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繕性(修治本性)
2017/06/14 20:11:47瀏覽338|回應0|推薦3
繕性(修治本性)//


1.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天真);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於世俗(私心利害關係)中修治本性,學習恢復到本心本初.於世俗中擾亂慾望,想要得到清明之心,這叫做蒙蔽之人.

2.古之治道者,以恬(安閒)養知(覺受智慧)。知生而無以知為(不妄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調和之理)出其性(本性)。


3.夫德,和也;道,理(道之顯)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宜)也;義明而物親,忠(中心盡心_此文之忠較狹隘)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仁之條理自我節制)也。

4.禮樂遍行,則天下亂(治)矣。彼正而蒙(斂藏)己德,德則不冒(炫露)。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5.古之人,在混芒(晦藏不露)之中,與一世(舉世)而得澹漠(淡寂)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純一圓滿)。當是時也,莫之為(造作)而常自然。

6.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治)天下,是故順(人心)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天下)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厚薄樸散),離道以善,險(隱)德以行,


7.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去天性從人心)。心與心識知(心機窺視)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典章制度禮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返)其性情而復其初(天真)。

8.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不自隱而隱)。


9.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道)行乎天下,則反一(至德純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道)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寧靜退藏)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10.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智慧),不以知窮(累)天下,不以知窮(累)德,危然(慎獨)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造作有為),德固不小識(小知_是非分辨)。小識傷德,小行(造作)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純一天性無虧損之樂)之謂得志。


11.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官車官帽)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純一無損)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忽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禦),其去不可止。

12.故不為軒冕肆志(放縱),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達)與此(窮)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寄託假借)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擔心失去)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s96&aid=10453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