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果很想集中注意力的話...
2015/08/17 07:44:18瀏覽245|回應0|推薦10


再次回到教學現場,本來只是納悶,很多學生(其實不只學生,包括捷運上的大人在通勤時)在課堂上忍不住好幾度拿手機來滑動時,深怕會錯過任何重要的訊息,記得剛接觸line時就好比很久以前怕錯過有email沒有及時回信,常常一直檢視信箱,直到某個時期,email信箱開始無止盡地充斥著垃圾廣告郵件,那時人們才對email的提醒聲免疫,而今我期待著人們對line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不用及時回訊也沒有負擔的時刻來到。


對於清一色同學忍不住拔出手機滑動的模樣,本來只是單純地想到制約,但後來隨著接觸一些職能治療研究,使我聯想到過度使用3C產品也會造成孩童注意力不集中,目前統計被評估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子越來越多,有些是先天因素,有些是後天影響,但我在想或許以前就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只是那時並沒有這樣的評估與檢測。


印象中我過去唸書時在某些課(其實是很多的科目)都會呈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現象,甚至放空,後來我自己覺得那樣上課實在太無聊了,本來同學們自願提供我無限的武俠小說閱讀,可是上課偷偷摸摸看小說太累人了,好像在當游擊隊一樣,所以取代看小說,我開始假裝抄筆記地寫連載小說。提供同學翻閱解悶,直到上高中,下定決心好好唸書才結束小說連載服務。


當然一般人偶爾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ADD)症狀,但ADD的診斷不是依據你是否曾經有這些症狀,而是依據症狀的強度和延續時間的長短決定的。好比人人都有鬱卒的時候,但有沒有憂鬱症,差別就在於鬱卒的強度與時間長短,ADD的判定也是如此。


雖然目前無法完全確定ADD形成的原因,但環境、遺傳等後天跟先天的影響都有,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毒素、看太多電視、過度刺激都可能產生部分影響,由此可知,現在環境中的毒素比過往更多更毒、過度頻繁刺激的聲光媒體與隨手可得的3C產品,自然影響就更大。(請喜歡3C科技產品的讀者不要過度反感,這邊是在討論如何協助減少ADD)


十多年前剛接觸自然療法時,印象中有本當時極為少有的自然飲食書籍中 (還我健康1999年出版)就提到改變飲食對ADDADHD(過動症)的益處,至少糖類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現在當然這方面的資訊很廣泛也普遍被接受,但當年那本書可說是相當前衛與受到抨擊。可是事隔十多年後,各方研究慢慢證實飲食跟注意力不集中的相關性。差別只在於當年願意嘗試改變飲食與沒改變飲食的當事人與家屬的處境與結果而已。


果然想法與認知觀會左右人的命運


就像比起以前的動物,現在的動物更發達了。人也是如此。比起以前出生的原始人,現在出生的人,想法更發達、外貌也更美麗。以前歷史課本有絕世美女如西施、楊貴妃的圖片時,學生們就在納悶,這些所謂傾國傾城的美人究竟是美在哪呢後來有同學做出結論「是審美觀的不同」,但現在看來,或許是她們確實是當時代最美麗的人。不得不想到曾經聽過一個笑話,有基督徒禱告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聖經中的亞當夏娃一樣「健壯、美麗」或許忘了他們可是幾千年前的原始人,光是看著那些猿人的照片,想像生出來的孩子會長得一樣,不禁叫人捏一把冷汗。


腦也是,隨著時代,人類的腦更加精細發達。所以更容易受到刺激,也更容易被影響。換句話說,輸送好的資訊,就被影響,壞的輸入亦然



「<腦>一旦固定下來,就會按照固定的那樣思考並行動。」

「<腦>會按照當下看見並感受的那來呈現。」

我過去從三十個論當中如此學習到了。 



最近也從鄭明析先生的話語中,發現到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他說: 「如果想要一次提很多東西,<手>就會提不動。應該要分成好幾次來搬動。

<腦>就像「手」。
因此,如果一次思考很多東西,就無法專心思考。應該要持續地、階段性地分好幾次來專心思考,要如此思考高深的內容。

無法一次就跳上一百層階梯。如果一階一階持續地爬,最後就會爬完一百層階梯。<腦>也是如此。應該要持續地、階段性地專心思考,如此思考高深的內容。」


自己要思考,<腦>才會發揮機能。
按照思考的內容,「腦會啟動」而改變。
人隨著學習、告白、相信、認定、實踐的內容
<腦的機能、腦的想法>會往那方面固定下來。


如果念書,
腦就會在「念書方面」發揮機能;
如果打電動,
腦就會在「打電動方面」發揮機能;
如果傳達話語,
腦就會在「話語方面」發揮機能;
做農事的人,他們的<腦的機能、腦的想法>會往農事方面改變,信仰人的<腦的機能、腦的想法>則會往信仰方面改變。如何運用<萬物>來製造,「模樣和形狀」就會如何形成;

同樣地,如何運用<腦>來思考、行動並且造就,「腦的機能」就會如何形成。」


到目前為止,我真的體會到:
端看自己「想要」「想甚麼」,自己的「腦」就會跟著「所想的來形成」。


希望這些可以提供認為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又非得集中注意力工作與學習的人一些幫助。至少這麼多年以後,我的注意力確實改善了非常多,如果要仔細回溯分析很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有機會再聊了。













photo credit: Eyes on the Prize via photopin (license)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onsea&aid=28055058