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感謝網友的來信 轉貼對外勞政策以及心得_9
2011/09/09 20:19:32瀏覽177|回應0|推薦0

***台灣需要合情合理合用的外勞政策

收件者: 1 更多1 收件者
副本: 收件人你自己 更多
隱藏詳細資料
標記的信件
2011/8/22 (一) 10:54 PM
信件內文
 
前任勞為會主委詹火生曾說過「沒有外勞是最好的外勞政策」,....


 :原來台灣錯誤外勞政策的鼻祖不是陳菊(扁政府2000年首任勞委會主委),而是詹火生教授(李登輝時代勞委會主委),
詹火生教授要不要對這句名言負政治或道德責任?
讓沒有經濟學觀念的社會學者決定台灣的外勞政策,移民政策,長期照護政策...其後遺症.禍害真的很恐怖。
 
陳水扁的騙票政策(減外勞數量)馬英九照單全收,甚至變本加厲。
James
..........................................................
 
台灣需要合情合理合用的外勞政策--勞委會提高外勞監護工申請門檻政策評議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薛承泰
由於近年來台灣失業率攀升,外勞政策因而受到相當的質疑,其中則以剝奪原住民的工作機會為甚。為了迎合此說法,縮減外勞成為新政府上台後的重要施政之一。
勞委會為了執行陳總統四年內減少五萬個外勞的選舉諾言,由於時間短促,壓力相當大,其中最棘手的,莫過於分配每年所需減少的一萬五千名外勞!
 
我國自開放引進外勞以來,外勞人數成長快速,如今外勞在華總人數已超過30萬人。在各類外勞當中,雖然一向以從事製造業外勞人數為最多,超過外勞總人數的一半,
可是近年來增加最快的卻是監護工,目前人數將近十萬人,佔外勞總人數將近三分之一。相對於製造與營造業外勞,監護工的多寡似乎和經濟景氣較無關係,而且家庭雇主沒有產業界壓力團體那麼的強勢;此外,訓練本國中高齡婦女從事幫傭與看護,增加其就業機會並取代外傭,也是相當合理的想法。於是勞委會提高外籍監護工申請門檻,將需照顧之患者的標準限定於巴氏量表20分之內,以試圖減少外籍監護工之申請數量。可是天不從人願,經過幾個月之後,不僅未見本勞在幫傭市場中成功媒和,還出現許多造假之巴氏量表合格證明文件。總之,問題沒有改善,反而還帶來新的麻煩!
 
 前任勞為會主委詹火生曾說過「沒有外勞是最好的外勞政策」,換句話說,縮減外勞並非新的政策;然而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理想,並非單純的提昇申請門檻來「砍」人數,而必須有一套配套措施。就拿提高監護工申請門檻來說,巴氏量表20分近乎植物人標準,反而比較不需要24小時照顧的監護工。患者能夠「動」但不完全自主,才需要有人24小時盯著,因此,巴氏量表20分的標準顯然不切實際。再者,就算是要減少外籍監護工,也應該考慮到當下以及未來更多的照顧者的意見與需求。若沒有其他相關部門的配合,勞委會減少了外籍監護工之後,誰來照顧這些老殘同胞?如果是家庭照顧者,那麼將迫使一些人辭去工作,失業率將會雪上加霜;若由政府來處置,那麼是否需付出更大的代價呢?遑論照顧的品質。
 
