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2 11:07:38瀏覽1860|回應1|推薦20 | |
讀慧門禪師 借殼指月禪書 扎記10*註1 念佛參話頭 得悟七招 德清(憨山大師)說*註2: 何以放下去為提起? *註3: 1. 只如以「阿彌陀佛」為話頭*註4: 2. 當提未提佛時,先要將外境放下。 3. 次將內心一切妄想一齊放下。 4. 次將此放下的一念也放下*註5。 5. 放到無可放處,方於此中,著力提起一聲佛來。 即看著一聲佛,從何處來?今落向何處去? 把定金剛眼睛,一觀觀定*註6。 6. 觀到沒著落處,又提又觀,又追到一念無生處, 便見本來面目也*註7。 7. 初則用心觀、追,追到一念兩頭斷處,中閒(間)自孤*註8。 8. 更向此孤處,快著精彩直追*註9; 忽然迸裂疑團,則本來面目自現。 9. 即此便是一念真無生意也*註10。 (備註:連續介紹以"念佛是誰"為"話頭"之參禪法,極重要;爾後本札記,不再介紹其他話頭之參禪法。)
註1:書籍:慧門法師-借殼指月(四)飛躍看話蟬(第十九講,念佛參話頭七招) 註2: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答袁滄孺使君 註3: 慧門禪師法語:這段話分為九節, 第一結為總起,第九節為總結。 中間(即2-8)講七個步驟(招數),就是七招。……2-4節是提佛號前的準備功夫。 註4: 慧門禪師法語:總起說: 以「阿彌陀佛」為話頭,所以是關於以彌陀作話頭而參禪得悟七招。 註5: 慧門禪師法語:2-4節,是提佛號前的準備功夫,這功夫就是「放下」兩字,循著由外而內的次序。所以, 第2節,先要行者放下外境, 第3節,放下內心的一切妄想, 第4節,內外既都已放下了,還餘放下一念也得放下, 這就完成了準備功夫。 註6: 慧門禪師法語:到第5節,行者立足在無可放處的境界,可以與入道矣;換句話說,夠資格提起佛號了。 行者在放無可放處,轉而提起一聲佛號,就拿著這一聲佛號怎麼辦呢? 要「看」,以金剛眼睛看(註:金剛經提到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慧門法師說,這金剛眼睛約處在低處偏高的慧、法兩眼階段)。 這金剛眼睛看甚麼?看這一聲佛何所從來,又何所從去。 怎麼看?......把定眼睛一看。 將本節的「提起」、「把定」與2-4節的放下再放下對比,就可見 世法上要放、要去; 出世法上要提、要定,把定之不足,還要一觀觀定。 註7: 慧門禪師法語:第6節是時時勤拂拭,循環反覆、不悟不已的功夫,不過再提、觀之外,又拈出個追字。 上節一觀觀定,是有個著落處,可算是見山是山境地; 本節觀得久了,倒變得沒著落處,是見山不是山。裡外不是人境地;雖是如此,還是不放,還是提個不已,觀個不已,這叫又提又觀。 怎麼是個了局? 須得「追到一念無生處」,才罷手。那一念無生處一片空明,見山是山與見山不是山融為一體,是與不是,不隔不分。這時行者就回到老家了(註:便見本來面目也)。 註8: 慧門禪師法語:第7節補說第6節的追字,如何追? 追的起步在用心觀追。觀準了這一念,把那一念窮追猛打,追到時打得它失頭失腳,只剩腰部(註: 用心觀、追,追到一念兩頭斷處),活不成了,這叫「中間自孤」;或者有人說是「打得念頭死」。 註9: 慧門禪師法語:第8節補說第6節的「便見本來面目」,何以能「便見本來面目」?.....是因「本來面目自現」…故。 本節可算是「追」的第二階段,「更向此(中間自)孤處,快著精彩直追」,承接第7節的「初則用心觀、追」而言。 追怎麼能精彩?就是要快追、直追。 「忽然迸裂疑團」,……是以「念(阿彌陀)佛是誰」作疑團。這疑團經不起又提、又觀、又追,到頭來不免被你迸裂,….這便是本來面目自現的時節(註: 則本來面目自現)。 註10: 慧門禪師法語:第9節補說第6節的「又追到一念無生處」,這裡真是「一念真無生意」。 他是把「無生」、「真無生意」等量齊觀,……無生或真無生意……好處在:全在無生便無滅,無生無滅所以不喜不悲。 結語.....一念無生而見本來面目;見本來面目而一念無生。本來面目與一念無生二而一,一而二。 (2009 12 05 於紐西蘭基督城) (相片係2009 11 攝於台灣苗栗 天仁茶博物館)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