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別利用網路告知分手決定
2011/10/16 00:02:45瀏覽105|回應0|推薦0
日前發生二十出頭的男子,當街持刀殺死高中女生,隨後自刺胸口身亡,造成兩死慘劇。據說雙方是在網路結識,男方因單戀不成憤而行兇。

此一不幸事件不只震驚台灣社會,更讓許多家長擔心子女在網路上的交友活動。畢竟近年來網路交往引發的犯罪事件時有所聞,從詐騙、性侵到暴力分手不一而足。

然而,網路交友和其他社交方式有何不同?從前有很多人是先用筆友的方式交往,若有意進一步發展,再相約見面。難道就比較安全嗎?

而過去所謂「鑰匙圈約會」的男女聯誼方式,也曾引起類似的道德恐慌。網路交往的風險真的比其他交誼方式來得高?差別何在?

美國傳播學者歌敻(Ilana Gershon)在《分手二點零》(The Breakup 2.0)一書探討年輕人數位交往的方式。

她調查發現學校中同學認為最差勁的分手方式,是用簡訊或臉書告知對方分手的決定。但年輕人不是常用這些媒介結交伴侶,為何會有此反應?歌敻舉以下例子說明。

道格與荷莉是同班班對,兩人在臉書上一來一往地談論道格如何暗戀班上另一女生蕾娜。這場對話本是玩笑,因為他們兩人都知道,道格向來很討厭蕾娜,雖然原因不明。

接下來道格在臉書留言給荷莉要求分手,因為他要和蕾娜交往。荷莉以為這是之前玩笑的延續,不以為意。

沒想到道格是認真的,他和蕾娜確實已經開始在一起了。此一分手方式讓荷莉受傷很深。

歌敻認為,在臉書、推特或噗浪等社群網站上分手特別傷人的原因,是因為年輕人通常用這類媒體聊天戲謔,其所傳遞的訊息,讓人很難判斷是當真還是玩笑。

這類媒體的人際互動模式還未確立,即使發在上面的訊息表面看來意思清楚,但由於輔助的背景資訊通常相當模糊,還是很難判斷其真正意涵。

例如,我們給人訊息,寫在有抬頭的信紙用信封發出、或寫立可貼貼在對方辦公室門上,兩者嚴重程度大不相同,收訊者很容易判斷。但網站媒體卻還沒有這樣的潛規則。

其實,早在臉書問世之前,電子郵件和討論網站已引起類似問題。網站討論意外引發爭吵是常事,且衝突的頻率與激烈程度往往比口語交談更高。

原因在於,即時傳輸的性質,讓很多人發言不會像寫信或為文那般斟酌,加上用詞簡略形式不拘,給人交談的假象。

然而,談話時有表情神色提供輔助訊息,也有語氣發揮類似作用。網路媒體並不具備這些重要訊息管道,誤會衝突的可能自然大增。

網路結緣、臉書分手是數位時代的現象。過去時代的男女交往不見得如懷舊想像那般純真安全,網路時代也不見得更為醜陋險惡。

然而,新興社群網站人際溝通的模式與潛規則卻還有待經營琢磨。

中國時報2011.9.30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與語言所副研究員)
( 時事評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574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