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感謝網友的來信 轉貼對外勞政策以及心得_4
2011/09/09 19:35:45瀏覽157|回應0|推薦0


**** 小英:盼透過稅改 縮短貧富差距
收件者: 更多 收件人
副本: 收件人你自己 更多
隱藏詳細資料

標記的信件
2011/8/7 (日) 7:05 PM
信件內文
 縮短貧富差距的特效藥不是稅改,而是外勞政策鬆綁救經濟,救農業,救失業。
 
2011-8-5 字型:   ∣看推薦∣發言∣列印∣轉寄∣分享:   

小英:盼透過稅改 縮短貧富差距
 

民進黨團書記長翁金珠(左)與幹事長蔡煌瑯(右)昨天舉行記者會,強調馬上任後,房價飆漲的情形根本沒改善!(記者朱沛雄攝)*******
〔記者謝佳君、邱燕玲/綜合報導〕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昨天造訪新北市鶯歌區時,針對不動產稅制改革議題表示,希望透過稅制改革達到賦稅公平,縮短貧富差距的目標。她並批評,馬政府開徵「奢侈稅」只是「點狀」的改革,並未從根本性考量整個稅制的合理化與透明性,也未達到預期效果。

綠:馬執政 房價飆漲迄未改善 *******

蔡英文提出非自用住宅交易實價課稅政策後,引發熱烈討論。民進黨團昨進一步指出,房價飆漲情形迄未改善,民進黨若執政,將會逐步實踐公平的社會;至於建築業與房仲業若有疑慮,也會對其說明。*******

蔡:奢侈稅只是「點狀」改革
蔡英文強調,稅改應採漸進式,等實際交易價格制度完全確立後,才能逐步改革,「應從基本面開始進行稅制改革,達到賦稅公平、縮短貧富差距的目標,並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達到漸進式的改革」。*******

她指出,奢侈稅是一個匆促上路、非常侷限性的稅制改變,「且還不至於到『改革』」,目前來看,並未達到其預期效果,任何稅制改革都應有完整的規劃及執行過程,以減少對產業的衝擊,甚至讓社會產生不安的情況。

對於打擊投資客與分階段課稅,蔡英文強調,最重要的仍在於合理化與符合現代要求的制度,建議應有充分完整的交易資訊與體系,確立實際交易價格的制度。

立院民進黨團書記長翁金珠昨天則在記者會中拿出「房仲業統計」資料說明,北市平均房價在二○○八年一月每坪卅九.八萬元,同年四月跌至卅六.三萬,之後一路攀升,○九年二月每坪為四十二.一萬元,二○一○年四月已經漲到每坪五十四萬元,今年更突破每坪七十七萬元。

翁金珠說,台北市購屋貸款佔家庭月收入負擔比率,由二○○八年四十三%,至二○○九年四月已提高為五十六.二%,顯示房價飆漲的情形根本沒改善!

黨團幹事長蔡煌瑯表示,民進黨提出非自用住宅交易實價課稅主張,是為了實現租稅正義,會循序漸進、有配套方案,國民黨如果不做或做不到,就由民進黨執政來做。

....................


2011-8-5 字型:   ∣看推薦∣發言∣列印∣轉寄∣分享:   

建築業 擔心產生閉鎖後遺症
〔記者林美芬/台北報導〕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日前提出非自宅交易實價課稅的政策主張,引發各方議論,建築投資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于俊明提出說帖指出,交易實價課稅是個方向,但若在技術問題不能有效且全面解決前就實施,恐將引發全民大加稅及房產交易「閉鎖」的可怕後遺症。

于俊明表示,任何住宅政策主張都可討論,但不希望兩黨參選人因為選舉,在沒有有效且完善的研究下,就提出政策主張,這可能導致全民皆輸的後果。

于俊明表示,目前的不動產課稅方式就是實價課稅,但非交易價,而是政府認定下的實價,包括土地公告地價、公告現值、房屋評定價格等,全都是由政府採取其標準認定的價格,做為不動產交易的課稅標準,而如此認定標準機制,已實施多年。