最近勞委會和衛生署與內政部商議後,決定要放寬門檻,這對於需要長期照顧者來說固然是個好消息,不過仍有未明之處,因為究竟何種標準才適合尚未有共識。更重要地,鑒於台灣地區人口開始進入快速高齡化階段,政府在決定緊縮外籍監護工政策前,應先進行了解各種長期照顧人數與種類,並詢問民眾對長期照顧之需要,再來進行評估長期照顧
人力需求與外籍看護工人數,才是正確之路。日昨行政院又通過一項利多,今後雇主可以不必透過仲介即可直接聘僱菲傭。這項措施雖早在舊政府時代就有許多的討論,主要目的在於減少仲介的剝削,用意甚佳;然而,過去未能即時實施,關鍵在於配套措施的考量。仲介(含國外)在外勞身上的剝削固然是個事實,仲介在於外勞引進過程中從最初挑選、訓練、聯絡、協調、書信、交通、一直到遣返,都扮演了某種角色,政府部門是否能完全替代?其機動性是否能符合雇主與外勞的需求?都需要仔細去評量。直接引進政策是個正確方向,如何落實才不致於因噎廢食或招致反彈?所需要的不僅是智慧也是肚量! (按:馬來西亞為了杜絕仲介剝削外勞或雇主的問題就曾嚴格實施申請外勞必須親自辦
理,經由仲介申請外勞是為違法立即取消申請資格,但「利益」是自由經濟體維持商業活動的最佳動力,學者專家認為不可行的政策事實上馬來西亞數十年實行順利,關鍵就在「利益」的誘因,因為這項政策逼得仲介必須隱身幕後,所有文書的收信地址都必須雇主的處所,和官員的面談也必須雇主親自出面,但仲介不會因此被「消滅」,因為還是得和同業競爭,因此被迫「免費」為雇主服務,所有來往文書雇主都事先閱讀必要時才會諮詢仲介,仲介也失去和官員串通走後門的機會,外勞進口國的仲介成為外勞輸出國人力公司的海外業務代表幫忙找客戶賺傭金,如此一來外勞在母國交一次款就全部搞定,不會被剝兩層皮,雇主給仲介業務的機會,仲介在同業競爭下感激都來不及自然沒道理還要付錢,這些是學者專家想不到的地方,就好比牛頓養兩隻狗的故事,牛頓要求木匠幫忙製作一個讓兩隻狗同住的狗舍,特別指定要開兩個洞一大一小,木匠問為何要開兩個門,牛頓笑木匠太笨,問木匠如果不開兩
個洞那麼叫大狗怎麼從小狗洞進出呢? 故事中偉大科學家牛頓的社會學「智慧」和這位學者質疑的如出一轍)
 
前幾天一位八十歲老翁在勞委會前「死諫」,是擔心提高了外籍監護工申請門檻而得不到照顧,或憂慮因為需改僱本勞而無法擔負昂貴的費用。老翁之死,是弱勢者的哀鳴,是需要照顧
者的無助!經過這段期間的轉折,民眾已逐漸了解新政府缺乏整體與永續的政策形構與落實方案。
 
本文刊於90.03.02台灣時報社論
.........................
2005/11/11

18%優惠存款政策評析 (ZT)

By: 詹火生, 林建成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 詹火生

國政基金會社會安全組助理研究員 林建成

一、背景說明

回顧五、六○年代,當時國家百廢待舉,人民生活困苦、通貨膨脹嚴重,早年退休之公務人員,相較於現今公務人員薪資水準,待遇明顯偏低,且依照銓敘部的統計,當時退休人員所領取之一次給付退休金平均僅有十餘萬元。政府為保障當時退休人員的權益,及其眷屬的生活,特別制訂優惠存款政策,並以兩年期銀行定存利率的一點五倍作為計算優惠利息的浮動標準,以維護早期退休公務人員的經濟安全。

但由於後來銀行利率不斷的攀升,甚至一度高達12%,若再以一點五倍計算,已經是18%。政府為避免銀行利率不斷上揚造成國庫的沈重負擔,遂將一點五倍浮動利率調整為固定18%。因此,從民國四十九年底開始,政府透過行政命令的方式,提供所有領取一次退休金者18%的優惠存款利息,以補充其退休所得的不足,這就是目前18%優惠存款政策的由來。雖然此一利息補貼政策一直延續至民國八十四年退撫新制實施後為止,然因後來大部分退休公務人員多選擇月退休金,對國家財政影響並不大。以銓敍部公務人員退休人數統計為例,截至民國九十三年底止,領取一次給付退休金者只有436人,僅佔6.3%,而領取月退休金者,比例高達93.7%。

