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錢幣(2)
2021/08/29 09:42:19瀏覽784|回應0|推薦19

他忽然感到淡淡的哀傷,那個哀傷不是因為沒有買冰淇淋給兒子吃,而是現在的他無法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樂,因為他本身就是一枚硬幣,別人會因為他而擁有快樂。

他成為了一枚硬幣,卻無法擁抱金錢。

他竟然只能跟這些五塊、十塊聚在一起?如果他有表情的話,臉色應該是拉下來的吧?

隨著那個小男孩跑著、跳著,他從那個小男孩的褲子口袋掉了出來!

喂!我在這裡!

他在心頭喊著,但小男孩聽不到。

他滾落在一邊,在柏油路上。

午後的太陽依舊熾熱,他的身子好熱啊!

呼!呼!

他的體內都是熱氣,散發不出去,又沒有汗腺,沒辦法排汗,誰快來將他帶走啊?

一個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男人走了過來,他看起來乾淨又清爽,他在心頭想著,只有他才配得上他。

喂!把我撿起來。

男人似乎沒看到他,從他身上跨了過去!

喂!

他大喊,卻沒有聲音。

一個行色匆匆,打扮十分入時的女性跑了過來,嗯,她的品味不錯,也配得上他。

喂!我在這裡!

女性的高跟鞋踩上了他,他感到一股龐大的壓力,很快的,壓力消失,那個女人離開了。

都沒有看到他嗎?

誰都好,快將他從這個滾燙的地面帶走吧!

一個拉著推車,上面載滿回收物品的老嫗走了過來,他一愕,想要忽略,那個老嫗看到了他,用粗糙的手將他撿了起來,謹慎的放在她腰際的圍裙上的口袋,臉上露出了笑容。

他覺得他和那些回收物品成了同等級。

他被老嫗帶回了家,將他放在一個已經生了鏽的奶粉鐵瓶裡,瓶子裡有大大小小的錢幣,老嫗很謹慎的將他和他們放在一起,他感到巨大的壓力,他從來沒有想過被錢壓的滋味竟是如此?有點喘不過氣。好重、好重啊!

在他待在奶粉瓶裡的這幾天,老嫗陸陸續續往裡頭放了許多錢幣,壓在他的身上,他抬不起頭來,即使他已沒有了手腳。

他只是一枚錢幣。

他的頭上是錢,腳下也是錢,他的四面八方都是錢,當他還是人的時候,擁有沉甸甸的硬幣是喜悅,但身為硬幣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他和這些錢幣在一起,身上早就失去了出廠時的嶄新了。

擁擠、摩擦,有時候會有新同伴進來,壓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樣的日子不知道過了多久,一日,他和其他的硬幣被灑在桌上,只見那老嫗將他和其他錢幣疊了起來,雖然他的頭上還有幾枚硬幣,不過,輕鬆多了。

隨後,他和硬幣又被裝在布袋裡,他不斷被擠、被壓,過了一個多鐘頭後,他終於重見光明。

「這裡是一百。」

他聽到一個老人的聲音,老嫗將他和其他錢幣放下來,開開心心拿了一張紙鈔離開。

他被拋棄了。

再怎麼嶄新、再怎麼光亮,一元硬幣也比不過一張百元紙鈔,他只是那張紙鈔的百分之一而已。

這是身為一元硬幣的悲哀嗎?

他看著四周,發現他在菜市場,他被擺在一個零錢盒裡,自從他成了一枚硬幣之後,就很難跟紙鈔在一起。他不知道紙鈔有意識嗎?如果有的話,是不是會看不起他?

他想起曾經跟老婆去買東西,因為攤販找錯錢,而被暴怒的他抓了一把錢就往攤販的身上砸。

他也曾因為這些只會賺些蠅頭小利的人而給予鄙棄,最後發現那個賣蔥賣菜的卻連續買了三棟房子。

他不滿,這些人只夠資格舔著錢剩下的味道,怎麼能夠跟他相比呢?

他所賺的錢,剛開始是賣房子得來的,後來他發現,房子的價值來自於土地,沒有土地的話,就沒辦法有房屋,於是從原本只是買賣房子的他,開始積極研究地皮,又得知政府的擴建計劃,他巧舌如簧,讓那個只會種菜,不知道市場行情的地主,以低價賣給他後,在三年後,獲利翻了數倍。

他嚐到錢的滋味,是豐盛的、甜美的,他品嚐著金錢帶給他的濃郁深厚,那些只會賺取三塊、五塊的菜市場攤販怎麼能懂?

除了地皮,他利用他的人脈,進行他的直銷事業,所謂的事業,所謂的被動收入,都讓錢的滋味越來越豐厚。

錢是由人帶來的,那些守不住錢的人,是他們無用,跟他無關。

他從那些愚笨的人身上,收到了財富,銀行的數字不斷積累,家中的保險櫃也從一個增至兩個。

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金錢才是真的。

然後,開始有人找他借錢。

他發現這又是一門好生意。

只要錢出去,再回收的時候,就會有利息,有時候收到的利息會比金錢還要多,這樣的生意誰不做?因為他這樣而被搞得家破人亡?不不不,不懂得金錢的人,是無法守著金錢的。

很簡單,就像他愛錢,所以他嗅到錢的味道,而錢會跟著他來。那些想要錢的人就像用魚眼太大的網子補魚,所得到的收獲十分稀少,想要錢,就要將錢紮紮實實、密不透風的拿過來。

所謂的道義、情誼,在這裡派不上用場,要懂得是規則,不懂規則的人,到最後自己去上吊,或是煤氣自殺。

贏家或輸家,如此而已。

那些曾經到他公司丟雞蛋、咆哮的人,最後只會在原地,甚至更低的地方殘喘。

錢,是給準備好的人。

( 創作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ttt8280&aid=16696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