他表示,過去制訂這套機制主要是研究過稽徵成本、公務員操守等問題之後的方案,既簡單又有效率,否則光是查核實價的成本及時間,就可能耗費過度,再加上交易之後登記過戶的風險時間,都增加不動產交易的風險。
于俊明指出,如果認為現有制度有問題,政府可從認定標準上來調整,而權力依舊在政府手上。

他並提出具體的技術問題,包括如何區分自用還是非自用住宅?現有的地政制度中要求的「先繳稅後過戶」原則,可能無法實施,現有建物與土地價格的分離方式要先確立,還有現有土地增值稅稅率從廿%起跳,是所得稅最低稅率五%的四倍,若稅率不能配套改變,實價重稅的結果將造成市場上的「閉鎖」,流動性的降低,總稅收反而重挫,周邊產業也將受衝擊。

于俊明並質疑,既然強調「資本利得」、「租稅正義」,為何只針對房市?絕對可以掌握實價的股市卻不一起來呢?他並說,從經濟理論來看,稅負都會有轉嫁效應,供給越少、房價越高的地方,轉嫁給買方越多,再加上契稅、印花稅若也都一起來實價課稅,將使房價更往上攀升,民眾更難買屋。


 
1.對於國內農產品外銷是否應成立單一窗口,各方有不同看法。贊成者認為可以維持出口秩序,避免惡性競爭而影響外銷價格及品質,就像挪威鮭魚、紐西蘭奇異果等成功行銷全世界。反對者則認為統一出口限制參與人數不符貿易自由化之潮流,且容易造成壟斷及人謀不臧等弊病。該如何取捨正考驗農政官員智慧。

:該如何取捨正考驗農政官員智慧。如果民間重要農業社團領導人還只在等農政官員的智慧,台灣農業不會有明天的,台灣的農業.農地.農民已經快要滅亡了。民間力量的崛起才是救台灣農業的特效藥。

2.農業政策也與外勞政策有關,沒有東南亞外勞可用,農業隨著老農的凋零而快速凋零,就像製造業一樣,因為政府錯誤的外勞政策,扁政府8年產業大量外移中國,馬政府3年鮭魚無法返鄉。
.............................................................
 
農業問題對症下藥了嗎?
• 2011-08-02
• 旺報
• 【(杜宇/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總統大選選情緊繃,在馬總統一聲令下,行政院農委會很快的端出穩定農產品產銷六大決策。坦白說,除了開辦公糧濕榖收購有新意外,其他各項專家學者不知在報章媒體提過多少次建言,卻始終得不到政府善意回應。如今選舉到了,而農怨不止,迫於形勢這次農委會總算願意納入政策。

    台灣的農業問題,首先屬小農結構,難以創造規模經濟,對價格波動耐受力低。雖然政府希望能透過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來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然而推動至今實際參與政策出租農地之小地主人數為1萬1632人,大佃農894人,達成租賃面積僅5322公頃,難成氣候。部分學者認為受到先天條件限制,台灣無論如何擴大經營規模都無法與外國如美國、歐盟等動輒數百公頃的大農經營模式相抗衡,應該朝「精緻」小農模式以質取勝,並靠農業科技的不斷創新。

    但目前農業科技發展尚存在:試驗研究機構老化,研究方向偏誤;農業科技、品種保密有瑕疵,導致大量流向中國;研究人員離退隱現人才斷層;農業科技成果浮誇歪風;農業科技對產業貢獻率降低;農業科技不再無償提供農民等等,明顯弱化了台灣農業生產技術的提升。

    其次,無論實施計畫生產或「登記制度」,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農民生產資訊的建立。政府也曾投入龐大經費透過田間查報、衛星航測、獎勵申報、設立農資中心等希望能建立國內農業生產基礎資料,可惜未能真正落實,加以農民耕作習性,使得政府始終無法正確掌握生產資訊,也導致農產預警機制的失靈,才會年年發生產銷失衡的窘境。

    再者,台灣農業屢屢受到天然災害的摧殘,農民損失慘重,政府只能給予少部分補貼。而為了確保農民收益,提高產業競爭力,美國建構了以「農業保險」為主體,「災害救助」為輔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體系,也確實發揮功效,使得該國農產品價格得以維持在穩定的波動區間,避免農民和消費者權益受損,但台灣卻遲遲不願推動。

    對於國內農產品外銷是否應成立單一窗口,各方有不同看法。贊成者認為可以維持出口秩序,避免惡性競爭而影響外銷價格及品質,就像挪威鮭魚、紐西蘭奇異果等成功行銷全世界。反對者則認為統一出口限制參與人數不符貿易自由化之潮流,且容易造成壟斷及人謀不臧等弊病。該如何取捨正考驗農政官員智慧。
..................................................................................................................................
沒通路、被剝削 小農宿命?
 
