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媒體藝術的典藏難題
2007/08/22 14:11:06瀏覽1049|回應1|推薦2

新媒體藝術對美術館而言 是個令人又愛又困擾的收藏標的......

新媒體藝術的典藏難題


一、科技淘汰換新速度目不暇給的典藏難題

新媒體藝術無法純粹由手工處理,必須經過機器設備(放影機、電視、電腦或投影機),影像才能呈現,此外,呈現品質與使用的科技設備有絕對關係,直接影響作品呈現效果。如影像必須透過攝影機拍攝及放影機播放,攝影機及放影機就直接影響影像品質。

新媒體藝術的出現與發展,至今已歷經四、五十年的歷史,早期這些新媒體藝術作品的使用技術或程式語彙,在今天早已被淘汰了,科技的日新月異,著實為美術館等收藏機構帶來典藏上的難題。針對此議題,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典藏組長劉建國[1]先生舉例表示,北美館之前有意收藏國內新媒體藝術家高重黎先生的作品,其創作以八釐米膠捲呈現,這種規格的膠卷必須使用一定型式的放映機,因此,欲典藏高重黎的作品,或許連相關設備也需一併收藏,最後在購藏預算、作品日後的保存、展出等因素考量下,北美館只得作罷。

高重黎是台灣最早從事影像藝術實驗與創作的藝術家之一,他在創作時,會先參照肉眼的視覺暫留完成靜態手繪圖像,之後再用光化學機械成像原理完成技術性活動圖像,並且自行改製放映機、螢幕及自動循環片盒,在拍攝時精確地完成影片的剪接後製作或暗房沖印特效,以無限循環的方式放映影片,使電影與繪畫之間不斷交互運作,完全打破了傳統手工繪畫和科技之間的藩籬。(影像新世紀http://sql.tmoa.gov.tw/art/html/2-5/106.htm

數十年前的影音錄影藝術作品,因為膠捲及影帶脆弱的媒材特性、播放及放映媒介物快速的升級變化、突進迅速的媒體環境,很可能已經岌岌可危或根本無法放映。現在的數位藝術創作者儘管運用的是最酷炫、前衛的媒材與表現方式,但數位藝術在數位科技以月、年為單位的世代交替更新頻率下,它所面對的並不是以數十年、數百年為一修復階段的顏料、基底材老化的問題,而是幾年之內新、舊軟硬體設備、程式語言、流覽器不能相互支援的情況下,作品無法被讀取、顯像而「消失」的危機(蔡昭儀,2005)。

新媒體藝術的保存,對美術館是一大挑戰,因為錄影帶可能會遇到消磁、影像損失等問題。而錄影機、DVD機、電腦等,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十年之後,可能某些類型就不再生產了。此外,有些早期創作的電腦多媒體作品,在今天動輒升級的作業系統中,必須通過模擬器程式來運行和展示。伴隨新科技發展而來的典藏問題,仍困擾著許多典藏新媒體藝術作品的美術館。

二、非物質性作品的實體面向典藏難題

自從錄像藝術進入美術館之後,基於其非物質性的特質,亦即必須透過特殊的讀取機器,再藉由光的載體在銀幕上或牆面上所形成的影像投影效果,才得以完成藝術作品得呈現,促使美術館必須將展出機制要素納入典藏思考面向。美術館開始收藏起電視機、放映機、變壓器……等相關器材,如此的典藏現象,其目的在於確保作品的「可視性」。對美術館而言,典藏的目的不在於「擁有」之後從此封存於庫房,而是期待經由保存及展示,讓作品傳諸後世受到持續的鑒賞、檢驗與詮譯。

而為了因應當代藝術的創作新性格,所謂的「典藏」不得不突破「實物」收藏的框架,進入一個必須同步收藏作品觀念、意義、表達方式的里程,而這些非物質性元素的入藏方式,則是藉由創作者所提供的裝置平面圖、安裝手冊、空間版本計畫、器材操作說明等檔來實現(蔡昭儀,2005)。法國龐畢度中心即以這樣的方式典藏新媒體藝術作品,根據筆者在參觀「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展1965-2005」時的觀察,有些展品除了影像的呈現外,藝術家的創作手稿與裝置平面圖等,也一併以輸出圖方式展出。如此的配套式收藏,除能完整呈現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之外,對收藏單位而言,更能增添幾分保險,因為,若面臨機器操作與裝置等問題時,或許還能按圖索驥,以尋求解決之道。

三、作品「原音重現」的典藏難題

跨媒材、跨領域的表現方式是許多新媒體藝術作品運用的創作策略,它們的特色是作品物件中常常包含了品類不同、物理及化學性質各異、保存年限差異巨大、甚至是無法保存的各式物質媒材,再加上跨領域的表演、行為等形式,以及90年代以降蓬勃發展的數位科技的運用,我們早已經進入了一個藝術的定義與形式不斷的被擴大、顛覆的時代(蔡昭儀,2005)。

新媒體藝術因媒介特殊性而能展現多樣的面貌,藝術家可藉科技設備任意轉換視覺性空間,或是經由影像編輯,易於操控、重組及壓縮時間,改變時間的線性。聲音與影像可無限的複製與修改,作品亦可同時展示於多處,甚且可任意的搭配組合,創造新的意義,如錄影可以描寫真實、或重新將種聲音與影像組合改變原意(范宜善)。

Christine Van Assche根據裝置類型與脈絡,將新媒體藝術概分為八大類:1.電視機進入美術館;2.閉路裝置;3.螢幕物件;4.暗房投影;5.混合設備;6.聲音:裝置的要素;7.平面螢幕;8.表演藝術的投影模式(鄭元智譯,2006b)。其中尤以混合設備類型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最令美術館典藏人員傷腦筋。因為許多當代藝術家喜歡運用的日常現成物及時代商品,常常在流行過後就因停產而消聲匿跡,難再找到同樣的東西來修補或重現作品原貌。雖然以藝術家創作當時的媒材狀態來展示是一個最理想的狀態,但當代作品在媒材與媒介物的運用上卻讓這個理想愈來愈難實現。 [1]2007622中午,與劉組長進行約30分鐘的訪談。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useling&aid=1179057

 回應文章

半隻飛鳥半隻魚--Gwenyth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真希望
2008/02/01 02:20

這個問題能盡快解決

不然還真是可惜...


I muse(museling) 於 2008-04-23 12:52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