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03 11:42:55瀏覽14811|回應0|推薦79 | |
【文/路仁教授】
媒體或名人眾聲喧嘩,批評12年國教,「志願序」成首惡。可幾年前輿論歌詠政策時,我那一序列批判文章卻被當雜音。 我來自貧困家庭,受提攜得以立足社會,每個受困亂象的家,都是我心上包袱。來自學術界,知道很多博士忙寫論文、脫節社會,目睹他們發明「建構式數學」、「志願序」等要用於社會時心急,卻難擋惡果。 罵聲常始於掌聲,因為他們走過講台或論文的發表路,練就一身功夫,能將空心菜炒到色香味俱全,迷信名人的台媒又愛加油添醋。教育被博士級專家治成重病後,媒體也許以為學歷不夠高,竟到院士處找解藥。 中研院院士會議被媒體熱炒,連口水都被層層解析,想萃取治國藥方。企業家童子賢批評消滅技職有錯,成頭版要聞,但「消滅高職」是「李遠哲院士」倡議,當年參與教改會議的「朱敬一院士」極力贊同,如今業界缺的非五專、而是高職技術員,不怪院士怪誰? 會中,瞿海源將矛頭對準升格大學之私立專科,媒體也唱和其稀釋資源。私校升格,政府補助變少,稀釋了什麼資源?倒是明星大學經費直線上升,中研院每年預算從20億狂飆至150億,比所有私校補助合計多,不該被檢討嗎? 中研院批亂象,卻不知許多院士是亂因。大學入學變多元與多錢入學,讓偏鄉家長苦不堪言,從「吳京院士」當教長起;過去高中入學各區自辦,考題有選擇、簡答、證明等,多元且適合當地學生程度,是「曾志朗院士」改基測,讓考題變選擇,讓全國學生做同份考題,使城鄉孩子提早比級分。 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忙照相、準備資料,拼數字業績,流失教育精神,從「杜正勝院士」當教長、推動評鑑起;大學拼SCI、SSCI論文,讓學術與產業、教學脫節,從「朱敬一院士」當國科會人文處長開始推動,只是後來輿論風向變,他也順勢批SSCI。 所以,院士會議真如此重要?不受行政院管轄、立院監督的中研院,值得納稅人每年花150億,三不五時生產白皮書來引導社會?在介入教改、高教白皮書後,又有稅改白皮書。 增富人稅助國家財政,不必花太多時間研究,路人盡知。困難在於台灣處於星、港、上海等低稅、自由經濟之競爭環境,非在歐洲的福利經濟中,如何扣富人重稅又不讓其移民?曹興誠入籍新加坡後,台灣連一毛錢也扣不到。 即使富人定居台灣,也有太多避稅巧門,稅不見得進國庫。像中研院「翁啟惠院士」兼院長仍堅持雙重國籍,繳給美國的稅,我們扣得到嗎?所以,改革是否從中研院起,將其移入行政院下,接受監督以杜絕浪費,並規定院長、副院長不能雙重國籍? 中研院研究員,上班不打卡、退休比照公務員享高額月退俸,有行政職者福利更多、權力更大,不該忠於國家?做不到,又不願走入民間,只願在冷氣房內寫白皮書,小心政策脫節社會後,被人稱為鬼畫符的道士。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