【聯合報╱羅竹平/台大農經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2011.07.17 02:40 am

 
台灣農民的宿命,似乎不是「菜蟲肆虐」,就是「穀賤傷農」。但為何紐西蘭奇異果長年價格穩定高貴,只有供不應求,從未聽聞其「果賤傷農」? 這是因為紐西蘭奇異果農戶團結起來,成立一全國性生產合作社,再藉著政府資金補助成立國際行銷管理公司ZESPRI。政府用很優惠的方式把主要股權讓給農民,所以,該公司的供貨果農即是ZESPRI 的股東和真正老板。沒有老板會剝削自己。ZESPRI有五十八艘專用船和十二個專用碼頭來運銷每年近億箱的奇異果,這可不是地方農會、個別農戶所能處理的陣仗,一定要先有經濟規模才行。   相對地,台灣小農無力單獨掌控行銷通路,只好假手於農會、行口、果菜批發公司、貿易商等形成的中間貿易商。這是致命的錯誤:中間商要買低賣高極大化利潤,而農民要儘量賣高;二者利益相衝突,法規和道德勸說也難以改變那隻「看不見的手」運作的方向。所以,ZESPRI的行銷通路不假手外人,其行銷和管理人才在半年! 前即預先規劃如何分配市場和生產調度,並在全球開拓新市場。他們做的好,分紅利;做不好,農民股東就叫他們回家吃自己。但台灣的中間商,卻老是叫小農吃納稅人(註:看不懂?)。 在台灣,農民是收成後才找買主。由於農產品保存期非常短,小農有及時賣出否則血本無歸的壓力,面對寡占通路的盤商,時常只好賤價求售。於是,農產品的零售價常數倍於產地價,中間商大賺,消費者被海削,而農民被剝削。 除了ZESPRI,荷蘭的蔬果行銷公司Greenery,和主導全球花卉交易的FloraHolland,皆是由農民組成的合作社。他們由荷蘭農民「全資」擁有,農民選擇董事會及決定政策,並雇用專業經理人執行政策和管理,專業經理人可分享利潤,但不分享經營權。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可以證明,這種不讓行銷商分享經營權的模式對農民最有利。   然而日本,不樂見小農組織全國性的農企業,因為當小農必須以農企或生產合作社唯命是從,而不再透過地方農會時,農會「樁腳」! 的影響力就淡了。看來,台灣的農業,當初是選錯了師父。不過,農委會正大力推行「小地主大佃農」和推行農地限建,也正輔導一批農企業上櫃,其堅持和努力令人敬佩。

台灣和荷蘭的人均農地相差不很大,但一個團結自立自強,擁抱國際市場(荷蘭FloraHolland的花卉和Greenery的蔬果,約七成外銷);而另一個則躲在保護下,抗拒貿易自由化。

南韓跟歐盟和美國簽了自由貿易協定,但它更需要簽的國家是中國,因為南韓總出口的百分之廿三是到中國;不過,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進程,卡在農產品貿易的開放上。從這點看來,台灣和南韓的國際競爭,有很大一部分是看二國的農業改革:看誰的農業能先農企化、國際化!
..................................................................................................................................
「穀賤傷農」的根源
• 2011-07-17
• 中國時報
• 【羅竹平】
     穀賤傷農幾乎是農民朋友掙脫不掉的宿命。但紐西蘭奇異果長年價格穩定高貴,供不應求,從未聽聞「果賤傷農」。這是因為紐西蘭全國約二七○○多家奇異果農戶團結起來,成立一全國性生產合作社,再藉著政府資金補助,成立國際行銷管理公司ZESPRI。政府用很優惠的方式把主要股權讓給農民,所以,二七○○供貨果農即是ZESPRI的股東。紐西蘭奇異果全球奇異果市場占用率約二○%,這種陣仗決非一個農會、個別農戶所能投資經營。 