二、優惠存款的受惠對象

早期政府為了穩定統治基礎,保障所有軍公教人員的退休所得及福利,除了上述公務人員退休採行18%優惠存款之外,亦陸續推出「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優惠存款辦法」、「陸海空軍退伍除役官兵退除給與及保險退伍給付優惠儲蓄存款辦法」、「退休公務人員公保養老給付金額優惠存款要點」、「學校教職員退休金優惠存款辦法」、「學校退休教職員一次退休金優惠存款辦法」、「退職政務人員一次退職酬勞金優惠存款辦法(原為政務官退職酬勞金優惠存款辦法)」等,以嘉惠所有領取一次給付的軍公教退休人員。由於過去我國的退休撫卹制度多未實施年金制,即大部分採行一次給付制,18%優惠存款政策雖有爭議,但透過按月給付利息的方式,也避免了老年貧窮的風險。

因此,所謂的18%優惠存款,並不等同於公保養老給付一項,受惠的對象還包括軍職人員、教育人員、卸任的政務人員、中央民代、縣市長與鄉鎮市長等公職人員。根據人事行政局的統計,領取18%優惠利率的退休公教人員約有十二萬九千多人,退伍軍人廿萬三千多人,總計卅三萬多人。如果18%優惠存款政策合法卻不合理,則需要改革的對象就不應僅限於公保養老給付,而應該就所有優惠存款的受惠對象,全盤進行檢討才是。尤其18%優惠存款政策並未限制最高存款額度,造成高階退休人員所得與中、低階退休人員差距過大,這才是未來改革的重點,對於減少國庫支出也比較有實質的助益。
........................
 Fo
照護制度的建構與展望」  
日期:2009/12/23
 
【台南訊】由於人口結構高齡化、平均壽命延長,以及疾病型態轉型,失能者人數大幅增加,而照顧需求亦相對增高。同時,在經社環境變遷下,家庭結構核心化、婦女就業人口增加,家庭所能負擔的照顧功能日漸勢微,然而現行的長期照護體系又未臻健全,不足以因應日益增加的照護需求。此外,過去傳統照顧服務一直是透過政府部門以及民間的志願團體辦理,但因資源有限,服務對象僅限於弱勢人口,面對經社環境的急遽變遷,政府所能提供的經費或專業人力,已不足以因應照顧服務需求的多元化與專業化,因此,建立我國照顧服務體系,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提供照顧服務,以滿足民眾日益增加的照顧需求,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政府從1998年來陸續推動之相關計畫,包括「醫療網第四期計畫─新世紀健康照護計畫」(2001-2004年);衛生署及內政部之「建構台灣長期照護體系三年先導計畫」(2001-2003年);內政部之「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2002-2004年);經建會及內政部之「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2002-2004年);衛生署及內政部之「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產業高質化及社區化長期照護網絡計畫(2003-2008年);研擬中之「醫療保健及照顧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等。政府雖投入龐大資源,惟各項計畫目標及內容分立發展,對此,行政院已決議籌組「長期照護制度規劃小組」,期能於未來二、三年間規劃出一完整之長期照護制度藍圖。

嘉南科大老人服務事業管理服系特別於 98年12月24日(星期四)邀請 詹火生 教授蒞臨演講,假該校國際會議中心三樓,主題為「我國長期照護制度的建構與展望」,歡迎各界參與聆聽。 詹 教授曾擔任行政院勞委會主任委員,目前擔任弘光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 任 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及社會工作學系兼 任 教授;台灣高齡管理學會理事長;台灣社會工作管理學會理事長。詳情報名方式請洽該校老服系 黃 小姐,洽詢電話06-2664911            06-2664911      轉3700。

