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2數位出版專業論壇
2023/01/04 13:26:39瀏覽1179|回應0|推薦9

  去年參加了2022數位出版專業論壇……其實也不過就上個月。本來我還在找路,抵達行天宮捷運站後,順著古狗走著走著,突然覺得這個大門口好熟悉……啊!原來很久以前曾經來過,所以進去之後,也很容易找到論壇的位置。

  報到之後,領取活動議程,接下來就是聽主講人分享講演,照例,我還是以自己聽得進去,能夠消化的內容以文字描述出來,像是第二場的「電子紙」及第五場的「EPUB3.3」……雖然我知道它是什麼?但太技術面的資訊,還是塞不進我的腦袋啊……

     

  那麼,我們就進入主題,第一場為光磊國際版權的創辦人譚光磊來談「聽到飽OR吃不飽 國際有聲書市場觀察」做心得分享,從字面上來看,「電子書」跟「有聲書」就不一樣。「電子書」是當你打開手機、電腦,或是任何可以閱讀文字、圖像,如電子紙,就可以用眼睛看到內容

  但是,「有聲書」就不一樣了,簡單一點,可以將它視為「聽書」。對於讀者來說,真是太方便了,當你想要「看書」時,只要將3C產品放到一旁,就可以去做家事,邊做邊聽。但是對於出版產業,或是平台來說,是非常大的工程。

  從最前面來說,如果選擇一本書準備做有聲書,找誰講?作者親自來講?還是專業人士來講?當然用AI來講也不是不行,但聲音也是有感情的,想要讓讀者買單,是否要將這塊考慮進去?另外,收音的技術也是個問題,如果看過歌手在錄音的過程,就知道那些工具是多麼繁雜,設備價格也高昂。

  在還沒賺錢就投入一大筆錢……那,做電子書還是有聲書,可能就打死一票小型出版社了,就算出版產業裡幾間較具代表性,並且資產龐大的出版社,我個人也不覺得它們會立刻投入。雖然PODCAST也可以「聽內容」,但跟「有聲書」相較,還是兩回事。兩者不能用在同個天秤上去衡量。

  講完有聲書跟電子書,接下來,就來看看全世界的發展。現在各國在電子書(或有聲書)都投入心力,但究竟是零售好?還是訂閱制(月租xx元吃到飽)好?以喜馬拉雅來說,20元/月,只要100台幣左右,就可以無限暢看,對讀者來說好不好?如果是我,當然好囉!那對於平台呢?喜馬拉雅聽書是大陸的平台,不講別國,光他們本土聽書的人就夠多,在海量市場的情況下,能夠經營得起來也不是巧合。

  如果光以平台經營利潤考量,將「書」視為產品在銷售,但出版社、作者的角度又不太一樣了。作者寫一本書平均算兩到三個月,出版社找美編製圖、排版,將投入心力和金錢成本算下去,平台的經營如果壓縮到出版社和作者的利潤,雙方恐怕也很難合作的下去。所以現在在電子書平台可以看到的書,都是這幾方不斷地磨合。

  至於國外的情況,現在許多國家都走向這塊,在義大利、西班牙電子書稀鬆平常,引起我注意的,是譚光磊創辦人提到法國是個傳統的國家,也就是人們在看書的時候,是拿著紙體書本,聞著書香閱讀的,但它卻成為新市場,電子書(有聲書)正準備進入,後續會如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二場「電子紙的全球發展與現況」解釋了電子紙,但,請容我略過尷尬,進入第三場「媒體業者的第一手數據掌握與應用經驗談」是由親子天下社群暨會員中心的黃稚評經理講演,分享他們數位經營這塊,與行銷緊緊的綁在一起。

  畢竟,在數位化的時代,已經不用挨家挨戶推銷產品,以前是由推銷員將產品放到消費者眼前,現在是消費者一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產品。所以如何在網路上,將「人」轉成「讀者」,將「會員」轉成「訂戶」,產品思維要搭上消費者的思維。

  同時,親子天下提到他們成立了跨部門種子,白話一點,就是他們訓練一批能夠解決各部門之間的問題的人,將他們的問題整合串聯起來。平常各部門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整理起來,再由這群人協調之類的。這一點,我是覺得滿不錯的。

  同時,他們也提到他們會在雜誌上放置一些議題,如親子天下是講家庭、親子這部份,那「特殊兒」這個議題特別能夠戳中父母的心(包括我也是,我如果看到這個議題,也會多看個兩遍。),他們發現原本只是「會員」的人,有機會轉成「訂戶」。其實我不算是親子天下的受眾,但他們的講演還是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價值。

      

  第四場「電子書,有聲書.突圍?!」是由時報出版的吳素馨總監講演,有電商經驗的吳總監分享她目前在時報的位置,以及她對於數位時代的見解。提到「時報出版」這個招牌,雖然大,卻也沉重。在從傳統路線要走到數位這塊,在我聽來,無法以輕巧的速度前進。用比較戲謔的形容,因為「時報」有偶包,轉換是件大工作。

  就以「電子書」這塊來講好了,假設二十年前出了一本書,這本書到現在還在賣,但是,二十年前簽合約時,根本沒有「電子書」這個版權吧?那編輯就要跟作者重簽,而時報底下有多少作者,光是這件事……我自己想到都頭皮發麻了。另外,通路是否獨家這一點也引起我的興趣。

  每間出版社遇到的問題不同,每家出版社走的數位路線也都不一樣,僅管如此,出版社彼此交流,或許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腦力激盪,激出一點創意的火花,就看這點火花,能不能迸出一點不一樣的新世界了。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ttt8280&aid=17802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