     相對地,台灣小農無力單獨掌控行銷通路,於是運銷假手於農會、行口、果菜批發公司、貿易商等形成的中間貿易商,這是致命錯誤:中間貿易商要買低賣高才能極大化利潤,而農民要盡量高價賣出;二者利益相衝突,法規和道德勸說也難以改變那隻「看不見的手」運作的方向。ZESPRI的行銷通路不假手外人,其行! 銷和管理專業人才在半年前即預先規劃如何分配市場和生產調度,並在全球開拓新市場、創造新需求,以填補這日益擴大的產能。他們做的好,分紅利;做不好,農民股東就叫他們回家吃自己。但台灣的中間商卻老是叫小農吃納稅人。

     ZESPRI用特殊紅利制度來獎勵經營團隊的績效,並吸引好的人才。對果農更好的是,ZESPRI必須以成本加上些微利潤向果農收購所有生產的奇異果。此ZESPRI獨特的盈餘分配制度,鼓勵果農們盡力生產更多更好品質的產品,因為生產收購後的些微利潤是基本利潤,市場賣出後的盈餘才是大利潤。而市場開拓的重責大任則交給專業國際行銷和管理人,市場開拓的好,他們分紅也多。

     但台灣現行農產運銷體系是:農民投入身家成本栽培、採收後,才開始找買主,不像紐西蘭奇異果農有生產契作的保障、計畫生產。由於生鮮產品不像工業製品,保存期限非常短,眾多小農有必須及時賣出的壓力,而好整以暇的大盤! 商數寡,故小農時常只好賤價求售。 

     紐西蘭奇異果的Zespri的運銷體系大概師承荷蘭。譬如,掌控全球半數以上花卉交易的荷蘭FloraHolland(年營業額高約一五○○億台幣)是一由約六千名花農組成的合作社,所以FloraHolland的實際擁有者是荷蘭所有花農,而非經銷商、出口商或農會之類的。所有花農股東承諾透過FloraHolland賣出他們所有的花卉及植物。現今台灣「農委會、農會、小農」的農業體系是師承日本。 

     日本的農委會(MAFF)將龐大資源挹注其白手套─農會(JA),直接和間接影響其轄區內農民投票行為。農民一般是透過鄉鎮農會取得補貼、種苗、肥料、農藥、貸款、運銷,這使得鄉鎮農會成為最好「樁腳」;而地方政治人物選舉需要樁腳的幫忙來贏得農民選票,選上後再投桃報李支持一個有過度的人事和預算的農委會,這樣農委會才有資源繼續照顧農會「樁腳」。 

     因此,日本農委會和農會不樂見小農組織起全國性或有經濟規模的農企業。結果,日本對農業的保護是先進國家中最高的,但如此一來,日本要跟東協和中國簽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和中國可不會在農產品貿易上對日本「讓利」,這個保護美夢遲早要醒。 

     荷蘭農業總產值約占其GDP的五%,農民占其總就業人數的六%;而農產品出口占其總出口的一七%。這顯示荷蘭農民薪資跟上班族差不多,而其農產品有國際外銷競爭力。但台灣農業總產值約占其GDP一%,農民占其總就業人數五%;而農產品出口占總出口一%。這顯示台灣農民既弱勢又無國際競爭力。不過,台灣的農委會正大力推行「小地主大佃農」和推行農地限建,也正輔導一批農企業上櫃,為台灣保留糧食安全和經濟規模耕作的空間。 

     韓國跟歐盟和美國簽了自由貿易協定,但它更需要簽的是中國;不過,中韓自由貿易的進程主要是卡在農產品貿易的開放上。從這點看來,台灣和韓國的國際競爭,有很! 大一部分是看二國的農業改革:誰的農業能先農企化、國際化!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經系助理教授)
...............................................................................
2011.5.24  台灣時報  社論
 
