遊出家人,每個作坊都宣稱研究內容有高度獨特性,幾乎無法跟系所內同儕的研究有任何相容、互相支援的可能性。

於是,研究過程所需要用到的硬體設備,從實驗儀器、書籍、碳粉匣,在學術自由、研究效率的大帽子下,幾乎沒有共用的可能性,各學術作坊都是自成一套硬體設備。

而設計實驗的所需要的技工、技術人員,也沒有共用的可能性,各作坊寧願找研究生從零開始摸索,然後在剛要熟練時就畢業離校,也不肯、不願培養成立一個技術後勤團隊支援各作坊。

最詭異的就是報帳等行政、會計、法律事務,明明不是學術人的專業,卻不見各系、各校有相關的支援,任由各學術作坊摸索。

這是台灣式的學術奇觀。據說學術研究最需要的是人才,可是理工科研究幾乎沒有相關的技工作為後勤支援,全靠口傳、學長帶學弟。

人文藝術領域的研究沒有專業專職的助理、研究人員,全是研究生兼職邊學邊做,每換一屆研究生就等同於所有的研究方式從零開始。

從助理報帳頻頻出錯以至於被檢察官看破手腳,就可以看到學術研究當中臨時性、半路出家的成員才是主流組成,毫無專業性可言。

在這樣的狀況下,大學、系所幾乎只有名銜的意義,完全不對研究的軟硬體資源進行整合、協助,而只是任由各研究團隊形同一盤散沙。

以此次引爆問題的報帳事件而言,照理來說,報帳不是學者的專業,報帳有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由系所、學院、大學進行協助。

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聽說審計單位嚴審單據,卻罕見有校方成立帳務中心,比照中小企業聯合尋找記帳士、會計師的作法。

要說這是學術象牙塔所造成,也有失公平。畢竟,台灣的高等院校有大量的海外歸國學人,埋首論文撰寫的過程,至少也見識過國外的學術研究進行方式。

甚至也有不少人在拿到學位之後,仍與國外學術界維持相當深度的合作、聯繫。但是,橘逾淮為枳,台灣的學術界只有小作坊,而沒有團隊運作,就連最起碼的中小企業運作模式都闕如。

如果真要追究結構性因素,最應該處理的是製造業小作坊的作法,而不是法律規範。

如果各學術小作坊的結構沒有改變,那麼,報帳的問題會繼續存在,然後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式繼續「剉咧等」。

眼前的潛在危機就是,高層開始鼓勵學界在埋首自產論文時,也要積極參與跨國性合作的計畫,這是目前以硬體採購為主的會計審計制度所難以顧及的。

以學術中人的聰明、靈巧,可以預見,跨國性的學術小作坊將會是下一個階段的學術運作主流,另一個學界未爆彈正在醞釀中。

台灣立報2013.1.8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722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