圖說: 詹火生教授。
 
 嘉藥老人服務事業系歡迎您。
reign Worker Application....................
September 28, 2010 updated
Application for Foreign Worker in Manufacturing, Plantatio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Sectors
All application for foreign worker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One Stop Centre,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家庭事務部單一窗口服務到底)
 except application for Foreign Domestic Helper (外籍家事幫傭).
The application can be submitted to the nearest Immigration Office or to Foreign Workers Division, Immigration Headquarters.(申請書遞交就近
的任何移民總署辦事處即可,因為家庭事務部通過後移民署會直接發出外勞簽證給雇主引入外勞)
Visa with Reference is a visa issued by a Malaysia Foreign Mission office, prior approval given by the Immigration Department of Malaysia.
 
新加坡的大學生似乎和社會連結比較密切,以下國立新加坡大學學生就指出新加坡對各種技術階層的外勞都急切需要。
Singapore: Hungry for Foreign Workers at All Skill Levels
By Brenda S.A. Yeo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Established as a British trading colony in 1819, the history and fortunes of Singapore, an island-state located between Malaysia and Indonesia, have been
closely intertwined with migrants and migration.
 
Today, Singapore's population of almost 4.5 million includes citizens of Malaysian, Chinese, and Indian descent as well as thousands of foreign workers from
across Southeast and South Asia. Not surprisingly, the country has four official languages: English, Mandarin, Malay, and Tamil.
 
Singapore, which became an independent nation in 1965, has few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mited space. Yet it has become a first-world country since the 1980s,
due in large part to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a manufacturing to a service-driven economy. As a result, it has become even hungrier for foreign workers at all
levels of the labor market.
 
 
..............
   高為邦 2011.05 台灣已到倒數計時的關鍵時刻了嗎?
台灣的國民所得停滯不前,經濟亮起了紅燈;貧富差距快速擴大,可支配所得更往高低兩端集中;少子化成為國安問題,高齡化與之對比;失業人口隱藏在非勞動人口、非典型就業、補助型就業、派遣、部份就業,粉飾高失業的窘況;人才不斷外移,國家競爭力堪慮。而台灣政府又負債累累,到了2011年1月,有鑒於馬政府對財團與富人過度減稅又不斷舉債,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Fitch Ratings)遂宣佈,台灣主權評等由目前的「AA」調降為「AA-」,在五一勞動節時,勞工團體更有「建國百年,人民負債百萬!這就是我們要的政府嗎?」的呼籲。高博士將台灣的病情與大環境逐一剖析,讓與會的會友們,扮演醫生的角色,針對病情,對症下藥。
造就台灣! ! 生病的原因包羅萬象,因人而異,高博! 士大膽假設是產業外移,讓台灣慢性自殺,歡迎各界以各種角度來檢視。假設一個年營業額為一億的企業,投資人擁有5%的淨利,其餘95%的金額投資在勞力支出、購買原料與物料、廠! 房設備折舊、管理與財務支出等,大部分直接或間接的利益,均為當地政府、當地人民、或當地廠商所獲得,可見產業根植的重要性。而造成產業非外移不可的原因,在於政府單位於1992年訂定的外勞政策,限量限業,而官方也認為台灣經濟歷經幾十年發展,正面臨結構轉型,應向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的方向發展,廠商基於全球佈局及成本考量,移往大陸或其他海外地區繼續發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即使制定了多項政策,仍治標不治本。若外勞政策鬆綁,大量在台灣雇用東南亞外勞,取代在中國雇用中國勞工,讓外銷型台商能夠回台灣,即可解決無解的失業、國民所得停滯不前、少子化、財政破產、被東協邊緣化、經濟嚴重向中國傾斜的危機等問題。此方法不是救台灣的選項之? @,卻是救台灣的唯一選項!
 