馬政府拚經濟的盲點

│台灣經濟成長並沒有壓低失業率,薪資也沒有提升,卻促使貧富不均加劇,經濟政策是出了問題。


 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新出爐的競爭力報告,顯示臺灣躍升為全球第六名,讓馬政府! 沉醉在所謂最佳排名中,至於「政府效能」評比大幅退步,則似乎在自我感覺良好中被淡化,「官僚行政影響企業活動」被置之度外,政府部門對官僚效能低落視若無睹。

 臺灣去年經濟成長率十.八二%,經濟表現由第十六名躍居至第八名,是締造各項競爭力評比的最大功臣,但如此的高成長經濟是以九十七、九十八連續兩年低迷且創下史上最大的負成長為基礎計算而得。弔詭的是,如此亮麗的表現卻未帶來高就業的成果,距離馬英九六三三政見整體失業率三%以下的目標,更是遙遠。主計處最新公布,一至四月平均失業率為四.五三%,廣義失業率仍高達五.八九%,受失業波及人口高達九十六萬八千人。馬政府雖曾用國庫資金以補貼企業來僱用失業者,仍然無濟於事。

 值得注意的,高成長數據依然無法掩蓋目前存在臺灣經濟體系的高失業率、低薪資、社會財富分配惡化,物價持續攀升以及產業結構失衡、產業外移問題。同樣是IMD在二○? 酗T至二○○七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有三年排名前五名的優等生│冰島,竟然在二○○八年十月一個星期內全國前三大銀行倒閉,匯市、股市、金融部門爆發災難,政府無力拯救,緊急向IMF申請援助,成為全球金融海嘯下的第一個崩潰的先進國家,這個? G痛例證,正是警示我們競爭力優異評比不足喜。臺灣經濟成長沒有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加薪資,卻衍生財富分配惡化、國家財政日益敗壞,在在凸顯經濟體制與政策均出現嚴重問題。

 臺灣經濟發展看似已經相當現代化,其實離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尚遠,人均國民所得不及二萬美元,離先進國家四、五萬元水平太遠,就經濟與社會結構而言,仍屬開發中國家型態,而產業經濟結構的發展更是距現代化國家甚遠。一個經濟現代化社會的內涵包括:自由化與國際化必須相當成熟,產業結構則以高科技工業與高品質服務業為主,生產力高,全民享有經濟成長的財富、國民經濟發展平衡。

 二、三十年來臺灣因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中小型製造業大量外移,上下游關連產業也一併出走,產業升級無法生根。在原料、勞力、土地成本低廉及產品市場選擇下,臺灣企業從過去的傳統產業到現在的科技業,一窩蜂往中國投資設廠,雖然許多科技? j廠創造了亮麗的營收與利潤,但有限的零組件採購無法為臺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貢獻內需市場,這正是當前「臺灣接單、中國生產」比重不斷提高,國人無法享有經濟成長果實的癥結所在。

 就經濟成本而言,相對偏高的勞工與土地成本是逼使產業外移的主因,政府必須重新檢討政策的責任,研提有利永續發展的措施。由於知識與教育程度較高,臺灣不乏高素質與勞動力的勞工,但卻嚴重缺乏工作環境品質較差、較辛苦的勞工。這兩者臺灣產業升級均需要,尤其後者則需要大量外勞補充。但當前勞動供需結構失衡,政府政策與部分人士堅持外勞基本工資與本勞基礎一致,以致影響傳統製造業無法在臺灣生存。目前居亞洲四小龍領先的新加坡、香港的外勞工資都比臺灣低,近十年藍綠執政,都在嚴格控制外勞數量,並要求產業付出! 高於市場價格約二倍以上的基本工資,如何要企業創新與轉型獲取更多利潤?工資結構不區分勞工品質,強制外勞工資掛鉤,其結果當然是逼走低階製造業,連帶使中、上游產業都外移。面對產業不斷出走危機,政府豈能坐視?如何對症下藥,鬆綁外勞政策,改善結構性問題,以吸引台商回流臺灣,實是當務之急。
 ................................................................................... 

