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03 14:55:17瀏覽306|回應0|推薦3 | |
齊物論//
1.吾喪我(齊物論)///忘記我的形體和成見 2.大知舉動寬舒,小知舉動分別精細. 3.人越老,欲望遮蔽的越頑固 4.樂出虛_空虛之器,可發出各類聲音. 5.自然,生出人類.人類稟承自然.由人己身推求自然之道,不亦可乎! 6.真宰_真君_真心也. 7.真心(正心)是大自然之縮影.以此為本去發展,一切不離正道.而從外在變幻之象是難安身是累矣. 8..無真心,一切都是是非妄見. 9.風聲是自然無心所發出的 11.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道蒙蔽於偏私,言矇蔽在思辯浮華. 12.欲正是非則莫若以明/正是非只有讓靜明之心來平心默觀明白大道 13.真誠內省就無是非對立 14.聖人君子能超脫是非對立之外,明白自然大道事物本然,明白是非彼此相因對待而生 15.明白彼此是對待產生是虛幻的,就得到道的關鍵(道樞). 16.明白道的關鍵才能得到圓環中心才可以應化無窮(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17.是非無窮,唯正吾心,常人以我說的我學的我知道的為是,以彼為非. 18. 有分就有成,有成就有壞.凡物無單一之成與毀,而是融通為整體.只有通達者明白融通整體而無分別,因此不自是不自用而寄託在平常的事物道理中.( 在平常事理中去使用,使用而能感受融通整體,融通便能心領神會自在安樂,到了自得安樂就差不多近道了.) 18-1.依循不自是而寄託在平常事物中,不分別不辨析忘物忘我自然融通一體,這就是道. 19.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止)乎天鈞,是之謂兩行。//所以真人聖人能調和是非,止於自然均衡,這叫做能關照能調和是非的兩行. 20.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有了是非,大道就虧損了.道虧在私心偏愛所造成. 21. 迷亂人心的詭辯炫耀,聖人所棄.不用機心而寄託在平常事物上,這叫做以明. 22.除去言語機心,是非念頭,行止只是個自然. 23.宇宙遙遠,聖人擱置不談.而天下萬物各有其特質,聖人只論述但不評議. 24. 春秋編年史是先王治世記載,覺知聖人只是平心感受討論利益時局,而不用私心分辯.所以分別是不加私心分析的,辨明是不加私心辯論的. 25. 這怎麼說呢?聖人是用中誠感受體會的,常人是以私心是非辨論互相誇耀的.所以說:辯論是不見整體大道的. 26. 大道無名稱,大辯是不用辯論的,大仁是不標榜仁愛,大廉是不自言其廉,大勇不尚血氣不傷害人. 27. 道若彰顯就不是道,言語辯論終究有限制,仁陷溺固定就不能普遍,廉若顯現形跡就不能被相信,勇而害人就不會成功.這五者能渾圓就幾乎向道了. 28. 所以知道停止於不知處,就到極點了.誰曉得不言之辯,無名之道呢?若有知道就是天然的寶庫. 29.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灌水不滿,取水不竭,而不知來自何處,這就是所謂內藏大光明智慧 30.若有不服,德不普遍. 31.至人能合大自然,能安生順死,利害當然不能干擾到他. 32. 啥叫做和之以天倪呢?(調和以自然頭緒呢?安守以自然之分呢?)就是:是非然否是相互對待私心取捨的虛妄.是若真是是,那是與非是無須辯.然若真是然,那然與否也無須辯.轉移聲音之辯論是相對的,若要他們不相對待 ,那就要以自然條理來安守調和,依循推擴延伸,方才可以盡天壽.忘生死是非,安生死順,調和以自然, 振奮遨遊於無窮之境,寄託在無窮之境. 33.罔兩和景(微陰和影子)///言影子和微陰都不能自主而動,只能依賴而動...若能依賴於天 ,自然條理則可矣. 34.莊周與蝴蝶///自人觀之,蝴蝶活潑自在,人企慕之,故夢見之...然真能安樂自在,當在人自己乎!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