2011.5.24  台灣時報  社論
 
馬政府拚經濟的盲點

│台灣經濟成長並沒有壓低失業率,薪資也沒有提升,卻促使貧富不均加劇,經濟政策是出了問題。


 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新出爐的競爭力報告,顯示臺灣躍升為全球第六名,讓馬政府沉醉在所謂最佳排名中,至於「政府效能」評比大幅退步,則似乎在自我感覺良好中被淡化,「官僚行政影響企業活動」被置之度外,政府部門對官僚效能低落視若無睹。

 臺灣去年經濟成長率十.八二%,經濟表現由第十六名躍居至第八名,是締造各項競爭力評比的最大功臣,但如此的高成長經! 濟是以九十七、九十八連續兩年低迷且創下史上最大的負成長為基礎計算而得。弔詭的是,如此亮麗的表現卻未帶來高就業的成果,距離馬英九六三三政見整體失業率三%以下的目標,更是遙遠。主計處最新公布,一至四月平均失業率為四.五三%,廣義失業率仍高達五.八九%,受失業波及人口高達九十六萬八千人。馬政府雖曾用國庫資金以補貼企業來僱用失業者,仍然無濟於事。

 值得注意的,高成長數據依然無法掩蓋目前存在臺灣經濟體系的高失業率、低薪資、社會財富分配惡化,物價持續攀升以及產業結構失衡、產業外移問題。同樣是IMD在二○? 酗T至二○○七年世界競爭力排名中,有三年排名前五名的優等生│冰島,竟然在二○○八年十月一個星期內全國前三大銀行倒閉,匯市、股市、金融部門爆發災難,政府無力拯救,緊急向IMF申請援助,成為全球金融海嘯下的第一個崩潰的先進國家,這個慘痛例證,正是警示我們競爭力優異評比不足喜。臺灣經濟成長沒有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加薪資,卻衍生財富分配惡化、國家財政日益敗壞,在在凸顯經濟體制與政策均出現嚴重問題。

 臺灣經濟發展看似已經相當現代化,其實離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尚遠,人均國民所得不及二萬美元,離先進國家四、五萬元水平太遠,就經濟? P社會結構而言,仍屬開發中國家型態,而產業經濟結構的發展更是距現代化國家甚遠。一個經濟現代化社會的內涵包括:自由化與國際化必須相當成熟,產業結構則以高科技工業與高品質服務業為主,生產力高,全民享有經濟成長的財富、國民經濟發展平衡。

 二、三十年來臺灣因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中小型製造業大量外移,上下游關連產業也一併出走,產業升級無法生根。在原料、勞力、土地成本低廉及產品市場選擇下,臺灣企業從過去的傳統產業到現在的科技業,一窩蜂往中國投資設廠,雖然許多科技? j廠創造了亮麗的營收與利潤,但有限的零組件採購無法為臺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貢獻內需市場,這正是當前「臺灣接單、中國生產」比重不斷提高,國人無法享有經濟成長果實的癥結所在。

 就經濟成本而言,相對偏高的勞工與土地成本是逼使產業外移的主因,政府必須重新檢討政策的責任,研提有利永續發展的措施。由於知識與教育程度較高,臺灣不乏高素質與勞動力的勞工,但卻嚴重缺乏工作環境品質較差、較辛苦的勞工。這兩者臺灣產業升級均需要,尤其後者則需要大量外勞補充。但當前勞動供需結構失衡,政府政策與部分人士堅持外勞基本工資與本勞基礎一致,以致影響傳統製造業無法在臺灣生存。目前居亞洲四小龍領先的新加坡、香港的外勞工資都比臺灣低,近十年藍綠執政,都在嚴格控制外勞數量,並要求產業付出高於市場價格約二倍以上的基本工資,如何要企業創新與轉型獲取更多利潤?工資結構不區分勞工品質,強制外勞工資掛鉤,其結果當然是逼走低階製造業,連帶使中、上游產業都外移。面對產業不斷出走危機,政府豈能坐視?如何對症下藥,鬆綁外勞政策,改善結構性問題,以吸引台商回流臺灣,實是當務之急。

( 時事評論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rlin678&aid=562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