                    拼經濟 救失業!
高為邦    2008.10.30 自由時報

   新政府上台以來,失業率不但沒有向3%的目標漸漸減少,反而快速上升超過4%,加上全球金融風暴,年底前失業人口會增加到五十萬人。勞委會王如玄主委日前提出「立即上工計畫」,只要企業僱用一名本國失業勞工,政府就每月補助一萬元,期望協助一萬名失業者就業,工總理事長陳武雄立即認養五千名,但是同時要求政府檢討放寬外勞僱用限制,凍結基本工資、並與外勞脫鉤。王主委僅神秘微笑,以政府有一套機制判斷這些請求的適當性來回應,顯然心中早有定論:這些產業界一再提出的請求,只對企業老闆有利,對台灣勞工有什麼好處?

     政務委員蔡勳雄為了進一步壓抑失業率攀升,預計砍掉外勞3.5萬至5萬人,以本勞取代,企業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負擔。2004年陳水扁為了爭取勞工選票,提出減少外勞以增加本勞的就業機會,當選總統後,前勞委會陳菊主委就毅然執行,造成中小企業倒閉而怨聲載! 道,失業人口不減反增,結果前勞委會李應元主委出來收拾殘局,不但恢復更增加了外勞人數。難道勞委會忘了這段教訓?硬是要產業界與老弱殘障需要外勞看護的家庭再承受一次折磨!

     不管是王如玄的主張:以補貼企業來僱用失業者,還是政務委員蔡勳雄的主張:以補貼企業僱用本勞以取代外勞,都是拿納稅人的錢圖利少數僱主,且不論其公平性及執行上的困難,即便可行,也只能暫時解決三到五萬人的就業問題,與五十萬失業人口相比,可說是杯水車薪,既不能治標更談不上治本。

     企業界的訴求有那麼可怕嗎?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放寬外! 勞僱用限制,增加外勞人數,這樣的訴求難到只對企業主有利嗎?
 
今年2月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宏碁董事長〉、常務監事宣明智〈聯電董事長〉與常務理事陳瑞聰〈仁寶總經理〉開記者會向兩黨總統候選人呼籲,如果外勞政策可以鬆綁,外勞人數比重允許提升到六成,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那筆記型電腦產業就可以回流台灣並同時具有國際競爭力。筆? O型電腦產業回流台灣對台灣有什麼好處?與失業率、經濟成長率、國民所得有什麼關係?
筆記型電腦業及其協力廠商在中國僱用150萬名員工,如果能回來台灣,即使只僱用四成本勞,也創造了六十萬個台灣人的就業機會,遠超過目前四十多萬的失業人口,馬總統失業率低於3%的競選承諾不就輕易達成?!

   去年台商生產一億台筆記型電腦,一台平均出產價五百美元,總產值為五百億美元或一點六二五兆元新台幣〈以匯率1美元兌換32.5元新台幣計算〉,除以今年預估國民生產毛額〈GNP〉十三點四八兆元新台幣,就有12%經濟成長率的貢獻,若分四年回流台灣,每年都可以增加3%的經濟成長率,這僅是一個產業回流的貢獻!馬總統經濟成長率高於6%的競選承諾不就迎刃而解!如將五百億美元除以二千三百萬人口,就得到美金2,174元,這就是一個產業回流對國民所得的貢獻,對馬總統三萬美元國民所得的目標不就邁進了一大步。

 以上分析已經清楚說明,外勞薪資與本勞薪資脫鉤,增加外勞人數,不但不會剝奪本勞的就業機會,反而因為有外勞的支援,部分出走的產業就能回來,本地的產業也因此茁壯,其結果就會把就業的餅做大了,台灣的失業問題自然消失,台灣的經濟不但能脫困還能再創奇蹟。

過去中小企業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現在能否重新站起來,再創榮華富貴,但看馬英九總統的智慧與魄力!

〈作者為台商http://tw.myblog.yahoo.com/weipangkao/

高為邦 2011.05 台灣已到倒數計時的關鍵時刻了嗎?

