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02 03:02:01瀏覽303|回應0|推薦3 | |
如果對踏出成功第一步來說,我絕對同意。
而且首先就在自己的腦袋中開始運作。
「我能做到嗎?」
「我一定可以做到!」
「不行,我做不到……」
然後,所謂的「成」與「不成」,就在腦袋中開始進行或沉寂了。
當腦袋正在進行成功第二步時,就是「雜念」登場了。
「我今天晚上一定要把這本書唸完!」
但沒多久,突然滑一下手機,看到line的簡訊回一下,然後接到電話聊一下,翻幾頁之後,突然覺得口有點渴去喝一下水,打開冰箱覺得肚子好像有點餓……
這樣的情境換成不同產生雜念的項目,在生活中上演過無數次。
甚麼是「雜念」呢? 手上這件事很重要,但是別人在line上的訊息也很重要,那通電話也必須馬上回覆啊,這些都很重要,哪裡有「雜念」呢?
我相當敬佩的一位復興講師鄭朝恩牧師說得好: 「所謂的雜念就是,比如我現在在讀英文,想到數學的部分,這就是雜念。」
除了你下定決心要做完的事情之外,其他都是雜念。
如果這樣來定義的話,確實爽快簡單多了。當然,在不得已的突發狀況,就必須要擁有分辨與判斷的智慧。
那麼,到底怎樣「切斷雜念」呢?
腦袋中出現那想法時,不要理所當然,身體就去做,手跟腳就伸過去。
「要判斷說:『這是雜念!』
然後立刻以想法判斷:『切斷吧!』
如同切除腫瘤般乾淨俐落地切斷。
如同垃圾車經過時丟垃圾一般立刻丟掉才行。」
鄭明析先生教導可以如此處理雜念。
可是,為甚麼雜念會出現呢? 明明我本來那麼想做……
他說:
「<平常>因為努力觀看、聆聽、實踐,所以不會產生雜念。<禱告>時因為閉上眼睛並安靜下來,腦中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雜念。
因為即使<腦>呆呆不動,「想法」也會活動。呆呆不動時所產生的、沒有任何中心的想法,是「如浮雲般有的沒的想法」。白天做事到後來、念書到後來閉上眼睛呆呆不動,<腦>中就會浮現「雜念」。但如果<腦>中
必須專注,「有的沒的想法、雜念」才會消失,而能對準想法的中心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如果以『言語』驅退,<腦神經>就會立刻切斷『剛剛所想的東西』。就算只是用<手>敲敲頭來給予刺激,這樣雜念也會消失。」 「冥想的人一開始會因為『雜念』而覺得要深入是很吃力的。禱告的人一開始也會因為『雜念』而覺得禱告很吃力。
剛走進山路時,雖然一開始會有雜草擋路,但如果深入進去之後坐在樹下,就不會有雜草。禱告時也像這樣,如果專注而一字一句清楚說出來並強力地禱告,雜念就會消失。」 看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以前中國私塾教育強調「眼到、口到、心到」,因為要背誦八股文若是不專心,可就一點也塞不進腦袋。後來,強調讀書要「博而精」的胡適先生,又補上個「手到」,讓人一邊念書一邊回饋,不是沒理由的。
但不管誰到,倘若<雜念>先到的話,最後誰都到不了。
所以首先一定要先<切斷雜念>吧。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