台灣的國民所得停滯不前,經濟亮起了紅燈;貧富差距快速擴大,可支配所得更往高低兩端集中;少子化成為國安問題,高齡化與之對比;失業人口隱藏在非勞動人口、非典型就業、補助型就業、派遣、部份就業,粉飾高失業的窘況;人才不斷外移,國家競爭力堪慮。而台灣政府又負債累累,到了2011年1月,有鑒於馬政府對財團與富人過度減稅又不斷舉債,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Fitch

> >>>> Ratings)遂宣佈,台灣主權評等由目前的「AA」調降為「AA-」,在五一勞動節時,勞工團體更有「建國百年,人民負債百萬!這就是我們要的政府嗎?」的呼籲。高博士將台灣的病情! 與大環境逐一剖析,讓與會的會友們,扮演醫生的角色,針對病情,對症下藥。
> >>
> >>>> 造就台灣! !!  生病的原因包羅萬象,因人而異,高博! 士大膽假設是產業外移,讓台灣慢性自殺,歡迎各界以各種角度來檢視。假設一個年營業額為一億的企業,投資人擁有5%的淨利,其餘95%的金額投資在勞力支出、購買原料與物料、廠! 房設備折舊、管理與財務支出等,大部分直接或間接的利益,均為當地政府、當地人民、或當地廠商所獲得,可見產業根植的重要性。而造成產業非外移不可的原因,在於政府單位於1992年訂定的外勞政策,限量限業,而官方也認為台灣經濟歷經幾十年發展,正面臨結構轉型,應向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的方向發展,廠商基於全球佈局及成本考量,移往大陸或其他海外地區繼續發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即使制定了多項政策,仍治標不治本。

> >>>> 若外勞政策鬆綁,大量在台灣雇用東南亞外勞,取代在中國雇用中國勞工,讓外銷型台商能夠回台灣,即可解決無解的失業、國民所得停滯不前、少子化、財政破產、被東協邊緣化、經濟嚴重向中國傾斜的危機等問題。此方法不是救台灣的選項之? @,卻是救台灣的唯一選項!
..................................

本外勞薪資不脫鉤   高為邦:扭曲市場機制
大紀元 2011/5/2

【記者陳瑋臻/專題報導】最近勞工議題成為新聞焦點,本、外勞薪資脫鉤問題也浮上台面。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強調,美國人權協會報告從2006年至今,對台灣人權所提的四大缺失一直不變,其中一項就含虐待外勞,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扭曲外勞市場機制所致。

王如玄表示,基本工資本、外勞脫鉤問題,必須要考慮到人權,不能對外勞有差別待遇,否則台灣一旦在人權紀錄上被打「X」,被列為血汗國家後,外國廠商不願下訂單,將是無法承擔的後果。

高為邦表示,台灣對待外勞的形象,在國際眼中也已跌到谷底,而勞委會絲毫沒有改善的作為,國外也對勞委會沒輒,不僅沒有懲罰也沒有不給國際訂單的事情發生,所以勞委會以人權作幌子來阻擾本? B外勞基本工資脫鉤,道理在哪裡?不外乎就是保護既得利益。

高為邦分析,原本外勞1個月300美金就滿足,而台灣卻非要給600美金,在面對許多的外勞都想來台灣工作情況下,就有人搞出一個花樣,就是選擇權在我,選不選你,就看付不付仲介費,結果外勞這300元美金的差額就會被剝削,造成扭曲市場機制的結果,在沒賺什麼錢又想繼續留在台灣工作的情況下,就容易被誘惑外逃,往往這些人因非法停留而被人蛇集團控制,早上送出去工作、晚上回來不給任何的自由,形同坐牢一樣,這就變成了虐待外勞。那麼當中既得利益者是誰?就是那些有權力決定可以僱多少外勞的政要、經營國外仲介公司以及在國外貸款給外勞收取高額利息銀行的這些人通通有份,這是一個龐大的利益,以台灣一? ~大約僱用36萬外勞計算,每年約有400億的既得利益,十分嚇人。

高為邦指出,台灣傳產製造業陸續出走,去年經過投審會通過的中國投資案就達122億美金(為3千多億新台幣),破了! 空前紀錄,雖然政府不斷強調陸客來台所帶的利益,然陸客來台1年才帶來約300億的收益,在這進出間相差高達10倍,但這些數字既得利益者根本不在乎。

他強調,本、外勞基本工資脫鉤就可以使台商如鮭魚般回來,目前中國的前10大台商營業額就占台灣GDP40%以上,單以筆記型電腦產業來看,台商在中國全數廠商勞工大約在200萬人左右,台灣若願配給企業70%外勞且本、外勞薪資脫鉤的情況下,不僅可讓台灣創造60萬的就業人口,甚至可讓台灣經濟成長達40%,那台灣的就業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所以勞委會才是造成台灣失業、人權形象問題的始作俑者,而為什麼本外勞基本工資無法脫鉤?那就是因! 為勞委會已被既得利益者給綁架了。
  ...........................

   名家-田園將蕪胡不歸
•        2011-06-04
•        旺報
•        【馬凱】

     早在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已經逆料到的事,如今終於成真,而且比預期中的時間提前許多。 

     1986年,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與外在環境同時巨變,逼得30年來領導台灣經濟起飛、茁壯的加工出口業無地自容,紛紛向東南亞與海峽對岸四散飄零,曾經為泰、馬等國創造黃金10年,其後又給對岸帶來輝煌的奇蹟20年,為全世界打造出前所未見的巨大世界工廠。 

     情勢丕變考驗對策
     然而揆諸台灣的切身經驗,隨著經濟快速成長,所得持續升高,不出多少年,廉價勞動的競爭優勢即被落後國家取而代之。25年前的台灣固是如此,在1997年金融風暴中灰飛煙滅的亞洲新小虎,也擺脫不了此一宿命。 

     20年前,當百般不情願的中國大陸也步上這一條被認為只適用於小型海島經濟的發展捷徑時,我們同樣可以看出,這樣的宿命有朝一日也會無情地吞噬這一個巨大到史無前例的經濟奇! 蹟。只是誰也料想不到,對岸的當政者竟主動出擊,在其尚未到壽終正寢的地步之前,就橫加摧殘,應該就在今年,對岸的加工出口業也將走上窮途末路;大陸經濟固然難逃巨創,但成千上萬25年前倉皇出走的台商,卻不知究將投奔何處。 

     台灣20餘年來,幸賴這一群四處奔波找尋出路的台商,為我們拓展下游市場,廣拓? 中W游產業的生機,尤其這幾年經濟成長幾乎全靠對下游加工業的出超一柱擎天,如今卻被對岸無情摧折,我們究竟要如何保全血脈,是迫在眉睫的急務。

     10餘年來,台灣將一切資源、人才、優惠,孤注一擲地押在所謂高科技產業上,使得新竹以北成為天之驕子,而中南部這一大片傳統產業的重鎮、中小企業的大本營,則備受歧視與冷落,處境一日不如一日,國內的重重弊病,如失業率不斷攀升、所得分配日益惡化、中高齡無業可就等,病根皆在於此。 

     一旦世界工廠面臨倒閉厄運,幾乎完全賴彼而生存的高科技產業與中上游產業,也立即面臨斷炊的命運,於是整個台灣,不分新竹以南、以北,全將一片漆黑。不另謀出路,將無以自存。 

     以傳產中小為出路
     而出路,就在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身上。台灣的傳統產業歷經半世紀的磨練,早已成就一身鋼筋鐵骨、不畏橫逆的本身,所缺者只是政府不再歧視,並適度地在技術提升、設計行銷上助其一臂之力。只不過,20餘年來,由於下游加工出口業群起出走,產業鏈驟然割斷,空有上中游,以及日新又新的設計與行銷環境,卻永遠只能為對岸的低價加工業作嫁。 

     如今對岸力推工資上升,其勞動成本與台灣中南部已相去不遠,加上沿海民工回流不足,缺工問題日益嚴峻;又碰到其主政者落井下石,對岸早已無足留戀。而台灣則因中上游產業出路堵塞,必須另闢路徑自求生路,讓殘缺的產業鏈盡速補全,再加之以現代化的設計,行銷手法,保證其品質安全,進而集全國的精英努力提升其技術? 艩?A這一個新的產業鏈,將一定程度彌補對岸世界工廠倒閉留下的缺口;但更重要的,要使台灣產業借力使力,更上層樓,生產出完全不比韓貨乃至日貨遜色的產品,直追德國的高工藝水準、法國


( 時事評論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rlin678&aid=562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